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客道》
博客,博客最初的名称是Weblog,由web和log两个单词组成,按字面意思就为网络日记,后来喜欢新名词的人把这个词的发音故意改了一下,读成we
blog,由此,blog这个词被创造出来。中文意思即网志或网络日志,不过,在中国大陆有人往往也将
Blog 本身和
blogger(即博客作者)均音译为“博客”。“博客”有较深的涵义:“博”为“广博”;“客”不单是“blogger”更有“好客”之意。看Blog的人都是“客”。而在台湾,则分别音译成“部落格”(或“部落阁”)及“部落客”,认为Blog本身有社群群组的意含在内,借由Blog可以将网络上网友集结成一个大博客,成为另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自由媒体。
上面是关于博客的一般属性定义。进一步说,博客也是一个具有私人属性的开放性媒介平台。即,博客的三个属性,一是私人的;二是它又是开放的;三是,自由的。
博客之“客”,阿庆嫂唱曰:来的都是客。既然为客。就有“客道”,何为客道?做客之行为规范也。
正因为如此,除了每一个博客主人其在博客这个属于自己私人的的空间中,在自由发挥中就要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符合社会普遍道德观的意识,避免有伤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言论图照等。因为,博客在私人和自由的前提下,还有一个开放性特征。这是广义上的客道内涵。
狭义的客道,这里指的是人们关于开博客和浏览评论博客博文的道德规范。事实上,这个问题不复杂。这就好比在公共广场和别人家里。在广场上,你可以不用遵循太多礼节,大声说话,甚至嬉笑怒骂。在别人家里则不能如此。
事实上,我们去别人家做客,对主人首先要尊重而语言举止得体,和主人沟通,遣词造句,字里行间,需要有所斟酌,有所顾忌。有人说,这岂不累人?答曰,是有点累人,但是,这种累和现实世界的朋友之道,做客之道相比,那不算累。换句话说,这种“累”是人类在社会关系交往中,必须付出的“累”。试想,在现实世界中,去别人家做客,能随心所欲,置主人于无物吗?
博主开放了自己的日志平台,是为好客之举,是为更多的人增加了信息渠道,打开了眼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收藏类博客上。大量博主,在网上展宝,尽管那是几张照片,但是它带给我们的确是耳闻目睹的巨大扩展空间。这是互联网或者说博客兴起以前无法想象的事情。因此,在博主为我们提供了这种便利和见识空间,并且博主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的时候,我们做客进入其“家”,其“客道”便随时伴随着我们,以尊重博主,尊重其文其图为基点。欣赏者赞,不欣赏者过。当然,任何一位博主,在开放自己的日志平台之时,便希望能和博友网友有互动沟通,其文其图能得到博友网友评论。好东西得更多人欣赏,不好的东西能有所斧正。
希望和博友网友互动交流,这是几乎每一个开博者的初衷。互动中,好话是受欢迎的,批评之语是令人不快的,这乃人之常情。如此说来,是不是我们只能在博客做捧场性的发言?非也,其实,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并不是这种心态,都希望能听到不同意见。这里,说白了,无非还是一个“客道”问题,即发表批评意见的方式问题和遣词造句的问题,就事论事,在尊重主人人格和自尊心的基础上,以合适的语气去发表针对其文其图的不同意见。如此,相信没有人不会接受的,没有人会因此而不被欢迎的。
博客之“客道”其与网络论坛和网站的新闻跟帖具有完全不同之点。网络论坛是一个具有公共性质的舆论平台,虽然人们在上面发言,并不是没有规则,并不是可以完全随心所欲,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但是,鉴于其公共性质,说话的自由度更大。有些人,习惯于在网络论坛发表意见或者跟贴,可以相对不负责的随意说话,比如收藏论坛,否定肯定那是没有顾忌的,挖苦讽刺教训那是随心的。不怕得罪发帖楼主。习惯了以后,当来到博客,进入别人的“网家”,一种在论坛发言形成的不好习惯也带了进来,那就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并不顾忌语言的恰当和对博主应该有的基本尊重,由此,闹出不愉快的事情来,自己反而还觉得博主不谦虚。其实,盖因为自己的言行举止越过了”客道”之规。
一个人只有首先善于欣赏别人,才能被别人欣赏,才能和别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这是待人接物的一个本真基础。有这样一种人,他可能经常或者不时光顾你的博客,但从不发表任何欣赏意见,一旦博主发出疑问或不踏实之文图,其便立即兴奋起来,发表批评意见或者不同意见,有种“终于批他的机会来了”之快感。似乎,他的存在就是为挑别人漏眼儿而生的。这种人,其做法往往不令很多博主欢迎和舒服。因为,这也是一种有违“客道”的行为。
博客,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等是博客客道之核心。无论你多么资深,多么有名,多么有水平,都只能站在平等的基础上待人接物,都必须遵循客道。尊重对方,对方尊重。如此,这才是博客主客之“客道”本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