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第三章  从水文字结构可看水族历史

(2015-09-07 10:35:00)
标签:

转载

第三章  从水文字结构可看水族历史

--------摘自《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韦章炳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当我们走进荔波县三都县水书存列馆,看到数万卷发黄并起了虫眼的水书时,我们不得不打自心田里沸腾,激动、惊诧之余,脑里立刻泛起了一联串的问号:这个民族从哪里得来这么多神奇的书?这些书创制于什么年代?并由衷的给水族一个定义:水族在古代定有辉煌的文化滥觞时期,并因由衷敬佩而内心有感言:水族先民们真了不起!当我们深入水族民间,再看到他们好不容易从房梁上弄来一捆梱用土布细心包裹了一层又一层的水书时,我们更会觉察到,水书在水族人民的心中是何等的神圣不可侵犯。

应该说,当我们翻开水书,通过水书先生讲释、破解后,当我们也掌握水书内核中繁杂的推遁等理论后,我们不仅感觉到水书深不可测,且还发现水书已失传了很多很多。并通过这些感悟,我们也许还会肯定地说:水族有来自远古的曲折的然而曾经又辉煌的历史……。

一、从水文字的书写特征可看水族历史

水书里有近30%是象形水文字,这些象形字纯粹就像一幅幅古人精心绘制的画图,内中不仅包含着水族先民们的超人智慧,还暗藏了水族鲜为人知的遥远的历史年轮。这里仅举三字分析如下:

1、(人)(水文字均略)

水文字的“人”,水书先生念“认”或“任”,是指人类的“人”。当看到水书中这个平举起张开十指的双手的裸体“人”字,我们就回想到《易经大传新解》中那段描写古人类生活情景的话:“回首人类直立行走时的情形,是那么的天真、活泼和率性。”观此字之造型,确实仿佛记录着上古时代的男男女女们行走时鼓之(拍着肚皮)、舞之(举起双手,蹦蹦跳跳)、呼之(发自内心的感叹)的情景。这仿佛是一幅记录着一群原始先民们“咿咿呀呀”地“踩踏着苔藓、草地,拨开灌木和荆棘,穿行在树林之中,寻找更适合于生存的环境”的一幅图画。

2、(时)

水文字的“时”,水书先生念“习”。当看到水文字的“时”,我们顿时感悟到此字可能创制于“立竿测时”的古代,因为若把此字旋转一百八十度,便得一根画有刻度的竹竿并被固定在平地上的古代先民用于记时的器具。可见这个水文象形字是从一个“民之初”的年代就有的古字。水书被称为反书,反写、倒写是常有的事,我认为这里的“时”也不例外。于是旋转后才得真正意义上的字。这不正是地上树立的竹竿了吗?竿上还插有“刻度”签,这是作什么用的呢?这是古人用于估计时间的。水书的“时”字正是反映这么一件事的一幅图画。

3、(山)

 

水文字的“山”,水书先生念“散”,是山坡的“山”。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了一柄6500年前的巨型石斧和一块精心雕刻的玉版和玉龟甲,玉版藏于玉龟腹中,其纹案非常奇特:玉版中心部位刻有两个同心圆,圆中心有一个八角图像。按《中国水书探析》的分析:这个八角图像“是由一个正方形四面围着四个意象水文字的‘山’而成。(《水书》中‘八山’即似《周易》八卦,水语读‘散’),表面上看‘四山’指向四个方向,但若细细推敲,实则巧妙地排成‘山生山’的“山山相连,卦卦相生,周而复始,永无终结”之式。按以上分析,这个意象水文字“山”大约创制于6000多年以前。此时可能沒有把它当作“字”,只作表示方向、方位图画符号,但后来却演化成了“山”字,代表本命和方向。通过对水书中这些文字的观察,我们大致可以看到水族文明、文化发祥于什么年代。水书中还有很多类似这种先前于甲骨文的文字,如贵州省社科院原院长蒋南华先生在《水族源流考证》中分析水文字“卯”字的几个异体字时说,从前期水文字的“卯”与甲骨文的“卯”相比,前期两个象形水文字字形明显带有女阴“开发”、“开启”与“情窦初开”的古代生殖崇拜观,并有“卯则茂茂然”的绿色生命象征,二者合之为人与自然共同繁发。而后期的水文“卯”字和甲骨文的“卯”字一样,却只有“茂茂然”,从字形上看完全失去了人类生育观的一面。于是他推知,一些水字应早于甲骨文。

 

二、从水书中的“二十八宿”象形字可看水族历史

水书中虽然有不少象形文字,但都是分不同“场合”与干支等非象形字相配用,组成水书卜辞。但仅水书二十八宿是一种比较完整地由象形字组成的文化系统,它虽也与干支相配用,但二十八个星宿全是古老的象形文字:

 

(书中的水书二十八宿象读音及、象形字及西方星名对照表略)

看上表中二十八个象形水文字的“纯图画式”结构及读音,

便知水族早在很遥远的时代就已掌握了二十八宿的应用,并对天象有较深刻、较系统的认识。由此我们当可推知水族的历史由来已久。且听水书先生诵读二十八宿中各星宿名称时,其音质十分近于汉音但又不同于今汉语普通话,更不同于今天的水语,如称二十八宿中“柳土獐” 为“卢图瘴”等。这说明水书先生诵读水书二十八宿时用的语音是上古时代传下的华夏古音(下称“汉藏语”),可见,这是水族来自远古的另一个佐证。

三、水书中“拼盘式”结构说明了什么

    东巴文几乎全是象形文字,但传其却只是为了记录藏经而创制的一种民族文字,据东巴文研究专家介绍,其年代不超过1300年。而当我们翻开水书卷本时,便发现其至少由四个不同时期的文字所组成,如最早时期的近汉音象形字;稍后时期的水语象形字;夏、商时期的近甲骨、近金文文字,约在秦代以后的水书独体安和反写字等。这种由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种类拼凑而成的文化,仿佛把我们的视线逐代递推到了上古社会。由此可以推知,水族是一个来自上古社会的文明民族。

    水书卷本中大约有四种字型,一为象形“汉”字,如山、虎、木等,这些字的读音也与汉音相近似,但却与今水语有相异,如读“虎”为“夫”,读“水”为“虽”;二为“甲骨汉文”型,如甲、乙、卯等,这些字应当滞后于象形字,它们的读音写法与甲骨汉字一样;三为水书独体字,水书独体字也分为象形独体字和甲骨独体字,如(花)等为水书象形独体;(贪)等则可称为水书甲骨独体字;还有一种是方块水书独体字,如(春天)、(秋天)等。我认为水书中,凡象形汉字当创制于颛顼时代或更早时期,甲骨汉字形则可能产生于殷裔时代。颛顼,共工原同用古华夏文化,后来因故反目成仇,大战于南方荆江、长江一带,此期的文字为正写的近汉音“汉字象形”字(后期也有人将其中一部分字倒写)。共工头触不周山,其部族后裔在今贵州南部再创水书象形字。约在少康帝时,让水族人“落叶归根”,复回到“豕韦”地,水书甲骨和汉字甲骨可能于此期借鉴和创造,因其时水族可能已初步成为“苗夷”,但又为“豕韦”之国民,故其文化或语言都是“半水半汉” 的文化状态。

    看《水书八山与周易八卦对照表》可知,水书与《周易》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多相异的地方。仅从字形分析,如《周易》中的离、震、乾与水书大不相同,而坎、艮、巽、坤、兑则近乎汉字的甲骨或古籀,总之,细看下表不仅觉得水书比《周易》更古远,且也觉察到二者当有若干亲缘关系。水族的文化伴随着水族的历史当源于远古的时代。

 

 

 再看下图出土的殷骨文特征:

(表图均略)

 

 

   其上为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其上一些字符如日、左、中、癸、五等与今水文字一样,这些相同的文字应当是当时水汉文相互借鉴的结果,并且上图中甲骨文的书写格式也与水书极为近似。这说明这部分水文字当创制于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时期。但在水书卷本中明显存在另一种文字比这种甲骨文还早,那就是象形字,水书象形字也有两种,一种读音近汉音,如山、水、牛、虎、人、镰等。一种读音为今水语,如花、梯、树根、草等。前者当早于后者。

按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水书创制的“时空递进”顺序:最早为口传水书,其次为近汉音象形字,第三为水语象形字,第四为类似甲骨文字,第五为水文独体方块字(如高声叫喊、犁田等),第六为汉字反写字(如五、七)等。水书是由这么多个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文字拼盘而成的卜学典籍。难怪三都石国义老先生说,要说水书是抄汉学那也是在殷商时期就抄的。不过,此说也有不妥,应当说水书与汉书同源,夏前分离成水书。

[转载]第三章 <wbr> <wbr>从水文字结构可看水族历史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