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义年期几成谜 征戍之印解史疑  —一枚纠史证史的元末起义军铜印

(2013-07-03 08:49:10)
标签:

八卦

鉴定家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大义年期几成谜 征戍之印解史疑

一枚纠史证史的元末起义军铜印大义年期几成谜 <wbr>征戍之印解史疑 <wbr> <wbr>—一枚纠史证史的元末起义军铜印


大义年期几成谜 <wbr>征戍之印解史疑 <wbr> <wbr>—一枚纠史证史的元末起义军铜印

大义年期几成谜 <wbr>征戍之印解史疑 <wbr> <wbr>—一枚纠史证史的元末起义军铜印

大义年期几成谜 <wbr>征戍之印解史疑 <wbr> <wbr>—一枚纠史证史的元末起义军铜印

大义年期几成谜 <wbr>征戍之印解史疑 <wbr> <wbr>—一枚纠史证史的元末起义军铜印

大义年期几成谜 <wbr>征戍之印解史疑 <wbr> <wbr>—一枚纠史证史的元末起义军铜印

大义年期几成谜 <wbr>征戍之印解史疑 <wbr> <wbr>—一枚纠史证史的元末起义军铜印

大义年期几成谜 <wbr>征戍之印解史疑 <wbr> <wbr>—一枚纠史证史的元末起义军铜印

大义年期几成谜 <wbr>征戍之印解史疑 <wbr> <wbr>—一枚纠史证史的元末起义军铜印

大义年期几成谜 <wbr>征戍之印解史疑 <wbr> <wbr>—一枚纠史证史的元末起义军铜印

近来,偶然翻阅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一书,发现很多有趣的年号轶事。如史籍记错年号,《元史·太祖纪》:“八年癸酉春,耶律留哥自立为辽王,改元元统。”《新元史·耶律留哥传》记作八年三月。事实是,两元史都把耶律留哥的年号“天统”,错记成“元统”了。错误的纠正,多亏了文物工作者对数枚出土的,耶律留哥东辽官印的考证。(见景爱《论金代官印的学术价值》)当时铸造的官印背上,都铭有年号、时间、铸印单位。耶律留哥的三枚刻有“‘天统三年四月日造’的不同官印”始彻底纠正了史籍记载的错误。官印对于纠正史误,可算是最直接的铁证。该书中还记载了史籍中漏记、错记时间等等现象,对予我的钱币研究启发极大。如西辽末帝直鲁古在位34年,按契丹建元惯例,他在位至少应建四个年号。现在仅记了一个“天禧”,至少漏记三个。如果确实漏记,那至少有三种年号钱,还无家可归。

史籍对年号时间的错记,官印也可以纠正吗?这是笔者翻阅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一书时的一个想法。因为我前几天看到一枚,元末农民起义军陈友谅,大义二年正月中书礼部造“征戍之印”(见图1-4、)。觉得它可以纠正目前《元史》、《明史》、《中国年号索引》、《中国年号考》等史籍,对陈友谅大义年号时间的错记。

以上典籍都记载大义年号是陈友谅在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杀徐寿辉后称帝所建。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元大定。都记载“大义”年号仅存在八个月。现在查新浪,维基、腾讯,搜狐,网易等重要网站,关于“大义”年号存在时间,也大多坚持存在八个月的主张。

感谢老天爷,令地不许爱宝。竟把一枚明明白白清楚记载,“大义二年(1361年)正月,中书礼部造”,“征戍之印”呈现给世人,一举把错了七百来年的史误纠正过来。印上的“大义二年正月,中书礼部造”,不但终结了“大义存在八个月”的瞎话,而且推翻了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元大定的臆说。证实了在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杀徐寿辉后,建大汉国,称帝,建元“大义”,直到他死(1363年),都未改元的史实。“大义”年号时间的确定,亦为“大义通宝”钱(见图5小平、图6折二、图7折三)存世较多,提供了依据。

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这枚功勋至伟的“征戍之印”的英姿吧。印为精炼青铜铸造,铜质细腻,温润似玉,铸工精良,气势不凡。九叠篆印文,篆法有致,叠綖瑰美。印背板碑式钮为后焊接到印上。钮右刻楷书“征戍之印”四字,结构严谨,高华庄重,神气充盈。其书者可知非匠人也。钮左“大义二年(1361年)正月,中书礼部造”两行字,显然是铸印机构管理人员铭刻。中书为“中书省”的简称,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六部,礼部为六部之一。“征戍之印”是颁发给出征派往边防的军队官印。

征戍 原意是远行屯守边疆,而这里仅是出行征伐之意。《后汉书·冯绲传》:“时荆州兵朱盖等,征戍役久,财赏不赡,忿恚,复作乱。” 南朝 颜延之《还至梁城作》诗:“眇默轨路长,憔悴征戍勤。” 高适 《燕歌行》序:“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清 马銮 《木兰》诗:“幸不琵琶终马上,何妨征戍老红颜。”

印通高46.81毫米,钮高36.87毫米,钮宽22.1毫米,钮厚10.26毫米,台高9.94毫米,印面长79.44毫米,宽81.42毫米,重547克。印包浆老道深沉,是一开门见山无可挑剔的传世铜印。暗红色的印体,屈曲盘绕的印文,仿佛是一架竖琴,弹拨着那哀婉凄苦的乐曲,为人们讲述着一位义军领袖壮烈而短暂的一生……

陈友谅出生于元延佑七年(1320年),湖北沔阳(今仙桃)人。曾任县小吏,元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复破沔阳,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军队,最终将其杀害。

陈友谅在反元战争中竭力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合作,收罗了不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书黄昭和进士解观等人。同时,他在天完内部制造分裂,篡权夺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杀害了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十二月,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

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大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陈朱之间的战争是封建统一战争,前后进行了三年多,历龙湾(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阳湖(二十三年夏)几次重大战役。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至八月陈又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史称“鄱阳湖之战”,朱元璋采纳郭兴的建议,用火攻击败陈军,陈友谅突围时又起大战,陈从船舱中探头出来,竟中流矢(箭)而死。陈友谅不善于抓住战机,是他失败的很重要原因。

望苍天,英雄往事不堪回首,抚宝印,感叹人生匆匆短促。蝼蚁草民能为虽小,聚团成丘,亦能撼动撑天支柱。世事如流水,友谅苗裔枝滿高丽,朱八子孙何处寻觅?俱往矣,宝印证史传承千古,一曲雄歌传唱万里。几句散曲聊作结尾,宝印之功不可小觑。

泉痴山人2013-7-3于京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