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契丹文字研究门外谈之三

(2009-09-25 14:07:44)
标签:

契丹字

契丹文

年号钱

钱文

契丹国

感悟生活

历史

人文/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契丹辽史研究

契丹文字研究门外谈之三

门外谈的第三个问题是契丹国老百姓对契丹大小字认知度是否象某些文字学家所说的那样“契丹文字即在辽、金当时也不为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甚至在官场上层也视通习契丹文字为一种不易做到的高深学问。”①“契丹文字当时不但没有在占四分之三的汉人和渤海人中通行,就是在四分之一的契丹人和其他民族中也未能成为一种通行的文字。”②

门外汉认为这里用现代化的“人民群众”来衡量契丹字不易被掌握的程度并不科学,因为在中古时期黎庶百姓与今天的“人民群众”并不完全相等。当时的黎庶百姓一般是不包括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的,臣,民是区别很大的两个阶层。臣:官吏,一般是都识字的,而民:百姓,识字的人很少。当时的契丹百姓有多少人不识字?估计难有人知道。保守推测四分之三不识字不会是夸张,契丹人和其他民族不识字的比例大概会更高。如果有证据说在辽金识字人中也没几个人掌握契丹文字,那可能会有些说服力。但这里要区别契丹大字还是小字。

契丹大字在契丹国早期钱币钱文上反映很多,如流通行用钱“千秋万岁”、流通纪念钱“天朝万岁”,纪年钱“神册元年”,年号钱“天显通宝”等等。足证契丹大字在契丹国初期已为多数黎民百姓所熟悉所掌握。这里借用已故的陈乃雄教授的一段话,说说钱币文字和百姓的关系。“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辽代的铸钱作为当时的主要货币形式,涉及每一个人的生活,是最富群众性、普遍性的经济工具。为了准确有效地实现它的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等职能,既要求它的形制和规格符合一般的标准,又要求它所使用的文字或符号是使用者所了解和公认的。”③契丹大字被用作早期流通钱币钱文,说明它确实已被“使用者所了解和公认的”。老百姓都了解和公认的契丹大字,统治者上层能还视通习它为一种不易做到的高深学问吗?

当然,这里有几个问题要说清楚,第一、“了解和公认”与“通习”是两回事,不识字和略识字的百姓只要对契丹文字有个“了解和公认”即可在社会存身生活;而想进入仕途的识字阶层就不能对契丹文字仅有个“了解和公认”,必须要“通习”,要学会用契丹文处理往来公文及一切官场活动。通习契丹文字的人数比仅“了解和公认”的人数肯定要少得多。第二、“通习”和“做高深学问”更是两码事。“通习”契丹文字是为朝廷和社会百姓服务,“做高深学问”则是为了朝廷或个人研究服务,两者不可替代。“通习”是文武百官统治阶级都要做到的,而“做高深学问”仅是统治阶级极少数人的事。有人举《辽史·列传》记载仅有十几人“通习”契丹文字,以证契丹字不易学。实不知这些人乃是识契丹文字人中的“学问高深”之人,非一般识契丹文字者。试想如果辽朝仅有十几人识契丹文字,那不意味契丹文的颁行不彻底失败了吗?可事实是契丹文字行用了数百年,说明契丹文字的行用并不是仅有几个精英参与而是全民参与并推动,否则生命不会绵延数百年。

契丹小字经过几十年的推广,目前已知在景宗朝大概已为契丹各阶层所接受“了解和公认”,因为已发现有契丹小字年号钱“保宁通宝”行世。事实证明契丹大小字在当时已是契丹国全境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无论契丹族汉族渤海族还是其他民族,所共同“了解和公认”的契丹国字。

①②③陈乃雄《契丹字钱性质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辽代货币论文选集》199011月第1262-267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