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eiyuanbo448
peiyuanbo44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457
  • 关注人气:1,3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古泉重器《大唐镇库》超级巨钱展赏考

(2012-04-29 10:44:54)
标签:

转载

游侠先生的泉品分析客观实在,值得朋友们参考阅读。此钱的认定是件大事,是关系国家文物鉴定声誉的大事。盼大家心平气和认真研讨各抒己见,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原则,拨乱反正,还钱币研究以科学的真实的春天,把中国钱币推向世界。

 超级震撼!!!

中国古泉重器《大唐镇库》超级巨钱展赏考

——附裴元博先生同步考释力作

[转载]中国古泉重器《大唐镇库》超级巨钱展赏考
    唐镇库超级巨钱赋

       超级王钱天上来,

     镇库宏品惊魂魄。

     嘉靖称大当小辈,

     大唐体瘦尊吾国。    

     首先,此巨泉先不论真假,在今日之中国泉界,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为震撼的?!

    其之曰震撼,既为古名泉“大唐镇库”,更为超级巨形,其直径达515毫米,厚16毫米,重达17,500克(17.5公斤)。

    众所周知,今中国目前之唯一古巨泉,乃是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东州府(今云南会泽)铜矿所铸超级大钱“嘉靖通宝”,其直径580毫米,厚37.5毫米,重41,500克(41.5公斤)。

    此“大唐镇库”巨泉,虽然直径、厚度、重量皆半小于明“嘉靖通宝”巨泉,然,其岁数则大于“嘉靖通宝”巨泉至少580年以上(暂时由南唐算起)。是故,其当为中国最古老之巨型钱!

    上述一番比较,人们不仅要问,此钱是否到代?是否现代之伪仿?此,当然有理。若不来一番追究实证,便无道理。

    首先,我需要略为但是决然真实的交代一下出处和来历。此巨钱出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地域某乡村一世代务农之村民家中。据其讲述片段信息,此巨钱由其爷爷辈传下来,并据其爷爷告知,时间可至至少民国时期就已经获得。当时,因未深锈,绽放金黄色,以为含金,故做洗浆,后觉得非黄金,而置于其家直至后传(您完全可以怀疑本人在此讲故事)。

    其次,析钱本身乃为根本。毫无疑问,就常规眼力判之(可见局部特写照),此钱之锈色包浆浮浅,更无所谓入骨之锈。此锈色让我异常纠结,在我发现此钱时后,有大半年多不敢下手拿下。后反复学习思考,综合此钱本身和身外之各种信息,逐渐明晰,方断然以不到本人之月薪三分之一的价格(本人非月入可上数万、十万之人)于该村民家中搬走。

    再者,就此浮浅锈色考释。此钱之表面锈,上面已经提及,乃为浮锈。这种面锈,经认真观察分析,实际上乃为长期空气环境中之尘土自然结痂。换句话说,此钱似乎“百锈不侵”。察其露材之色,表面呈黄色,然不深。动用显微镜细察钱面材质,但见,细小颗粒密布,颗粒间,绽放金斑之光;以刀小心切割些许边缘,放大镜和显微镜下,其材质淡黄中明显泛白色之光。其感质地较软,非青铜之硬度可感。以验银之强力磁铁测之,小有吸引,也似有推力,能明显感觉其具银锭在强磁下之反应。反复镜察的结果,首先是本品绝无近铸之任何迹象。因此,我仅以目力和经验察之,此钱含有较高银成分,同时,其金灿之光颗粒,显示其可能含有少量黄金,同时其表面金斑,亦可能为鎏金之反应。一句话,本品因太重,以及我的时间关系,尚未拿去进行光谱检测,还不能准确断定其各种金属之成分量。然而,根据上述观察我本人些许经验判断,可以肯定的是,本品不是一般的青铜制品,当然亦不是黄铜,更非红铜。而是一枚有着不少贵金属含量成分的即金、银、铜、鉄、铅、锡之合金材质铸币。

    第四、也是最要紧之点。从本品之钱文书意风格来看,其就是活脱脱一枚入谱之“大唐镇库”钱(径约51毫米左右)的放大样或者说翻版。仔细辨来,可见除“大”字风格更为端正遒劲外,其余“唐、镇、库”三字,与小型“大唐镇库”钱乃一脉相承。其神韵在此大钱上丝毫不减,甚至因遒劲“大”字而更为非凡。我们知道,“大唐镇库”钱最早发现于民国,乃为清末民国时期北方古钱大藏家兼鉴赏家方药雨旧藏,入谱称仅见。也就是说“大唐镇库”钱最先发现于北方之地而且仅见。因此,此巨泉之书意特征,如果没有参照物,或者互为参照,又以什么为模范?巨型与小型神韵无二,且皆罕少,其便难以言谁仿谁,而恰恰能够从另一面说明,无论大小皆为原铸。何为?此盖因只有始作俑者,方才能做出尺寸体量相差如此之大,而基本钱文书意几乎无二之作品矣。

    上述四点描述,基本上可以表述清楚此巨钱的年代脉络。然,还需重点表面本人观点。就钱文书意来说,我相信,只要怀着善良、平和、客观之心态和观点之人,皆不会否认本巨钱确实具有原铸性特征。若有最大的疑问不外乎其锈浮浅。

    关于古金属器之锈深浅问题,就一般而论,与其长期所处置环境和水土特质相关,正如南坑与北坑之锈色迥然不同一样;同时,还与古金属器之材质,严格说是与其材质的合金成分相关,古代金属器,不同的合金成分含量导致其抗锈蚀能力出现很大差异,如,金银合金,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流动性和铸造性。尤其是其很强的抗氧化性,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很强的抗锈蚀能力,此一特点,在近年发现的不少辽钱上已经得到有力证明。更有甚者,君不见,越王勾践剑出土时,乃身无毫锈,寒光闪闪,锋利无比。二千多年的地宫葬史,竟无锈蚀,堪称中国古代冶金铸造术之科技含量高到令今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所以才有人说,越王勾践剑要不是官考出土,则今人将无人会信其真矣!因此,在唐至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百锈不侵”之金属铸品,便丝毫不足奇怪。前述,本巨钱根据刮开的金属痕迹淡黄泛白,表明其非通常铜材所铸,若其果然具有金银合金成分,或者即是合金之材,那么,她“百锈不侵”就丝毫不觉奇怪,其当时年代之冶金术亦非不能做到。

    同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本巨钱,就目前我反复观察,全身并无砂眼铸坑,亦无铜凸铜刺(可见后面局部特写照),以此巨大体积和如此之精湛品貌,其铸材必须要具有非常好的“流动性”和“铸造性”,否则必会出现铸坑砂眼和铜凸等难以避免的铸造瑕疵。因此,从这一点上,我们便可以得出,此巨钱之材质绝非通常之青、黄、红三铜,而确实是具有相当含量的贵金属,或者说金银,尤其是银含量较高。换言之,也只有这种含有相对较高贵金属的合金材质,才会具有相当好的“流动性”和“铸造性”,进而才会最终铸制出表面如此精湛平滑的成品来。

    上述两点,基本上回答了心中一个重要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其表面无锈不锈这个核心的问题。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本巨钱并非这两年已经见到的超大型刻花钱,去年我曾经展赏一品“天赞通宝”超大型刻花钱,网展也可见到博友泉海密探所展示的数品其它朝代的超大型刻花钱。本品正如云南会泽“嘉靖通宝”巨型钱一样,是依照常规正铸官钱格式所铸的,也就是说,其是光背,是小型钱的特制放大样。因此,这种钱就更难是后代所铸之纪念性作品。这一光背特征,亦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其应当是当时铸币机构所原铸之品。

   又,从本巨钱的貌相、体量、铸制、材质、获得之地等诸多因素来看,其首先不可能是近一二十年之仿铸品,如此体量的近年仿铸品,闻所未闻不说,其表面材色质,绝非这个摸样,这是稍有古泉知识者所不难看出的。而错过这一二十年,尤其错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至今,伪作猖獗的时期,那么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至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时期,便更无可能有人会去铸这样一枚超级巨品。同时,铸这样一种精湛品质的巨钱,相信稍有知识的人也会知道,其成本将有多高,其动作将有多大,而其完全不顾成本,仅以略高于铜价的价格为我所获,这令人想都不敢想,更何况,其初判含有分量不少的贵金属,并非一般的铜材,此也无需再行赘述。因此,如果说此巨品为“新中国建国后所铸”这一说法,便可以毅然决然的予以否决。

    递进一步,既然非新中国后这六十余年所铸,那么在民国清代呢?愚见以为,其虽然不能完全也加以否定,然,东北地区,在清代封关,民国不久又为日寇所占的情况下,在那样一个年代,谁又兴师动众去铸此一大唐镇库巨钱?显然,无需多论,我是无法举证证明的。就常规而言,在这一时代铸此巨钱,我反复查阅资料,并试图举证,然,很遗憾,找不到丝毫证据。因此,无法举证证明其为清代民国所铸,则不能排除其原铸之推论。

    那么此钱为什么出自黑龙江?长期以来,钱谱皆续前人之说,认为“大唐镇库”钱,乃五代时期南唐所铸。如果此巨钱为南唐原铸,怎么这么大钱不远千里跑到黑龙江地域去了?尽管南唐与辽交好,然毕竟相隔甚远,体大个重,不便搬运。而事实上,近年有一种非主流意见,即“大唐镇库”钱非南唐所铸,而实际上是早于南唐之后唐所铸。泉界先贤判定此钱为南唐所铸,不外乎主要因为钱上“大唐”二字,因为,南唐铸“大唐通宝”钱,顾名思义,即推断其为南唐之铸。关于此点,我已向裴元博先生请教,裴先生认为,“大唐镇库”钱实为后唐所铸,非传统认知之南唐钱品,我以为甚有道理,关于此巨品铸者等问题,裴元博先生已经根据其丰富的古泉知识和非一般人可比的古泉鉴赏考释能力,另撰专文考释,我在此就不赘述了。诸位可参阅裴元博先生的考释论文。

    显而易见,如果此钱为后唐所铸,则其最后出现在东北地域,便无大惊小怪之更多疑问,即使是南唐之作,鉴于历史上南唐与辽的特殊关系,其流落辽地,亦非没有一点可能矣。

    综上所述,从我这个角度,仅针对本品本身,就钱论钱。在客观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将多一些的信息写出来,一方面发表自己的一些管见,另一方面亦让有兴趣的泉好有一些信息供其判断。在此说一句实在话,某些君,就千万别在这里劝我“小心啊,挣钱不易,伪作难防,担心我受损失”之类的貌似好意,实则别有心态思想之言语。这绝不是我不愿意听相反意见,而是我需要听取有一点理由有一点价值的真正针对此钱本身的意见。因为,获得此钱既没有动用丝毫积蓄,也没有导致我当月吃糠咽菜,盐水萝卜佐稀饭。当然,我亦非大富大贵之人,乃靠工薪为生,无非工薪较之一般人高一些而已。言此,其实侧面又可证明此巨钱之实矣。

    藉此,无论如何,面对这样一枚堪称中国古泉重器的巨品,我们没有丝毫理由轻视,随随便便,不加思考的去言假言臆。如果其乃原铸,则当改写中国古泉巨制之历史,则将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古代钱币及其铸造技术的又一精湛实物和伟大之作。当然,其也必将震撼我们的心灵,再增我们对中华民族祖先之创造力及其文化的无比敬畏!这便是我面对此巨品的基本态度和出发点。

      后附元博先生对此钱的最新考试论文。


[转载]中国古泉重器《大唐镇库》超级巨钱展赏考

[转载]中国古泉重器《大唐镇库》超级巨钱展赏考

[转载]中国古泉重器《大唐镇库》超级巨钱展赏考

[转载]中国古泉重器《大唐镇库》超级巨钱展赏考

[转载]中国古泉重器《大唐镇库》超级巨钱展赏考

[转载]中国古泉重器《大唐镇库》超级巨钱展赏考

[转载]中国古泉重器《大唐镇库》超级巨钱展赏考

[转载]中国古泉重器《大唐镇库》超级巨钱展赏考

 车轮镇库大唐钱,谁是真正铸造人?

裴元博

 

一、惊人的发现

最近老友京川游侠在黑龙江省某地喜获一枚巨型“大唐镇库”钱(见图a1-a4、),钱径大如车轮,达515毫米;厚度:16毫米;穿径:95毫米;重量约:17500克(17.5公斤)。是目前除云南会泽明嘉靖年间铸造的巨型古钱币“嘉靖通宝”( 直径580毫米,厚35毫米,重达41.47 公斤。)外,第二大巨型古钱币。

显微镜下,“大唐镇库”钱表面呈现微小颗粒状,金色感观;用刀在边缘刮点金属碎末,显微镜下白中有黄,刀刃刮处,略显黄偏白亮色。用强磁测试,有一点推力和吸引力,但是磁铁粘不住。根据目测情况看,此钱应该含有相对较高的银和一定成分的黄金;其它可能是铜和铁等。此情况,可能是导致此钱表面 “百锈不侵”的原因,加之在东北黑龙江环境中长期存在,故导致其表面无入骨之锈,钱上的温润油亮黄褐色包浆,只不过是千百年来日月风尘氧化的岁月痕迹而已。

钱形制,面背均为宽缘,郭为中郭。钱文粗壮雄浑,笔划面均呈圆弧形,似有意打磨而成。四字笔划粗细不匀,朴茂拙趣。大字一横特别粗宽,左撇头大腰细脚肥,右捺高抬臃肿无锋。唐字广点成为卧蛋,粗撇离横好似挂连,扁口四角各成方正,上横山竖笔划肃然。镇字笔划粗细相近,间架和谐方正美观。库字广点成一小横,车竖穿天与横相连。广撇成竖与横分离,垂足外扬聊充撇端。钱文书写楷隶相间,风格笔划胡貌显然。汉人无此风格书法,汉隶唐楷与钱文区别立判。

通观此钱材、锈、形、文,都符合唐末五代钱币风貌,不见可指摘暇疵,故笔者审定其为真钱是也。如能将此钱币材成分准确检测,此钱审鉴就更天衣无缝了。

二、溯本寻源

“大唐镇库”钱,是中国钱币史上著名珍钱。自从上世纪初,大唐镇库”(见图b1、当代以国博方若“后唐”大库镇库翻铸之银钱版别,因其最接近方若真钱,故以其代方若钱)钱被天津著名钱币收藏家方若、即方药雨收藏,并定为“南唐镇库”钱的一百年来,不见半点质疑之声,似乎已成为铁案。然而,在笔者为巨型“大唐镇库”钱审鉴,查找有关资料时,却发现很多疑点。如,定为南唐钱依据严重不足,与南唐史实存在明显矛盾之处。“大唐镇库”钱,多出土于北方,原南唐境内不见一枚出土。钱文与南唐钱风格差异明显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难道前贤鉴定有误?先不要匆忙下结论。先看看方先生等前贤鉴审“大唐镇库”钱的经过与依据,再与真实的历史记载相比对,将差异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先看看上世纪初著名钱币学家方药雨与郑家相,最早对“大唐镇库”钱发表的定其为南唐钱的依据:

郑家相曰:“大唐镇库钱,自来未见。方药雨氏于二十年前得诸津门。钱径二寸,厚二分,重约五两,光幕。面文大唐镇库四字,遒劲可爱,具有五代十国钱风韵。按大唐乃国号,中国泉币以国号为文者,肇始于刀币,如虞布齐刀是也,后世继之者有汉李寿之汉兴钱,夏赫连勃勃之大夏真兴钱。至五代十国之世,如后蜀之有大蜀,后汉之有汉元,后周之有周元,宋初之有宋元,而南唐则更有大齐、大唐、唐国之制。当时盛行以国号着钱文,亦一时之风尚也。南唐既铸大唐通宝钱,则此钱之铸决属南唐无疑。其文曰镇库者,乃当时镇库之钱,非行用品也”。(《古钱大词典》下册511页)

方药雨曰:“‘平钱引证信南唐,神物当年镇库藏。不待钟謨有建议,困兵早乏点金方’。书体绝似南唐元宗铸大唐通宝小平钱。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璟困于用兵,钟謨请铸大钱,以一当十,文曰:永通泉货。”(方药雨《古化杂咏》)

三、疑问的提出与分析

两位先贤判定大唐镇库钱是南唐钱唯一的原因,是南唐有“大唐”国号,南唐铸过“大唐通宝” 小平钱。其实,五代十国时期,比南唐早十三年(923年),就有一中原大国晋,改国号为唐,这个唐国被称为“后唐”。这个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建的唐国。京都洛阳。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短期占有四川,是五代十国时期疆域最大的国家,是当时世界公认的“大唐”国。历四帝(三姓),前后约十四年。这个中原唐国建立的国号即为“大唐”。《资治通鉴》后唐纪一载:“同光元年(923年)夏,四月,已巳,(李存勖)升坛,祭告上帝,遂即皇帝位,国号大唐,大赦,改元。”

这样一个当时代表中华正朔的大唐国,不知郑家相和方药雨两位先贤为什么没选择它,“后唐”作为“大唐镇库钱”铸造国?这大概是个永远无解的,天知地知他俩知的谜吧!因为所有钱币史、货币史均没有记载,郑家相和方药雨两位先贤没选择沙陀李“大唐”原因。尽管历史承认“后唐”是一个时代,“南唐”只是个向五个中原王朝附首称臣的地方政权。但这也没有改变两位先贤,在大唐镇库钱铸主认定上的坚持己见,弃“后唐”,认“南唐”。这没有道出的原因到底是甚么?联系到两位先贤异口同声称道南唐铸过“大唐通宝”,并立即以此为根据,认定“大唐镇库钱”是南唐所铸的这件事。知道“后唐”被排除在铸主之外的唯一根据,就是未见“后唐”铸造过“大唐”国号钱。

这个理由很荒谬,因为铸造带有国号的镇库钱,和铸没铸造国号钱没有必要的关系。国家钱库不会因没铸造国号钱就不存在,就不需镇库驱魔了。史实证明各朝各代镇库钱大多在建国初期即铸造。如近年发现的“大辽镇库钱”就在辽太宗天显(927-938年)初年铸造。而铸造国号前冠以“大字”的国号钱时,这些国家不是陷入政机危机,就是经济状况堪忧。当朝者越是喜欢发行冠“大”字的国号钱,越是离灭国时间不远了。如南唐铸“大唐通宝”的显德六年(后周世宗年号,959年),是后周南唐“准南之役(955-958)”的后一年。当时南唐淮河水军全军覆没。南唐尽献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两县。同时,南唐对后周称臣,去年号。并要年年向后周纳贡。南唐府藏空竭,遂有铸铁钱之议。此时铸行冠“大”字的“大唐通宝”国号钱,不是个对南唐君臣的绝妙的讽刺吗?这个时候南唐有条件、有铜材去铸那么多不行用的“大唐镇库”大型、巨型镇库钱吗?只要稍加思索,任何学过经济史的人都会脱口说出三个字:不可能!

两位先贤定大唐镇库钱是南唐钱的另一个原因,是认为南唐铸的“大唐通宝”(见图d1-d6、) 小平钱,是个断代参照物。觉得“大唐镇库钱”钱文书体,“绝似”南唐元宗铸大唐通宝小平钱。笔者不知方药雨先生之“绝似”二字从何而来?凡稍懂书法之人,就可看出“镇库钱”之“大唐”与“通宝钱”之“大唐”差别之大,基本每一笔,每一点,每一撇,每一捺都气韵殊绝,天上地下。虽然如唐字之口个别部件有些相似,但整体书法从时空讲相差了几十年,从地域讲相隔至少数百里,从风貌讲至少是两个不同族群的书法。说其“绝似”似乎有些误断,不足为训。

准确说方若“大唐镇库钱”的书法,应该是唐代北地“抄经体”书法,与唐开元通宝钱的八分书体不同但又有骨肉相联的传承,半楷半隶,朴质拙稚。它和南唐钱文字端庄整肃的八分隶书绝然不同。请大家仔细看本文所附几枚南唐“大唐通宝”钱与几种版别“大唐镇库”(见图b1-b4、)钱(这里有截然不同的两类“大唐镇库”钱,多数是“方若式”,另一类暂称“小字版c1-c2、”),请将“方若式”“镇库钱”之“大唐”与“通宝钱”之“大唐”相比对,就会认同笔者所言非虚。

四、相关史实查核

上几节从钱本身探讨了南唐不具备铸造方若式“大唐镇库钱”的方方面面。本节将截转些史实,让历史现身说法谈南唐不可能铸造方若式“大唐镇库钱”的问题。南唐建立政权后,仍承吴旧制,行用“开元通宝”钱。保大十三年(955年),后周南侵,南唐尽失江北之地。此后,岁贡高额贡币,致使府藏空竭,钱货益少。

《陆氏南唐书》卷二《元宗本纪》载:“显德六年秋七月,铸大钱,文曰‘永通泉货’,一当十,与旧钱并行,又铸‘唐国通宝’…。”《新五代史》卷六二《南唐世家》又记:“韩熙载又铸铁钱,以一当二。”《马氏南唐书》卷五《后主书》记:“铸‘唐国通宝’之时‘兵屡起,德昌泉布既渴。’”

宋洪遵《泉志》、宋董逌《钱谱》、清佚名《钱币考》,都记载了“大唐通宝”的铸造情况。“南唐元宗铸钱曰‘唐国通宝’徐铉篆,以一当开元钱之二。又铸‘大唐通宝’,与‘唐国钱’通用。数年渐弊,百姓盗铸,极为轻小。大唐通宝径八分(24毫米),重二铢四参(4.2克),又有径七分(21毫米)者,言文相类。”“‘大唐通宝’,南唐世家铸,五代史不载…”。“按《南唐书》,元宗即位,铸‘唐国通宝’、‘大唐通宝’。”

查核的结果,可知所有史籍泉谱都没有方若式“大唐镇库”钱的任何记载,把其定为南唐铸,完全是方若与郑家相两位先贤根据“大唐通宝”钱的误判误断。“大唐通宝”行用时间不足一年。而且自铸“大唐通宝”不久,南唐即废止铜钱,行用铁钱,直至亡国。在这样铜材窘迫的经济情况下,南唐能拿出价值昂贵的铜材去铸造不行用的大型、巨型镇库钱吗?绝对不可能!除非元宗得了“失心疯”。

五、结论

根据以上几节以实物和史实印证分析得出的结果:

1、和京川游侠先生巨型“大唐镇库”钱出土于黑龙江相类似,所有方若式“大唐镇库”钱(目前已发现五六枚),多出土于北方,而原南唐境内却无一出土。

2、方若式“大唐镇库”钱的钱文书法,与“大唐通宝”钱的钱文书法,区别明显,尽管都是一个时代的书法,但有截然不同的胡汉,北南之分。

3、南唐铸造“大唐通宝”时期,因战争失败,失地岁贡等原因,不得不在国内实行废铜钱、行铁钱的货币制度,它无财力和条件铸造这些大型、巨型镇库钱。

4、后唐作为马上民族其特有的粗旷雄浑品格,在“大唐镇库”钱上表现的淋漓尽致。钱文的不拘一格,率真、舒放、拙稚,显现了胡族(沙陀族)的特有风貌,汉人是写不出这种风格钱文的。

5、后唐建国时建立的国号即为“大唐”。而且沙陀人和契丹人一样,把钱币视为皇帝的“圣物”、“王信”。所以建国必铸国号钱,建元必铸年号钱。虽然目前后唐五个年号仅发现三种年号钱,没发现国号钱。但笔者相信它们一定存在,只不过没发现或已经湮灭了而已。方若式“大唐镇库”钱,就是证明。

6、沙陀李的“大唐”是在891年唐封李克用的晋国基础上,于923年改国号而成。所以“大唐”一建立,就具有李氏父子经营三十二年的雄厚的政治经济基础,铸造“大唐镇库”巨型、大型钱自然不在话下。更何况旁边还有契丹人作示范。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笔者的结论是:同属于方若式“大唐镇库”钱的几种版别钱,包括京川游侠的巨型“大唐镇库”钱,都是后唐李存勖称帝改国号“大唐”时所铸;其流落东北的原因,是契丹帮助石敬塘灭后唐,契丹灭后晋,两次战争胜利后,契丹人掠至内蒙古和东三省;小字版“大唐镇库”钱,从钱文从风格上分析,它们应是南唐铸制的“大唐镇库”钱。只不过它们不是南唐元宗李璟所铸,而是南唐开国皇帝烈祖李昇于升元三年(939年),复姓李,改名昇,改国号为“大唐”时所铸。

不管是方若式“大唐镇库”钱,还是小字版“大唐镇库”钱,枚枚都是大珍钱,都价格昂贵。今天现身于世的巨型“大唐镇库”钱,更是珍中之珍,宝中之宝。笔者今天能为国宝级珍钱捋清铸主和渊源,还历史文物以真实的身份,感到万分自豪和无比荣幸,但愿这一结论能早日为广大泉友认同,笔者的辛劳和心血就算没有白费。

泉痴山人2012-4-29于京东

 

裴元博先生此巨钱考释博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9e63e0102e9n4.html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