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两方契丹文金印的对话

(2010-02-07 11:15:18)
标签:

契丹文

辽史

铜印

王之印

盘锦

感悟生活

考古

历史

人文

社会

文化

杂谈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关于两方契丹文金印的对话

关于两方契丹文金印的对话

关于两方契丹文金印的对话

关于两方契丹文金印的对话

关于两方契丹文金印的对话

关于两方契丹文金印的对话

在撰写《契丹文狮纽金铸“耶律宗德之印”与龙纽“耶律特宁副使”金印考释》时,我们师生二人曾就译文的确定,某些问题的理解,旁证材料的取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辩论,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出了考释文章。文章发表后,我们整理参考资料时,感到我们师生二人的研讨对话,涉及了很多背景材料,对人们深入理解两方契丹文金印的珍贵品质会有些启迪性的帮助。于是不讲文体,就以原对话形式将我二人探讨的问题一一列出,以供对两方金印感兴趣的朋友参考。为简化起见,对话人只以“师”“生”二字代表。

“生”:老师,您是根据什么鉴定两印是真品,是契丹时期的东西呢?

“师”:1、是根据它们的出土地点,盘锦锦州地区是原契丹故地。2、形制时代特征只见唐辽,其龙蹲踞之态,龙首之巨,长舌滚卷的神姿;狮首昂掦怒吼,鬃立尾昂,弓腰欲跃的神韵,特别是印台四侧云纹状宝相花,牡丹花的阴刻更凸现了大唐风韵。契丹是看着唐诞生至灭亡的民族,它从唐从生到灭的过程吸取了无尽的营养,它学唐宗唐,对盛唐的一切都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全盘吸收全盘用之,符印制度亦是生吞活剥地继承。此二印从形到纽,从形象到神韵,无一处不是唐风盎然,此种情况只在契丹文物中出现,而在其它朝不见。3、材质的合金成份符合辽代符印钱币的总体平均数据。特别是金银中含铁是造假者目前尚无法做到的。这是辽金银铜矿提纯不够造成的,更是东北矿山普遍含铁的天生原因造成。基于以上原因我断定它是契丹中早期的东西,是真品。

“生”:你又是根据什么认定它的是辽圣宗至辽兴宗时期的东西呢?

“师”:这主要归功于你,当你将契丹文译文“耶律宗德之印”、“耶律特宁副使”摆在我面前时,“耶律宗元兄弟辈”的想法就立刻映现在我的脑中,但据我所知兴宗时兄弟辈十四人中没有“宗德”之名。也就是说《辽史》圣宗的六个儿子,八个侄儿中没有人叫“宗德”,其他人在圣、兴两朝为避讳不会起带“宗”字的汉名,道宗天祚朝因同样原因人们也不会去犯忌。所以,“宗德”之名只能出现在圣宗朝。而到太平三年十二月下旬后,再无带“宗”字人名在《辽史》出现。宗元也改称重元,正说明当时避讳制很严。

查《辽史·皇子表》聖宗六子:興宗第一。(宗)重元,小字孛吉只,第二。別古特,字撒懶,第三。吳哥,字洪隱,第四。狗兒,字屠魯昆。第五。侯古,字訛里本,第六。宗弟隆庆子五人:查葛、遂哥、謝家奴、驢糞、蘇撒。圣宗三弟隆佑子三人:胡都古、合祿、貼不。

圣宗儿子皇子表有任官事迹,相对来说较好查出其汉名。而隆庆、隆佑就不易查出其汉名,因皇子表中只有小名无大名,虽然在《辽史·本纪》中可以查到他们的一些事迹,但也无法和他们的汉名契丹大名相对应,这是契丹史研究之所以困难的原因之一。幸好近几年辽故地出土了许多辽代墓志铭,这些石刻文献因是墓主当代人所写,故真实可靠,可补纠《辽史》遗漏错讹。经查和隆庆儿子有关的石刻文献有三种,三种中和“耶律宗德”有关的只有一种《耶律宗允墓志铭》。耶律宗允是耶律隆庆嫡出第三子,其墓志中有一句“兄二人:长曰宗政,守太傅、兼中书令、魏国王;次曰宗德,大内惕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汧王。”

通过这句话反查《辽史》,知道“耶律宗德”小名“遂哥”,也即是辽圣宗太平七年五月丙寅被任为镇国军节度使的“宗熙”。“耶律宗德”的生平脉络也就理清了,代也就断准确了。

“生”:你是怎样认定这个“耶律特宁”就是“耶律宗德”的契丹名字呢?

“师”:契丹人的契丹名起带“宁”字的特别多,仅圣、兴、道三朝就有近百人,这个契丹语“宁”字可能含有特殊的吉祥意义,要么不会有那么多有头有脸的契丹人起带“宁”字的契丹名。从这点出发我认为你把这个契丹字翻泽成“宁”字是正确的,在契丹小字文献中也有先例,而带契丹字“宁”字的契丹人名都是契丹名,故此知道“耶律特宁”肯定是个契丹名。“耶律特宁”印和“耶律宗德”印同时同地出土,形制、风格、特征、特别雕工运刀、地子的处理、印文笔法刀法,丝毫不差。足证两印是同时由同一工匠雕刻。一个人雕两种名字印只有契丹时期有过,别的朝代尚未见过。故比推断两个印的主人是一个人。一个是汉名印一个是契丹名加职官印。

“生”:您说耶律宗德被封过“汧王”,辽史上还有谁封过“汧王”?我记得好象多年前在哪发现过“汧王之印”,当时有人说辽金封国中就没“汧王”这一封爵,今天您说耶律宗德被封过“汧王”,这和他们的说法不矛盾吗?

“师”:这不应怪他们,因为在发现“汧王之印”的1986年,《耶律宗允墓志铭》的手抄本刚发表(70年6月发现墓志,先以手抄本流传。82年著录于陈述的《全辽文》中),不研究契丹石刻文的人自然不会理会,所以,当时非专业人员不知道辽有“汧王”是很正常的。据我目前所知,耶律宗德和耶律宗允哥俩都被封过“汧王”。至于辽代还有什么人被封过“汧王”,从目前资科看,还没有发现。但他们哥俩是否是“汧王之印”的主人,究竟宗德宗允谁是“汧王之印”的主人?目前还不能定案,因为刘凤翥先生把印背款契丹大字翻译成“乙辛宁大王”“大安十年”。其年款与宗德宗允封“汧王”年代不符。宗德封“汧王”大约在重熙十三年(1044年)十二月戊戌,“任北院枢密副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汧王”。宗允被封“汧王”大约在重熙十五年,他二哥死以后,“再判崇义军事,进封‘汧王’”。如果他们哥俩是“汧王之印”的主人,(从目前资料看极有可能),那说明刘凤翥先生对契丹大字年款的翻译可能有出入。因我不是契丹文字学家所以不能断定是否有错,你是研究契丹小字的,能不能在大字研究方再有点作为,先把“汧王之印”的年款核定一遍?因为我的直觉告诉我耶律宗德肯定和“汧王之印”淵源不浅,“特宁”可能就是“乙辛宁”的异译,有八九成把握是其印的主人。

“生”:我一定尽快去攻这几个契丹大字年款,替先生解忧。你能不能把“汧王之印”的事给我的说说,让我们也研究一下它和宗德是否有关系?

“师”:这里有《盘锦日报》关于“汧王之印”的资料,我稍做些调整供大家研究参考吧!“汧王之印”1986在盘山县太平乡出土,是一方铜印,属国家二级文物,青铜质。印面长7、53厘米,宽9、25厘米,厚1、58厘米,扁柱型钮,印整体通高6、6厘米,重为0、9公斤。印文为汉字“九叠篆”,又名为上方大篆,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但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铜印的九叠印文为“汧王之印”,而这“汧”字在印文中是由三点水,中间一个千万的“千”字,右边是一个“干”字组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这个字,《康熙字典》的注解中这个字已被简化成现代汉字的“汧”。注解中云:水名,水出扶风汧县西北入谓,汧县在现在的陕西省。

铜印背面的文字为契丹文字,根据铜印正面的九叠文和印背面的契丹文字,专家鉴定这方铜印为辽代官印。那么汧王到底是谁呢?这方辽代铜印为何会失落在盘锦境内呢?相距几千里外陕西的汧县与它有什么联系吗?经查阅《辽史》和《金史》,辽国和金国都没有“汧王”这一官职的记载。经契丹文字学家刘凤翥辨认纽最右面一行字为“乙辛宁大王”,属人名。纽左一行字为“大安十年”,属年款。令人遗憾的是,另外一行八个契丹文字还是没能完全破译出来。

大安是辽代第八位皇帝辽道宗耶律弘基的年号,辽道宗在位长达47年,大安十年也就是1094年。那么也就是说这方铜印距今已经有912年的历史了。自隋以后,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但在出土的辽代铜印中背面用契丹文字作年号凿款的实属罕见。谜底似乎已经揭开,“汧王”也就是乙辛宁大王,然而,汧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乙辛宁又是谁呢?由此看来,这个汧王与陕西的汧县并无关系,只不过是借用了这个汧字而已。

据《辽史》记载:太宗二女:呂不古,第一。应历间,封汧国长公主。保宁中,进封燕国大長公主。下嫁北府宰相萧思溫。这个汧国长公主就是这样借用的。在辽代封王时,用一个字加封的,地位最尊,如赵王、魏王。两个字则次一等,称为“二字王”,如兰陵郡王、混同郡王等。那么汧王应该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在大辽国地位很高的人当属皇室宗亲,也就是说乙辛宁应该耶律家族中的人物。

辽史记载,辽道宗年间的确有一奸臣叫耶律乙辛,并被任命为知南院大王,但耶律乙辛在1083年就被处死,所以这个1094年的乙辛宁大王当然不能是耶律乙辛了。刘凤翥先生还告诉我们,辽代把“乙辛”当作名字的人很多,就像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叫伟、辉等等一样,一般在小的时候起一个名字,长大后再起一个名字,而“宁”是音译,通常被简化,不作翻译。

这是一则登在网上的新闻: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文博部门近日征集到一方辽代墓志盖,墓志盖上共有6个契丹小字。巴林左旗博物馆工作人员根据辽金研究专家对契丹小字的研究成果,初步断定这6个字的意思为“乙辛宁少妇夫人之墓”。而此夫人属辽代景宗朝重臣韩匡嗣家族人士。韩匡嗣太宗朝为右骁卫将军,后又提拔为二仪殿将军。景宗即位后,又对韩匡嗣委以重任,到了辽代后期,韩氏家族已契丹化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已融入契丹民族之中。韩氏家族是在辽朝第一家赐姓耶律的汉官家族,乙辛宁到底是耶律家族的后人还是韩氏家族的后人呢?这方在巴林左旗的“乙辛宁少妇夫人之墓”墓志与盘锦的这方乙辛宁大王的汧王之印,不知是否有联系,还有待于专家的考证,

汧王之印出土于盘山县的太平乡,这里也是盘锦发现的的一处辽代遗址,1982年辽宁省文物大普查时,这里曾出土过很多辽代的典型文物:如布纹瓦残片、灰白釉瓷片。而这里距辽代皇陵所在地北镇市不过百里,所以汧王之印出土于盘锦也不足为奇。

《辽史 地理志》记载:显陵者,东丹人皇室墓也。。。。。显陵位于现在北镇市的市郊,据史料记载:北镇,在辽代属  中京道  设显州    辖奉先、山东、归义三县。北镇城内至今还保存着 明代 洪武初年  在辽金广宁府  旧址 修筑的城墙,在城内的东北角矗立着辽代双塔。北镇有耶律皇陵两座,大辽国的让国皇帝耶律倍及其子孙后裔都葬在了闾山地区。这里就是1987年发掘的耶律宗政、耶律宗允墓,分为墓道、甬道、左右耳室和主室,墓早期被盗,出土墓志3合,墓道和墓壁绘有壁画。据墓志所记,这两座墓都是辽代皇陵显陵和乾陵陪葬陵。

辽代墓葬群的发现证实了耶律皇族在闾山这一地区兴盛,辽道宗之孙辽代最后一个皇帝天祚也埋葬在这里。从封号以及出土地来看,乙辛宁很有可能就是北镇耶律家族的人氏。

刘凤翥先生经过仔细查阅,又给了我们一个推测。《辽史 卷九十七  列传第二十七》这样记载:耶律斡特剌,字乙辛隐,许国王寅底石六世孙. 。。。。。。。。大安元年,升燕王傅,徙左夷离毕。四年,改北院枢密副使。帝赐诗褒之,迁知北院枢密使事,赐翼圣佐义功臣。北阻卜酋长磨古斯叛,斡特剌率兵进讨。会天大雪,败磨古斯四别部,斩首千余级,拜西北路招讨使,封漆水郡王,加赐宣力守正功臣。耶律斡特剌的生卒年代、名字与汧王之印的年号凿款相符,而斡特剌曾被封为漆水郡王,率兵四处征战,也极有可能在盘锦一带驻扎过。

但这仅仅只是一种推测,汧王之印上面的契丹文字虽然已被破解,但它仍然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它和那个700多年前神秘消失的契丹王朝一样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它。

裴元博  陈传江2010-2-6于京东

附图:1、耶律宗德之印面。

      2、耶律宗德之印拓片。

      3、耶律特宁副使印面。

      4、耶律特宁副使拓片。

      5、契丹“汧王之印”背题契丹大字年款。

      6、“汧王之印”印背。

      7、“汧王之印”印面拓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