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字研究门外谈之二
(2009-09-24 14:14:26)
标签:
契丹文契丹字汉文汉人契丹国感悟生活历史人文/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契丹辽史研究 |
契丹文字研究门外谈之二
门外谈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契丹文字的使用范围,是不是象某些历史学家、文字学家所说那样,契丹文只通行于契丹民族中,契丹国汉人只使用汉文;汉文的地位高过契丹文;契丹文字主要用于刻记功碑、墓志、符牌、著诸部乡里之名以及写诗译书等项。
门外汉认为这是这些历史学家、文字学家的个人偏见和视野短浅所致。原因大致是:契丹文明史料被金元毁灭的过于彻底,一些历史痕迹又不为一般研究者所注意,以至造成一些假象。其实只要对照一些当时的历史痕迹和出土文物,就会拆穿假象获得历史的真实。
比如他们所说的“契丹文只通行于契丹民族中,契丹国汉人只使用汉文”①,实际上是对契丹历史的最大歪曲,对契丹民族文化的丑化。事实是在契丹国境内,契丹语和汉语都是官方和民间的通用语言,两种契丹字和汉字也同样被契丹、汉及其它各族官民使用并在境内外通行。不要说根据汉人帮助创造“胡书”而整理颁行的契丹大字,所有汉人知识分子都熟知会用,就连表契丹语音的契丹小字,汉人也同样驾轻就熟。从会同年开始的科举所取的汉族进士无一不是汉文、契丹文的掌握者。当时的契丹族汉族老百姓对契丹大字既使没文化也能识读,当时的流通钱币“千秋万岁”钱上就是用契丹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铭刻,当时的流通纪念币“天朝万岁”、“皇帝万岁”分别用汉字和契丹文铭铸,正说明契丹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都通行于契丹全境,为全国所有人民所共同使用。
再比如他们所认为“汉文的地位高过契丹文”②的论断,就是在被一些诸如:“辽廷对中原的往来正式公函,对西夏、高丽的书诏一律用汉文。”③“契丹贵族的墓志,凡是用契丹字著的,十之八九用汉文志额;反之,凡是用汉文著的则不用契丹字志额”④的假象迷惑下得出的。试想一下在一个使用汉字已经几百年、使用汉字的汉人渤海人占全国人口2/3以上的国家里,在与周边均使用汉字的国家交往时,是使用汉字方便呢?还是使用契丹文方便呢?史料上曾记载一则史实(因笔者疏忽所作笔记丢失忘记出自何书,读者姑且只作一种传闻略作参考吧!),后唐时契丹曾用契丹文给后唐发去一封国书,后唐朝廷上下无一人认识,只是在契丹使翻译后才知道内容,给外交活动带来诸多误解和不便。据信辽太宗是为杜绝类似外交事件而改用外交书诏一律以汉文书写,这并不是说汉文比契丹文地位高。关于契丹文墓志用汉文志额、汉文墓志不用契丹文志额,同样也看不出是汉文比契丹文的地位高。因为这只是根据契丹国当时汉人渤海人占全国人口2/3以上的国情而采取的一种正常文化行为,是为了在汉字已流行几百年的契丹国更好地保护契丹墓的一种措施而已。在契丹国境内,契丹语和汉语都是官方和民间的通用语言,两种契丹字和汉字也同样被官民使用在境内外通行,没有任何高低上下之分。但因为使用汉字的人口在契丹国内占绝大多数,汉字行用时间又长达数百年,尽管有政府强力推行契丹文字,由于习惯使然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间仍会把汉字作为第一记录语言工具。这是语言文字环境所决定的,并非人力所为。
契丹文颁行后,除用于书写官方文书,碑碣、牌符、书状、印信等外,同时也用契丹字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和文学、史学、医学著作。还用契丹文铸造了大量的国家名片流通行用钱、祭祀钱、民俗钱,并在所有国家祭祀物品上都用契丹文阴文予以铭刻。这说明契丹文字的使用范围在契丹境内都和汉文字一样广阔,只不过数量较少罢了。从契丹文字多出现在契丹重要的牌符、印信、祭祀物品上的情况来看,契丹国字在契丹人眼里和心里都比汉字更神圣更尊贵更富神力。
① ②③④王锋著《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127-128页(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