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狮纽金铸“耶律宗德之印”与龙纽“耶律特宁副使

标签:
契丹文印主副使耶律宗德印台感悟生活考古历史人文社会文化杂谈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契丹文狮纽金铸“耶律宗德之印”
天津大收藏家郭氏兄弟前些时候拿来两枚一龙纽一狮纽契丹文金印,要我师生考释。据查考两印同时在一地同时出土。狮纽金印通高38毫米,狮纽高25毫米,印台高13毫米,印台长24毫米,印台宽24毫米,重125.79克,印材经检测,含金70%,含银25%,含铁5%。印面雕有边栏,六字印文为楷书体契丹小字,平衡对称地分布在印面四个等分区域。右上区内为四个原字组成的“耶侓”两字叠合而成;右下区内为两个原字组成的单字“宗”;左上区内为两个原字组成的“德”字;左下区内为两个原字“之印”。印文全文汉译为“耶律宗德之印”。狮纽之形为一昂首立尾,狮鬃振扬飘逸,张口怒吼之雄狮。呼之欲动,惟妙惟肖。印台四周竖面阴刻边栏内,各阴刻一枝云纹形宝相花。
龙纽金印通高35毫米,狮纽高24毫米,印台高11毫米,印台长23.5毫米,印台宽23.5毫米,重95.57克,印材经检测,含金65%,含银30%,含铁2%,含铜等3%。印面亦雕有边栏,六字印文亦为楷书体契丹小字,平衡对称地分布在印面四个等分区域。右上区内亦为四个原字组成的“耶侓”两字叠合而成;右下区内为两个原字组成的单字“特”;左上区内为两个原字组成的“宁”字(与狮印“德”同字,但据契丹用字规则和语言环境,此处译“宁”不译“德”);左下区内为两个原字“副使”。印文全文汉译为“耶律特宁副使”。龙纽之形为一昂首立尾,巨大龙头仰首视天,四肢撑地蹲坐在地,阔大龙口长舌卷曲。似乎要立即腾空,其动静结合,似动非动之神态拿揑得恰到好处,彷佛周围一有动静她就会立即窜兰天兴云布雨。印台四周竖面阴刻边栏内,各阴刻一朶盛开的牡丹花。
这是一对典型的契丹文姓名印和职名(官)印,其为黄金材质印,说明印的主人地位非同凡响。虽然从印文上看不出印的主人的具体职务,但仅凭印材一点,就可断定其为宗室亲王莫属。但此种姓名印和职名印,笔者认为还属于身份凭证一类符印,它的作用应和必须勘合契符的符牌一样。即两印一为符牌一为符印,一存内一随身携带,“印出牌入,牌出印入”,官职升迁必须同时上交另颁新印符。它们应只是证明印主本人担任某种官职的身份证明,与国家所设各级官府的官印并不相同,应该等同于现代机构的法定代表人章,亦应是契丹官印的一种,也一定是官铸官颁。
查契丹符印制度寥寥数言,除皇帝记用金印,太后、皇后、太子之印玺,用材何为,亦不见记录。官印只记银、铜和少数几个部门,其它一切缺如。各级官员姓名印,官职印,制度为何,亦不见只言片语。今见契丹文龙纽狮纽金铸“耶律宗德之印”,“耶律特宁副使”姓名职官名对印,可聊补契丹宗室亲王姓名印职官印制度之漏记,实为幸甚之极。
耶律宗德,耶律特宁都是何许人也?原来,他俩是一个人,只不过一个是汉名,一个是契丹名,他就是辽景宗之孙,辽圣宗亲侄,圣宗皇太弟、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的第三个儿子,《辽史》上称其“遂哥”的汉名耶律宗德、契丹名耶律特宁的秦晋国王府三殿下,货真价实的宗室至亲,是辽朝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
秦晋国王耶律隆庆(973——1016),字燕隐,小字普贤奴,景宗皇帝第二子,圣宗皇帝之弟。“生而歧嶷,幼与群儿戏,为战阵法,指挥无敢违者”。景宗奇之,曰:“此吾家生马驹也”。八岁封恒王。圣宗统和十六年(998年)进封梁王,为南京留守。次年,领兵攻宋,为先锋,败宋军于瀛州。十九年(1001年)再统先锋军,败宋军于行唐。承天皇太后死后,圣宗阇弱,且不能睦族。而隆庆奸诈,又缮甲兵,故国人多附之。开泰元年(1012年),进为秦晋国王,赐金券,初兼侍中,后拜加守太师兼政事令,又拜大元帅。五年(1016年)入朝,还至北安州时病故。次年,圣宗皇帝亲临显州,葬弟隆庆于医巫闾山,追册为皇太弟。
隆庆生有五子,长曰宗教(驴粪,又写作旅坟),次曰宗政(查葛,又写作查哥),三曰宗德(遂哥,苏克),四曰宗允(谢家奴,又称虚烈),五曰宗弼(苏撒,又称十神奴)。宗教,宗弼为庶出。宗政,宗德,宗允为嫡出一母所生。《辽史》出于嫡庶观把真实长幼次序抛开,以嫡出为长庶出为幼,记宗政为长子,实大谬之甚也。关于隆庆五子的生卒时间,生平事迹也记载疏陋,歧讹频出,无法全面勾勒出每个人的履历。耶律宗德的情况更是简陋至甚。现只在《耶律宗允墓志铭》查到一点痕迹,笔者只能根据它及其它典籍与《辽史》给读者勾勒一个耶律宗德粗疏的生平年表。
耶律宗德(原名宗熙),契丹名特宁,字遂哥,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生,重熙十五年冬十月甲午日薨,年仅四十二岁。开泰五年(1016年)冬十月甲午,十三岁的宗德被封为乐安郡王。两个月后他的父亲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病故。此时,他兄弟五人最长也仅弱冠,庶兄宗教23岁,宗政14岁,宗允12岁,庶弟宗弼仅6岁。
开泰七年(1018年)五月丙寅,15岁的乐安郡王耶律宗德(当时尚名宗熙)被遥拜为镇国军节度使。
太平四年(1024年)六月甲戌,21岁的乐安郡王耶律宗德被任命为广德军节度使。
太平七年(1027年)十一月己未,宗德(时任乐安郡王广德军节度使。)与兄宗政(时任匡义军节度使中山郡王),弟宗允(时任保宁军节度使长沙郡王)同奏,乞选伴读书史,从之。
太平九年(1029年)六月戊子朔,乐安郡王广德军节度使耶律宗德改任匡义军节度使。进封豳王。
重熙六年(1037年)五月癸亥,任契丹行宫都部署,寻改左夷离毕。
重熙十二年(1043年)冬十月甲子,为大内惕隐。
重熙十三年(1044年)十二月戊戌,任北院枢密副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汧王。
重熙十五年(1045年)秋七月乙酉,病故。
《辽史》记载多与其兄弟《墓志铭》不符,本文仅以《墓志铭》记载为准。文中宗德之契丹名特宁,《辽史》与《墓志铭》均不载,今是以和本文考释之印一同出土的,另一龙纽契丹文“耶律特宁副使”职名金印推导出的。正确与否,只有等待《耶律宗德墓志铭》出土之日方可见分晓。
耶律宗德、耶律特宁汉名契丹名对印的发现,是目前契丹印章史考古和研究的一个的空前而巨大的收获,其意义在于:此前尚无契丹国契丹文金印发现的记录,耶律宗德、耶律特宁汉名契丹名对印是目前我国唯一发现并有史料可以考证的一对契丹文官铸金印。印章主人出身契丹圣宗朝皇室至亲,爵至大国汧王之号,官至北院枢密副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目前国内外所发现的契丹人个人印章中地位最尊等级最高,填补了契丹印章研究的一项空白。耶律宗德、耶律特宁汉名契丹名对印的同时发现为研究契丹符印制度,提供了一对前无古人后难再遇,千百年只见此印的实物证据,它所蕴涵的信息丰富而多彩,是研究契丹符印制度无可替代的宝物。
比如,两枚印证明契丹爵位封王者即可使用黄金之印,印分龙狮纽,龙纽印说明印主是以大国亲王汧王身份担任北院枢密副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狮纽印说明印主所任实职北院枢密副使虽然尊贵只能由宗室亲王担任,但官职品级只是二品(相当于部级)只能使用狮纽。龙纽印表明的是宗室亲王兼的北面官北院枢密副使,自然要用印主的契丹名,狮纽印表明的是大国王爵获得的从一品的南面官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虚衔但仍可享用一品汉官的狮纽印,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汉官所以要用印主汉名。至于两印为什么都用契丹文镌刻?最主要的是印主是大横帐的皇室至亲,是契丹人中最尊贵的国姓,所以必须用契丹文。再比如,通过此对印材质含量分析,可以知道辽代金铸符印钱币的材质配比,及所含微量元素,对鉴这些文物的真伪将起重要参考作用。对形制的测量研究,可知官员的姓名印职官印并不同大,一品官应为印面一寸见方,纽高一寸一分,通高一寸六分,而二品官印面八分见方纽高一寸,通高一寸四分。
以上内容都是《辽史》仪卫志,符印篇失载的,通过此对印的考释即可对《辽史》符印制度予以补充。这是此对金印最可宝贵之处,至于它的的经济价值,诸位朋友都已心知肚明就不用笔者赘言了。总之,这两方金印是中国印章史上顶级珍品,国宝级文物。希望郭氏兄宝之重之,为中华民族当好护宝人!
裴元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