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第二章  水书创制圣地的几种传说

(2015-09-07 10:33:46)
标签:

转载

[转载]第二章 <wbr> <wbr>水书创制圣地的几种传说
第二章  水书创制圣地的几种传说

--------摘自《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韦章炳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水书,是我国南疆水族人民所固有的一种主要用于测算吉日的古代典籍,它是一种活态文化,现今仍被居住在都柳江、樟江、榕江江畔的水族人所运用着。它不仅拥有坚强的生命力,而且还十分具有神秘感。关于水书的来历,来自古代的传说很多,有的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个叫陆铎的老祖宗创制的;有的说是六个公共同在一个山顶上跟神仙学到的;也有的说,是一个排行第六十一的祖公创制的。水书在哪里创制?也有好几种说法:有的说在大西北,有的说在中原,有的说在大西南的湖南连山乡一带等。但到底哪种说法最正确,目前还没有个准说!根据古人游离式的生活特点分析, 这些传说中的地方都有可能是水书创制圣地。

在远古时代,因为古人过的是游离式的生活,这种不定式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水书的创制地不只一处,而是很多地方。据书中多为象形字之特征分析,水书创制地最初当在山洞中或巨大石岩下,时期为穴居时代。因为水书字型反映了其为一种不断补充不断完善的卜筮斗数文化,因而,初造时代当极其古远,到后期来,水书也有可能创制、补充于居宅,甚至是“宫庭”之中。

水书到底分別创制于哪里,水族民间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并有古歌、古咒提及。我认为这些传说及古歌就是一部部水族口传历史书,应当可以作为我们探索水族历史的宝贵依据。如古歌“古祖公,住在睢河旁;古祖上,住在洛河边……”,今水族地区包括整个贵州及广西,都没有歌中所提及的“睢河”和“洛河”这个地名,水族先民的歌词是怎么来的呢?难道是胡编滥造的吗?不,迁徙之歌谁敢乱造,得罪祖先可是了不得的。不拿祖宗开玩笑,这是水族人必须遵崇的古训。故唯有把目光引到河南睢河及河洛一带。总之,所有信息归纳起来,水书的创制地约为今天的北方、河南、陕西、安徽、湖南、贵州、广东等地。若水书创制于这些地方,就说明水族先民在这些地方居住过,水族的历史就会涉及到这些地方,于是很有必要对水书的创制地作些探讨。

下面仅举三例以供分析:

一、怀化“连山乡”之谜

2007年6月,荔波县为“旅游发展”大会赶着出版《泐金》(水书《二十八宿》)。叫我和韦光荣先生同去审稿,在那里偶遇湖南怀化师范学院的阳国胜教授,他是一位潜心研究炎帝文化的专家。这次他们一共来了四个学者,此行的目的是找水书与《连山》,水书与炎姜文化的关系。当晚阳教授到我下榻的宾馆来,我俩无话不说,交流到半夜两点多钟。于是我才知道怀化有个“连山乡”。阳先生说他们那里的连山乡有八座奇特的古庙,分别叫火庙、雷庙、水庙等。分布成一个圆状。并按八卦中的乾、离、坎、坤……之方位分布着。

那里还有万年“莲花塘”等,于是他们认为,古时候水族先民可能在那里栖息,并创制水书。因为他们发现一墩7000年前的石头人,其头部上的三个神秘符号竟是水文字。按史料上信息分析,其时炎帝及后来的共工氏族在这一带治理水患。疑“墨宝”可能是这时期留下的。当然,后来共工氏族战败后,逃居今贵州,湖南、云南、贵州、广西相为邻里,都是西南喀斯特多洞地区,说如今聚居在贵州南部的水族人的先祖曾在相邻的怀化地区连山乡一带居住并留下字迹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我问阳教授,那里可曾有叫“历山”的地方吗?他说没有。于是我认为,水族先民最早可能生活大西北,后因冰期降临,亦或果食不够供应,才迁至中原。炎帝就在黄河以南,后来共工氏族在这一带治理长江、荆江等流域水患。颛顼与共工为“争为帝”而大战于南方之后,共工治水部族逃至既有山洞又多长果食的大西南(主要是贵州)之地。在这里继续创制文字。发展到一定时期,又重新迁到中原一带。这个“连山乡”是不是因古人在这里造《连山易》而得的名,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阳教授怀疑这里就是创制水书的一个圣地之一。水书使“连山乡”笼罩了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神秘感。

[转载]第二章 <wbr> <wbr>水书创制圣地的几种传说

二、贵州交陇洞的传说

关于水书的创制地,水族人普遍认同的另一个圣地就是今贵州独山交陇洞,水族民间有很多传说和古咒都提及,现在水族地区的“艾补芥”(鬼师)在设案祭祀念诵咒经时,无一不这样念道:“交珑代,享亚念,……拱干紧,岭干各……”。这是水语音译,其汉意为“交珑美,水岩更迷人,……燕子洞的公,住在蝙蝠梁……”并念道:“陆铎教我们子和午。”这些古咒似乎明确告诉我们,水书鼻祖是陆铎公一人。他在一个古称“享亚”的交珑洞中长期研究、创制、整合神秘的水书。今贵州惠水县虽也有一个十分神奇的山洞叫“燕子洞”,常年有上百万只燕子飞来飞去,但这里的地名却与鬼咒中提及的“亨亚”、“交陇”不相符。更何况有这么多燕子栖息的山洞,人类是无法居住的。

关于这两个特殊而神秘的地名,很多专家都作了探索研究, 都认为是今都柳江源头的独山县水岩乡交珑洞, 因其洞名及该洞所在地的地名都与咒辞中所说的一模一样。是不是陆铎公就在这里创制过水书呢?

我于二00五年五月十七日对那里作了实地调查,结果发现,水书的创制圣地很可能真的就在今水岩乡水东村交珑洞。因为这里不仅有个叫“享亚”(水岩地)的乡,且该乡东南面还有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山洞叫“交珑洞”。交珑洞东西相通,通光明亮。能僻雨,但又光亮可看书,更奇怪的是这山洞果然真的如咒辞中所说的那样, 常年有十几只蝙蝠飞来飞去,并有一处石梁,象坛盘一样伸出,供人从东口向西口匍匐而去。

2008年7月6日,我与清华大学教授赵丽明女士一行又再次来到交珑寨进行了考查。发现交珑洞洞口有个吴姓寨子,叫下交珑寨。过了寨子便到交珑洞。此洞也完全具备人居条件。有好几个“大厅”,有的“大厅”还打有数个碗口般大小的石坑,估计是古人用来立木柱搭建草棚或分隔房间的。洞中有水,可供饮用,并有很多平台可作休息之“床”。

过了一道石头垒就的石门,便进大洞的“前厅”,全部面积约有300平方米,内中有十几个猪笼和很多破碗、红布和水族人常用于祭祀的懂杆、鸡笼等祭物。据当地人说,这些是当地吴姓布依族和少数远处来的水族人来这里祭祖留下的。进到洞中深处,有好几个出口和小厅,总而言之是四通八达,十分方便人们出入。据当地人说,很少有人走到洞的尽头。有的说可通至羊场的林桥寨,有的说可通至荔波甲良。

来到交珑寨,通过与吴有福、吴元安等六名群众交谈,发现整个寨子无一不说他们一直姓吴,并说过去不知多代以前曾经是水族,也过的是端节。全因有一年端节吃鱼时,不慎让鱼刺卡死了一个独生子,一气之下,便把端节给了三都塘州乡一带的潘家。因为原来潘家不过端,赠送的端不能在亥日过,所以只好改在午日过。

这里的吴姓,过去是水族,后来把自己的传统佳节“端节”送人,改过年,解放后才改为布依族,他们有一些族人迁到别处定居的有些现在还是水族,如迁到甲定村,迁到本寨乡的联合村的现在还能说水话。但也有搬出后入乡随俗改族称的,如搬到林桥的是布依,搬到都匀凯口乡的是苗族等。

也就是说,交珑与水族先民聚居地确有关联,抑或说,交珑洞也许是水族人古时躲难落脚的洞府。这里也许是水族先民创造水书的一个圣地之一。

除了交珑洞具备人居条件和交珑寨祖祖辈辈传说他们原来也过端也是水族之外,还有什么可证明他们的祖先是水族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寻问了十多个寨上老人,最后在乡亲们的带领下,来到了吴元昌家。

吴元昌,高中毕业,52岁,布依族,现在家务农。他家果然珍藏有四本祖传的水书,据他所说,原来还有几本,但已送给独山文化局保存。据第十三代水书传韦光荣先生验证,这确实是古传水书,一本是《梭项正七巻》,主要用于祭鬼、挡鬼时找“腊的垦”侲童用。一本是《泐堵》,专用于堵鬼,挡鬼时找“腊堵”的侲童用;一本是《不引腊》,主要记述起造时如何防火星、防贫困,也用于安葬择日等;再一本则是《泐俄一》,这本书的用途很广,里面有推演、归纳,有加、减等推遁手法,十分复杂。据七十八岁的韦光荣先生说,现在能看懂这本书的水书先生已经不多。这里仅直译一条为趣例:“甲乙年丙寅,甲乙年丙子,甲乙年丙戌,甲乙年丙申。丙败下陷。”也就是说,甲乙年丙寅日、丙子日、丙戌日、丙申日均不能迁移安葬,违之坟墓裂开有陷坑,孝家有牢狱之灾。

吴元昌家为什么有这么多本水书呢?是他觉得水神奇,才买来丢在家中的吗?不,据吴元昌介绍说,这是他曾祖太公自己用过的书。他还说那时的吴家说的是水话,用的是水书,过的是水族的传统端节。

不过,这事当发生于水族第二次进入贵州以后的事了,水族人因“调南填北”等原因从广西等地再次迁到贵州南部。最初有的便住在这里,后来又陆续迁去别地。而陆铎造书则发生在数千年之前的共工时代。后来水族又举族迁到中原(今河南滑县),这是水族人为何由汉变水的原因。这段时期水书鼻祖在交珑洞再造水书。

贵州到处留有“禹迹”,古人,特别是石器时代的古人在这一带居住过是极有可能的,因为,当时是洞居时代,靠的是采集野果为生,云、贵、川,包括广西的“十万大山”之中,野果多,洞穴多,且四季如春。特别适合于“树皮裹身,野果为粮”的洞居时代的人们居住,所以,古人就在这里生息造字了。但有的地方念的古咒中又还说陆铎所居住的村寨有四个门闾,有七口井。这种说法有点像是在湖南连山乡的莲花塘那里, 因为据说那里有八口井。总之,水书的创制圣地可能有好几处,因为古人过的是游牧式的生活,迁徙一定很频繁。

水书中有很多图画文字,专家研究认为这也许是上古时期“勒木记事”的文化。说来很奇怪,水族就管叫水书为“勒睢”,不知这里的“勒”是不是勒木的“勒”了,果真是这样,水书的创制年代便真的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以前!

水书是一种象形字、甲骨文字、汉字反体字共融的“拼盘式”典籍。专家、学者们根据这一特征,说水书是一种始于上古并不断完善的书籍,最初是上古的象形文,后来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等一一组合而成的卜筮典籍。

传说这种象形文字最初是由一个叫陆铎的公制造的。关于他的传说很是神奇。独山水岩乡水东村上交珑寨的一个吴姓地理先生说:陆铎是一个公,他很聪明,也很相信卜测。据说他用水书算他自己,结果没有哪一年可以建立房子。所以他老人家常年就住在燕子洞里。又传说他买到一对新木桶后,翻开水书测看哪天开始用它挑水才吉利,结果总是找不到,最终这对新桶丢烂了都没用去挑过水。也有的说,陆铎是六个公的统称,他们分别是光公、昂公、刚公等,这六个公遇到仙人指点,最初教画天下的动物。后来就以这些图画为水文字,形成了水书。传说以前水书很灵验也很多,可让人上天,可叫河水倒流。后来天公怕人太灵了与他们对抗,所以变法下来烧去水书,幸亏陆铎公用砚台压得一些残缺的字,所以现在的水书不够灵了。

三、陕西岐山之谜

水族又有古歌(水语音译:把干引,岭干各,定干岐。)称水书创制在“燕子洞口,蝙蝠洞坎,在岐山脚下。”( 荔波县水书先生欧海金唱,潘朝霖采录)。说水书又创制于一个叫岐山洞的地方,由此可以推知,水族全族或部分文臣可能曾经居于陕西省岐山一带,并研究过水书。真的是这样吗?

据考,岐山座落于今陕西省岐山县,南按秦岭,北枕千山,中为广阔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狭长,东西较窄,境内山、川、塬皆有,奇怪的是境内有一条河称韦水河横穿而过,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两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特征。

在华夏传说中,岐山与黄帝、炎帝及共工等都有不解之缘,为什么水书也与它有关了呢?传华夏族主要由黄帝、炎帝两大支组成。“炎帝(一说即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因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得姜姓,其苗裔有共工氏、烈山氏等”。黄帝,也称轩辕氏,是古代姬姓部落的始祖,畔姬水(姬水即漆水,发源于陕西麟游在武功入渭河)而得姬姓。约在公元前30世纪,定居于陕西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各氏族部落。故人们常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岐山是一块宝地,这里不仅是周室肇基之地,且而还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根据一些资料报道,商末时期,周国有一支部族由彬县、旬邑一帶迁到岐山,纣辛十九年,西伯侯姬昌迁都于今长安县境內。岐山还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周易》诞生之地。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所包含的典章礼乐制度、道德行为规范,是中华文明、现代法制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源头。岐山不仅是“青铜器之乡”,而且还是“甲骨文之乡”。

结合水族古歌和以上记载,根据水书是一部用象形字记录的古易,水族建戌是以水族韦氏的“端节”而定,再结合岐山有韦水河,这些应当就是共工氏族水族在陕西岐山一带有创制水书易的迹象,创制时间当在周代、商代或更早时期。因那时已称共工族为“苗裔”。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