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第二十八章  水族、荆楚文化考

(2015-09-07 10:48:01)
标签:

转载


 第二十八章  水族、荆楚文化考

      --------摘自《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韦章炳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按前面的分析,水族文化当为中原文化,发源于洛河之滨的“伏羲文化”是其始根。数千年不变的“口传水书”就是一个见证。由含山玉版图纹为6500年前的太极,说明那时就已有水书中的“口传”卜筮文化和“八山理论”。这种文化一直了滥觞于夏、商、周。春秋战国时,由于神州大地均处于战乱之中,看不出主体文化是什么,到汉代时,作为“卜”文化的数易及许多民族文化竟悄然消失。偶尔幸存的一些文化支流,也不知其根在哪里。

大约在七千年以前,我国便已进入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各地先民先后掌握了“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与制陶技术。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大量显示,那时先民们所用石器已以磨制石器为主,并且相当精致,既有大型的石斧、石铲、木柄石锄,又有精巧的刀、凿等小工具,全面而多样。当前学术界认定,这些“高科技产品”最初是居住在南方的苗蛮部落创造的。这说明,古三苗、荆楚、百越大地上,曾经也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地之一。特别是荆楚大地,其为炎帝之后裔,袭传了炎帝神农的很多先进文化。这些文化与水族文化也十分相近,这里折射出了水族、荆楚同为炎、黄之后裔的历史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当发生在共工时代或稍后时期。

根据水族的发展过程看,炎帝神农文化与黄帝文化确实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基础,成为水楚文化的肇端,使水族文化不断得到充实、提高,成为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

荆楚,其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当北有炎、黄部落在创造中原文明的时候,南面江汉流域也兴起了九黎部落,在吸收他族文化的同时创造出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后来,随着九黎部落被炎、黄部落击败,以及后期的三苗部落被更强大的中原部落所征伐,楚地文化便逐渐消沉。被甩在中原文化之后。

专家指出,楚地文化落后于中原的另一个原因是江汉流域多山林水泽,不能像中原地区那样较快地结束采集和渔猎而尽快转入农耕和畜牧,这种生产力的缓慢发展相应地限制了文化的发展速度。因此,当北方已经出现了夏、商等奴隶制国家后,南方楚地仍停留在原始的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散居的各氏族部落屡遭中原势力的压迫和征伐。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逐渐孕育发展出楚民族以及其后的楚国家,并成为当时中国南方各部族融合的中心。但我认为,在这一时期,水族部落并未归附于楚,而为中原的夏所辖,是夏的盟国——豕韦之国民。直至周末韦国彻底亡国后,水族始迁至既属“三抢”又为“三不管”地带的江西,且与楚民交往甚密。

商代时,荆楚常代表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诗经商颂》:“维女荆楚居国南方”。然而,据考证,构成楚民族主体的,却并不是江汉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中原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故楚人奉祝融为始祖。祝融居南方,主火正,这与前文分析的水族人信奉“伢花散”为祖奶一样。“伢”为奶——女性部落首领,“花”为火,八卦中南生火。“散”在水书九星八山中指的是方向,相当于《周易》的卦象。组合起来知水族人敬为“祖奶”的至高无上的老人就是南方主火的老人——祝融。众多的历史传说也证实了这一推论,传祝融之后陆终生六子,一子季连为楚祖,而按《中国水书探析》所载,陆终可能是创制水书的“陆铎”。其另一子籛铿是豕韦国民——水族人中韦氏的先祖。我们虽然无法证明其也是其他姓氏水族人的始祖,但我们至少可以推知其是所有水族人的开国始祖。其与共工有亲缘关系。

据考,我国南方自古并存着楚文化和巴文化,楚文化多属古华夏文化的一支;而巴文化却属于蛮夷文化的一支。现今居住在贵州南部以及广西北部的水族地区独特的宗教信仰、习俗以及沿用了数千年的水书等文化究竟源于哪一流派,还是自已一直是独立的一种文化流派呢?我认为,水族文化是独立的一个文化分支,但水书和楚文化一样,都起源于华夏古伏羲文化,而巴文化却是南方土著文化。是这样吗?下面我们仅从水族和楚的文化现象去分析求证。因为“文化却是人类创造一切成果的总和。”它不仅反映在一个民族的文字上,还反映在宗教信仰、民族习俗及崇拜观上。于是欲探明水族文化与楚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仅从文字去观察是不够的。还要从崇拜、宗教信仰以及习俗去分析:

一、中草药文化

晚清大儒莫友芝《红崖古刻歌并序》提及水书时说:“吾独山有水家一种,其师师相传,有《医》、《历》二书,云自三代。舍弟祥芝曾录得《六十纳音》一篇……且云:其初本皆从竹简过录……”说明水族地区世代相传有“中草药医书”和“水历历书”——《泐姑第》。说明水族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医理和天文历法。

2005年,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几乎举全县之力,深入到水族村寨采录搜集民间祖传中草药秘方,编纂成第一部上百万字的图文并茂的“水族中医大全”,内中很多奇方秘草完全反映出水族先民超人的(以身试百草)胆略和智慧,更折射出古代人类“百草医百病,百病依百草”的人与自然共存亡的社会现象。又反映出水族先民对草医的重大研究也走在时代的前列。水族的“既崇巫又信医”的文化特征与楚几乎同出一辙。

1975年,荆州纪南城凤凰山出土了一具西汉男尸,葬于公元前167年,与其同时出土的有竹叶椒、姜等药物,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墓主生前服用过的药物。男尸出土时,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尚有弹性,牙齿齐全而牢固。其尸历久不腐的重要原因是棺内有含硫化汞等成分的棺液。可见古代楚人既熟谙中草药知识,又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化学药物性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手里紧握着两个绢包,内装有多种药物,大多味辛温,与《楚辞》有关中草药谗完全相同。这说明荆楚大地历来是我国古代中草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以上事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炎帝神农文化与荆楚文化和水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二、图腾信仰

水族人十分崇拜“诺缅”,水语意译:凤,若将“诺缅”二字拆开翻译,“诺”是鸟,“缅”是思念、怀念和缅怀。水族风俗研究者石国仁在《水族的图腾是凤》中引用水族民间传说《十二个仙蛋》说:“远古天神派第九个女儿‘伢线’下凡到大地,她走遍千山万岭,未见一人,十分恼火,决心要为大地繁衍人烟,创造万物,在月神婆婆的帮助下,她在月亮山受到了雨神的洗礼,于是身怀有孕,后来生下十二个仙蛋,经过孵化,变成十二个物种:人、雷、龙、蛇、熊、猴、牛、马、猪、狗和凤。不久,这些物种长大了,个个想争当大哥掌管天下。‘牙线’无法定夺便出难题考试:一是看谁先长牙;二是看谁先取到火种,后来人先长牙,于是他当了老大,其他物种不服,但又怕火,于是雷跑到天上,龙潜到海里,虎、熊纷纷躲到了森林里。只有凤最坚强,她不仅不怕火,且在火海里轻歌曼舞,趁人不注意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凤凰姑娘。后来与人成亲,从此世上才有人烟,才有人类的繁衍和生息。”

水族和楚人一样,十分崇拜凤,凤在水族人的心目中是至善至美的吉祥神鸟。水族先民对凤的崇拜表现在古歌、传说、石雕和刺绣等作品里。

《中国水书探析》也分析指出:“水族人对凤如此崇拜,全因凤是其祖先。然而大量考古发现:凤也是楚文化的标识。楚人认为自己是祝融的后裔,但祝融却是凤的化身。”据史料记载,楚人的确十分崇拜凤,在他们看来,“凤也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化身,凤也是他们的始祖母。”他们对凤的景仰,既表现在楚地出土的数不胜数的凤的雕像上和图像上,也反映在文采风流的楚人文学作品中。

《白虎通义》云:“南方之神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而鸾却是凤的别名。据考,先秦时期,以凤喻人的唯有楚人。《史记》载:楚庄王曾把自己比作“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神乌——凤。这不正好与水族的图腾崇拜不谋而合了吗?不正好说明水族人和楚人崇拜祝融并以其为始祖了吗?

华夏不少民族顶礼膜拜的是狰狞恐怖的龙,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从江陵马山砖瓦厂一号楚墓出土的楚国丝织上的凤图案,或引颈高歌,或头顶花冠,足见楚人和水族先民均崇拜的是雄姿英发、叱咤风云的凤,这就是荆楚文化、“水家族文化”精神所共同特有的绝妙象征。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废此俗,在“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行制下改为崇拜龙。

三、巫术文化

前文已载,水族与楚的巫文化都多而繁顼,且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据考,古代中原、三苗均崇巫,因那是古文化的特征。据载:黄帝时代的宫中医士既不是气功师,也不是草药师,而是一系列的巫师。如巫巫即、巫朌、巫故、巫真、巫礼、巫谢、巫抵、巫罗、巫阴、巫履、巫凡和巫相。当然,这与王者体贵有关,但从民间习俗上讲,像水族人和楚人这样过分笃信巫术,也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据考,周平王三十年(公元前740年)左右,是楚文化的滥觞期,在这一时期,楚国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在兼采华复文化和蛮夷文化之长的基础上,开创了自已的特色文化,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崇火崇凤好巫。

然而《水书》中也有大量篇目都是记载如何消灾挡鬼、择吉弃凶,从事巫术活动的。诸如水书中的“     ”,认为安葬对此日出乞丐;再如“   ”,表示安葬对此日产妇要流产(以苦瓜烂心而喻之)等等巫术活动中的祭祀和防犯之法。楚人也有明显的好巫特征,这历史己有记载。水族驱鬼时,多以火为器物,认为火可卸寒,火可驱恶鬼驱猛兽,火可助人实现平安。此俗亦与楚人崇火相雷同。这种习俗源于原始社会的蒙昧时期,由于人类野居群处,常担心猛兽豺狼袭击,然而发明火之后,他们发现火可驱猛兽,从此人类再也不畏惧野兽和鬼魅了。所以水族和楚人都十分崇拜火,楚民族连服饰都要以亦为贵,而水族传统的马尾绣背带、马尾绣花鞋也是以红为贵,以鲜艳为珍。

据考‚楚国有她自己的文史典籍,如《孟子》所称的《梼杌》。据考,楚文字和水书一样也是在夏商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经历了“象形”,发展为“指事”、“会意”、“形声“及”转注”、“假借”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创造、简化和补充,逐步形成独特的风格。楚文字与其它诸侯国文字相比较,单字数量最多。如果没有众多的文字,楚国一些重要文史典籍是表达不出来的。这一文化特征与水书相近似。

楚民族血统上是华夏、藏缅、苗瑶的融合(湖北)或者就是苗瑶(湖南、江西),灭吴越后,东楚民族血统上则是楚民族与百越的融合。楚人尊凤,其次崇拜龙。楚语是一种汉语、藏缅语、苗瑶语的融合,楚国文字和水书一样是采用稍加改造的中原汉字。这与水书有相同的特征。

例如水书《金用》卷展现的阴阳相生相克原理,与《崇真辟谬》、《相吉通书》基本一致,都是用于防止、消化口角纠纷的古代典籍。

 

 

(水书页面照略)

 

足见水书与古中原卜筮文化同出一脉,并有些类似于楚文化的内容。这也许是因为楚文化也是一种起源于中原卜文化的原故,同时也可能是水、楚文化交流的结果。

四、历法文化

《水书•星宿卷》载有二十八宿和九星。水书的二十八宿指蛟、龙、铬、虎、豹、兔、日、牛、蟹、鼠、猪、燕、蝙蝠(女人)、鱼、狗、雉、螺、鸡、鬼(羊)、乌鸦、獭、鹅、猴、蜂、马、蜘蛛、蚯蚓、蛇。九星为:文一白、禄二黑、巨三碧、贪四绿、弼五黄、辅六白、破七赤、武八白、廉九紫。

水族历法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将六十甲子与二十八宿以及五行相配揉杂。并用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水历有大建小建划月法,也有大小月之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水历一年为四季:春为“盛”(水历五、六、七月);夏为“鸦”(水历八、九、十月);秋为“旭”(水历十一、十二、正月);冬为“冻”(水历二、三、四月)。水历建戌,农历九月即戌月的第一个亥日为新年第一天。

而楚《帛书》十二月相图云:“玄司秋,可以筑室(兴家业), 易(十月之象) 羕,不毁事, 去不义。”蒋南华先生认为这正是水族历法建戌为正,即以农历九月戌为岁首的心理支柱。(玄为夏九月),他认为水历从玄九月戌为岁首就是为了去除“不义”。高辛以十月建亥是改用“玄司秋,可以筑室”的新历法。水族过“端”过“卯”节,专选亥日卯日,目的用水日木日过,这些日子最吉利,尤其水日更佳,既代表水族之称谓,又寓意华发茂盛,春意盎然,五谷丰登。

共工与颛琐,本来同朝共祖共历,后因“治水无功”而被罚责。传共工原为柱下天文工,精通天象历法。与颛顼闹翻后,弃十月建亥的颛顼历而另建新历,以示另立其帝。颛顼以“争为帝”之罪而大加诛伐,导致二者同室操戈,兵戎相见。共工历应为当今九月建戌的水历。为什么共工取九建戌为新岁呢?主要是“玄司秋” 的“玄” 与“水”有密切联系:高诱注《吕氏春秋》载:“玄冥,官也……死祀为水神。”“玄冥”之官,当为古代治水之官,死后喻为水神。古人“还把祭祀用的水称为玄酒,把瀑布称为玄泉等等。在楚族和水族同胞的心中,司秋的玄神即水神。……”可见楚人和水族人一样十分崇拜共工。

另称,专家发现一幅长仅47厘米,幅宽仅38.7厘米的楚代帛书。“它的四角有青、红、白、黑四色的树枝图像,四边周围有文字十二段,每边三段,各段附有一个神的图形,中间有两大段文字,一段八行,一段十三行,方向颠倒,每段文字又各自分为三节,每节末尾都以朱色方框为记。帛书乃根据六壬式的‘式图’制作,六壬式是以四分、八分、十二分的图式为主,配以十二神,帛书以东、南、西、北代表四时,……以十二月代表‘十二度’。”(见李零《楚帛书与式图》,载《江汉考古》1991年第1期)。
  专家考证后认为,这些楚帛书的内容主要是记述天象、四时、月忌和有关的神话。中间8行的那段文字,主要是讲日月四时形成的神话,其中特别记述了伏羲、女娲、炎帝、祝融、帝、共工等属于南方,尤其是属于楚氏族系统的传说人物,例如伏羲和女娲,帛书开篇即说大熊是伏羲所出,将楚姓的始祖追溯到伏羲,即言楚姓是伏羲的后裔。次则言女娲乃是楚姓繁衍壮大的始祖之一。再如炎帝和祝融,帛书言:“炎帝乃命祝融”,炎帝是传说中掌握南方的帝,《潜夫论•五德志》:“炎帝神农氏,代伏羲氏。”可见炎帝亦和伏羲一样,也是楚姓的始祖之一。祝融是传说中的南方火正,是炎帝的佐臣,故帛书说他受炎帝之命,率四神下降以安定四极。
  中间13行的一段文字,也是文字最多的一段,主要是讲天象灾异。文中特别强调要“敬天顺时”,如果人们对神灵祭祀不敬,乖违天时,上天就会降下凶咎,致使彗星出现,天降暴雨,山崩泉涌,兵祸饥荒,草木无常,生灵涂炭等。

可见不仅水历与楚历有相通之处,且水族习俗、卜文化、信仰与楚有相通之处,楚人与共工有亲缘关系:传重黎、吴回为同胞兄弟,重黎生共工,吴回生陆终。而陆终的六子和三子却为水族韦氏和楚的始祖。所以,水族文化和楚文化同出一宗—中原文化,他们的始祖都是伏羲,是祝融。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