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契丹文字研究门外谈之一

(2009-09-23 23:38:53)
标签:

《辽史》

契丹字

阿宝机

契丹国

感悟生活

历史

人文/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契丹辽史研究

契丹文字研究门外谈之一

作为一个契丹文字研究的门外汉,本无对契丹文字研究的发言权,但文字界最近几年推出两个新的文字学研究概念,即:汉字文化圈和汉字系文字。这两个概念中都把契丹、女真、西夏文字包括其中,这对于我无疑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使我有勇气继读把契丹、女真、西夏文字钱币研究进行下去。因为我虽不懂阿尔泰语系,不懂蒙古文、满文,还好在大学中文系学过的汉语言文字的底子还没完全就饭吃了,自信对汉族语言文字及其相关的汉字文化圈和汉字系文字尚能做些肤浅的研究,对汉字圈内系内的契丹、女真、西夏文钱币研究也尚可做些理性分析和判断。由此,笔者不由得不伸嘴对和出土契丹钱实物对不上茬的契丹文字研究说上几句不知对不对的评论活,因笔者确实是一个契丹文字研究的门外汉,所以这些评论话应称作门外谈。

门外谈的第一个问题是:契丹文字研究界至今把太祖九个月创制契丹大字的神话当史实,对契丹大字颁行前历代契丹人铸造的契丹文钱或视而不见或装聋作哑或指鹿为马原因在哪?

目前契丹文字研究的大小学者都坚持认为契丹大字九个月创制的神话是史实,并把赞成创制的突吕不和鲁不古二人封为契丹大字的创制者。门外汉认为这是无视契丹文化史的肆意地歪曲编造,是做了耶律阿宝机都没好意思做的蠢事。

汉字文化圈日朝越诸国的文字,都有一个长期使用汉字的历史,各国使用的文字无一不是在汉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日文(平假名、片假名)的创制用了近两个世纪。朝文(吏读、谚文)的创制定型也用了几个世纪。越文(喃字、国语字)的诞生发展亦用了数个世纪。与契丹文同属汉字系北方民族文字的西夏文创制用了三年时间,女真大字学契丹大字造字用了二年多时间。

对比契丹国的文字(大字、小字),在没有长期使用汉字的情况下(按某些说法是契丹文化落后)一个用了九个月时间,一个仅用了数旬就创制出一种新的文字。无疑这是汉字系文字创制史里的天大神话!难道被大汉族主义文人一直鄙视为夷狄愚昧落后的契丹人,在这里一下子变成了超越其他民族的聪慧优秀的民族?这可能吗?能是历史的真实吗?查验汉字文化圈和汉字系内的所有民族文字,答案只能有一个:在没有长期使用汉字的情况下,用九个月时间创造一个立即可以使用的汉字系民族文字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有史实和出土文物从正反两方面都已经证明的结论。

    吐尔基山辽墓女尸胸前的墨书契丹文“天朝”二字,及笔者在拙文《契丹大小字创制的源流》展示的从汉末至唐末历代契丹人铸造的契丹文字钱币实物,都无可辩驳地证明,在契丹大字颁行前契丹境内已存在和流行一种汉字系契丹文字,五代人称它为“胡书”。这种“胡书”文字产生时间很早,在契丹境内流行被使用的时间也很长。契丹大字就是在整理规范这些“胡书”文字基础上产生的。正因为有这个坚实的“胡书”文字基础,契丹大字才有可能九个月产生。也正因为契丹大字是整理规范前人的成果而制,所以《辽史》在谈到契丹大字时仅说“始制”,而不说“创造”。谈到被某些现代人封为大字创造人的突吕不、鲁不古和契丹大字的关系时只用“赞成为多”四字,而不用“精心创造”等语。“赞”是帮助、协助。“赞成”是帮助完成。因为不是新创只是整理,所以《辽史》慎重地选用了“赞成为多”说明了他二人在制作大字过程中的地位:帮助阿宝机整理规范了“胡书”,并把整理规范后的文字命名为“契丹大字”。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古人比当代人诚实得很多,没创造就写帮助,实事求是。不象现代某些教授,不管哪个学生撰写文章都要求把他的名字写在学生前面,来个“黄鼠狼握笔杆——硬充作创作人”。

笔者认为“契丹大字”这个命名是元人编纂《辽史》时后加的。契丹人在神册五年九月颁行这种文字时绝不可能称它们是什么“大字”,因为他们当时不会知道几年后会出现另一种契丹文字“小字”。阿宝机对这种文字的命名只能是“契丹国字”。编纂《辽史》的元人见到契丹两种文字的史料,大概图省事直接借用了女真人对两种契丹、女真文字的称呼“大小字”(女真人对两种契丹、女真文字是否称为“大小字”,因为不见女真人自己的史料,故应存疑待考。)写进了《辽史》,有意无意地歪曲了契丹历史。

契丹小字的产生,笔者认为并不是一种新文字的产生,而是为原表意为主的契丹大字增加整理拟定了一套拼读方案。它是参考了回鹘文的拼音和汉字的反切拼读字音方法,将部分不适应契丹黏着语类型的契丹大字改造为用来拼写的原字,使这种拼读的契丹字成了契丹国字家族中表音为主的一个成员。据说当时契丹人称它做“简字”,仅被视作一种拼读契丹语的工具,“小字”之称乃系后人所加。因为大小字是契丹国字繁简意音互为补充的两部分,故都以契丹国字之名同时行用。后人见它们形体有异使用方法不同就以为是两种文字,才赋予了他们“大小字”的称呼。

《辽史》没记载契丹小字的创制时间(据专家推测应在天赞三年,即公元924年后的几年中),但估计不会太长,因为拟定一套拼读方案和改造部分契丹大字成为原字并非难事,难得是推广这套方案和让人们长久记住这些原字。这里就产生了一个被近现代人视作难认难读的契丹大字颁行后立即在全国得到推广使用(《辽史》中记有天赞三年甲子“诏砻闢遏可汗故碑,以契丹、突厥、汉字纪其功。”最早使用契丹字的史实,还有在银牌上烧甲节书状用国字书写的记载,说明此时契丹大字应已为全民行用。),而被后人看作好认好读的契丹小字却被推广了数十年后(考古资料中,至今未见辽兴宗朝,即公元1031-1055年以前的契丹小字文献,辽圣宗哀册也只有汉文刻石。)才在全国使用的反常事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违背常理的事情?其实,这正说明现代人看似难读难认的契丹大字,在当时是契丹识字人(包括境内各族)都熟悉的一种文字,虽然它经过整理规范,但本质未变音义未变,所以人们辨认它们使用它们并不困难,朝廷颁行后自然会没几天就为民众所接受。就象1955年中国推行汉字简化方案一样,简化字虽然和繁体字外形上有了变化但本质未变音义未变,人们认识它并不太困难,也就几年功夫就为全民所接受。

而契丹小字这套拼写方案与长期使用表意文字的习惯相左,人们学习掌握它就困难重重。就象古代中文中的反切以及现代中国的汉语拼音,中国的识字人中真正有多少掌握了它们?以我看一半也没有。反切已出现近两千年,汉语拼音已颁行四十多年,为什么公众接受起来那么困难?道理和契丹小字推行近百年才为民众所接受的原因相同。即改变人们长期使用一种文字的习惯,让他们接受另一类文字,比创制一种文字更艰难。

至于契丹文字研究界对契丹大字颁行前历代契丹人铸造的契丹文钱,或视而不见或装聋作哑或指鹿为马原因在哪?

根子就在于他们都不懂钱币:不懂钱币的真伪,不懂钱币的断代,不懂钱币与历史的关系,更不懂钱币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与民族个性特征。因为不懂,所以他们只能对契丹大字颁行前历代契丹人铸造的契丹文钱,或视而不见或装聋作哑或指鹿为马。

不懂就学,本是正理。可悲的是有些文字学家不懂装懂,竟对着真实无可置疑的钱币实物大放厥词,信口开河。什么“从宏观历史考察契丹建国前不可能铸造钱币”①;什么“《辽史·食货志》‘始造钱币’记载非原始史料”②;什么“带‘丹’字的钱不是契丹钱”③,“契丹字不可能用作流通钱币的文字”④;什么“铸有契丹字的钱币只能是厌胜钱”⑤等等谬论充斥泉坛。可怜的是当时泉界的头面人物既不懂文字学又不懂历史,虽看出钱币本身真实无误,可无法从文字学和历史方面找出根据反驳他们的谬论。

好在现在情况已经扭转,大量出土文物弥补了辽史的缺失,泉界亦诵现了一批既懂历史也懂文字更懂钱币的人物,他们以大量史实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规律,通过钱币实物,已经彻底地批驳了这些钱币外行论钱的谬论。虽然澄清契丹钱币研究迷雾的任务仍任重道远,但比起十几年前万马齐瘖一马狂啸的时代已经是形势大好,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

①②③④⑤内蒙古钱币学会编《辽代货币论文选集》第239页刘凤翥《契丹大字银钱和辽钱上限问题》(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11月第1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