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天朝万顺(岁)”臆解可以休矣原
(2009-08-24 15:46:22)
标签:
天朝万顺拙著契丹字金启孮香堂感悟生活历史人文/历史文化厌胜钱 |
分类: 契丹(辽)钱币研究 |
本文注释
注1、
①其中右部的字点位于第三横之下,与墓志中出现的字形略异。
②孙继民<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发现契丹大字金银钱>(《考古》1994年第2期)公布两枚出土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契丹大字钱拓片,金质钱“钱径 3.1、郭厚 0.22、穿宽 0.62厘米。重 16.6克。面文有错范痕迹,背光素。含金量约 80%。”银质钱“钱径 3.5、穿宽 0.7、郭厚 0.4厘米。重 18克。”金质钱依右旋读为:.;银质钱依右旋读为:.。
③陈乃雄<关于辽代钱币契丹字的释读情况>,《内蒙古金融》1985年钱币增刊。此八个契丹大字组成四个单词,迄今只见成增耀从汉字结构的角度做过解读:“既于酒家,银光高盛”。文末附卫月望先生按语“成文可备一格”(<契丹钱币.释读疑点再探>,《内蒙古金融》1988年钱币专刊)。
④王晴<辽上京出土契丹银币释文>,《文物通讯》1979年第8期。据纪荣贵、金永田<契丹大字银钱钱文再探>(《文博通讯》1998年第1期),拾得此银币者乃巴林左旗林东公社东方红大队社员石玉兰。该文还介绍:辽宁省曾发现一枚铁币,但未提及币面契丹大字的顺序。
注2、
①本译释的研究对象,不包括辽上京契丹大字银币问世以后充斥于网络上的真赝未辨的类似币文。
②王晴<辽上京出土契丹银币释文>,《文物通讯》1979年第8期。
③杨继曾<辽钱考略>,《内蒙古金融》1985钱币增刊。
④刘凤翥、王晴<辽上京出土契丹大字银币>,《文物》1981年第10期(补白)。
⑤刘凤翥<契丹大字银钱和辽钱上限问题>,《内蒙古金融》1988年钱币专刊。
⑥纪荣贵、金永田<契丹大字银钱钱文再探>,《文博通讯》1998年第1期。笔者看到的是复印件,第2页上方(亦即该文论证契丹大字当释作“皇帝万岁”之处)有刘凤翥的眉批:“一派胡言”。
⑦王晴(1979)原文中无契丹大字,使用[1]代表;[2]代表;[3]代表.;[4]代表(该文之所以如此排列,是为了循“上下左右”顺序读解契丹大字)。为阅读方便起见,本文一律将其还原为相应的契丹大字。
注3、
①拙著《契丹大字研究》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5年版。第53~55页。契丹大字墓主家系的考证,参见拙著《契丹文墓誌より見た遼史》松香堂,2006年。第112~115页。
②关于契丹男子“字”和“名”的详细论述,参见拙作<契丹古俗“妻连夫名”与“子连父名”
─再论契丹人“字”的词性问题─>,《立命馆文学》602号,2007年10月。收入《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女真契丹学研究》松香堂,2009年版。
③贾敬颜<契丹字钱币考>,《内蒙古金融》1985年钱币增刊。
④陈乃雄<关于辽代钱币契丹字的释读情况>,《内蒙古金融》1985年钱币增刊。
⑤即实<“万钞”谁见“丹宝”怎解>,《内蒙古金融》1990年第3期;收入同氏《谜林问径
──契丹小字解读新程》,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注4、
①即实将表示数词“万”的契丹小字拟音作tum(《谜林问径─契丹小字解读新程─》第445页)。
②拙著《契丹大字研究》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5年版。第186页。
③拙著《契丹大字研究》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5年版。第55~59页。契丹大字墓主家系的考证,参见拙著《契丹文墓誌より見た遼史》松香堂,2006年。第178~181页。墓志盖刻篆书汉字:“大横帐节度副使墓志”;汉文墓志第一行:“故兴复军节度副使墓志铭并序”。契丹大字“副使”的主格形作*pu-.i;属格形作*pu-.in。类似这种将属格后缀的音值与名词词末音节结合起来用不同于主格形的词末表音字来书写的形式,在契丹大小字中常见。兹举笔者释读出的契丹小字例示之:“于越”的属格形写做..,与主格形..的文字形式不同;“地”的属格形写做..,与主格形..的文字形式不同;“今”的属格形写做..,与主格形..的文字形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