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七,辽早期钱的币材属性?这个问题以前很少有人论及。只是在中国钱币学会和各省市钱币学会成立以后,特别是内蒙古钱币学会会刊《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创刊以来,才有零星论述,但未见深入研究之章。综合数年来泉家们的观点,大多数人均认为辽早期钱币的材质为金、银、铜、铁四种金属。银钱只有一种“天朝万岁”,金钱也只有一种“巡贴直万”。铜质钱是辽钱主体、材质均为青铜,色泽微红、水红、紫红、赤褐、青白、微黄、红黄、银白等等,通辽之世,含铜量逐渐增高,到道宗年始固定成一个高铜配方。对辽早期铸有铁钱,似乎已成定论,因宋辽史书中的明确记载辽铸有大量铁钱用于边界贸易。据廿一世纪考古和收藏者明辽地已发现统和元宝、重熙通宝、大安元宝铁钱。四川雅安、浦江、乐山、广元等地也发现辽代大辽元宝折三、丹贴巡宝折三、天朝万岁当十(契丹文)、清宁元宝小平、保大元宝光背折二等五种铁钱。(《见亚洲钱币》2002年1期)这九种铁钱充分证明:辽从早期就开始铸造铁钱,直至国亡。铸主从辽太祖起,直到天祚帝,辽代九个皇帝都铸过铁钱。这些铁钱亦全部都投入了流通,并在边贸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有关这些铁钱的详细情况,笔者将在进一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专文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敬请鉴谅。发现的铁质非年号钱与厌胜钱。如“千秋万岁”(见图72),“天子乘龙、九州同庆”(见图73)。“福德长寿背金木水火”(见图74)等。也从侧面证实辽早期确实铸有铁钱。
辽早期其他材质铸钱情况,虽有一些零星报道,系统研究者较少。从传世和出土实物看,辽早期除金银铜铁钱外,还铸有铅钱、陶钱、瓷钱、玉钱、石钱等等材质的钱。其中铅钱可能为母钱,其余都是冥钱或供养钱。现将本人收藏所见及近年书刊披露之基本上得到公认的,辽早期各种异材钱展示如下,供研究者参考。
金钱。笔者亲见一枚契丹文“大泉五铢”金钱,该钱形制、大小、文字,均与铜钱无异。因售者卖价过高,所以至今仍在沈阳待售者手中。另外笔者亲见沈阳市某藏家手中藏有“巡贴直万”金钱一枚。与内蒙博物馆一枚大体相同。《内蒙古金融研究》2000增刊,杨鲁安“辽钱拾珍”一文披露,1991年底,赤峰王希之购藏一枚钱径3厘米的金质“天朝万岁”钱。
银钱。银契丹文“天朝万岁”钱,亲见数枚,散在东三省泉家手中。笔者也有幸收藏一枚(见图75)。该钱径41毫米、穿8毫米、厚2.2毫米,重17.7克。形制与文字均与1977年辽上京发现的一枚相同,但稍大。内蒙于颖辉收藏一枚契丹小字“福寿永昌”银质平钱,殊足珍贵。因拓图数据没有公布,不好做进一步评论。
铁钱。非年号铁钱“千秋万岁”(见图71)。该钱原载《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增刊》2003年第一期“‘千秋万岁’大小铜铁钱赏析”。径47毫米,穿13毫米,厚3毫米,重19克。广穿、内外部规整。钱文右旋读,行楷兼魏韵。字的笔画略细,背光素,左下方有一小裂痕,锈斑集中。这是目前唯一一枚公开发表的原辽境内发现的辽早期非年号铁钱。罕贵至极。
铁厌胜钱“天子乘龙、九州同庆”,前此一般称为“乘龙快婿”、“连中三元”、“九子升官”、“十二生肖”等等名称。释意不确,远离和贬低了铸主本意。此钱正确的释意应为“天子乘龙、九州同庆、万民钦服。”面穿上一人乘龙是借用“天帝之子黄帝在人间做了很多好事后,天帝派青龙接其上天继承天帝宝座”的神话传说,喻辽太祖登上天皇帝宝座是天帝旨意,耶律阿宝机是天帝之子。穿右、左、下三人一组人物,喻中华九州,喑示天皇帝是九州之君,即中华大地所有民族的皇帝。背面十二生肖图、呼应中华九州,喻中华全体臣民都钦服天皇帝的统治。用十二生肖喻中华万民,是因为中国所有人生肖只十二个,是最生动最形象表达这一主题的唯一设计,说明铸主独具匠心。这枚钱应是公元907年,为庆祝耶律阿宝机登上天皇帝宝座,而精心设计、精心铸造的,充分展示辽太祖欲一统中华的雄心大志的一枚庆典钱。因为主题重大、寓意深刻,辽太祖不惜铜铁铸了数量庞大的此种铜铁钱。所以至今遗存较多。
“福德长寿背金木水火”铁钱,也是辽太祖时期所铸的贺礼钱。福德长寿是吉语,是臣下祝君王,或君王祝君王的祝语。金木水火围绕中心,中心即土。而辽、契丹以土为德,称土运。所以背文即是标示此钱为辽铸。
这两枚铁钱,一为图像钱,一为文字钱,都寓意深刻,制作浑厚朴茂,币材精良厚重。钱体历千年而不朽,文字图像都清晰精好,充分显示了契丹当时铁冶技术的精湛与高超。
铅钱。本人藏有“丹贴巡宝”(图见75)小平铅钱一枚。径23.8毫米,穿5.6毫米,厚1.6毫米,重4克。此钱钱文深峻峭拔,字口光洁,所折勾弯间无丝阻滞粘连。轮部规整清晰,肉地平整光滑。所有特征表明,此钱为铸母。辽代行用铅钱此为仅见。因年代久远,铅质易毁,加之战乱频频,能流传至今,可谓硕果仅存。
陶钱,瓷钱。近年在原辽上京周围多有发现。早期钱文有“开元通宝”、“和同开珎”。陶钱一般用黄泥烧成。圆形圆孔。面文阳文反字,系用金属钱压印而成,字迹清晰。直径在20-24毫米间,厚5-15毫米,穿径5-6毫米。瓷钱一般用瓷土烧成。乳白色,字文模压,钱文为简笔开元通宝,钱径有的仅有10毫米左右,有的无孔成棋子状。
这些陶钱、瓷钱应是辽早期于唐末和五代初期所铸制的供养钱或冥钱,非行用钱。辽中晚期陶钱、瓷钱应代有续铸。
玉钱。仅见《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增刊》2003年第一期23页,王玉生、罗树坤“‘千秋万岁’大小铜铁钱赏析”中,折三型白玉质“千秋万岁钱”(见图76)。该钱径20毫米,穿圆孔5毫米,厚4毫米,重4.6克。“千秋万岁”四字右旋读,其中万字作“
”状,岁字作“
”,该钱背上有小坑如点,内外边侧有极细阴刻钱,背孔下有一“
”字,似契丹字。此玉钱似为佩钱,当为辽早期贵族佩戴之用。
石钱。仅见于笔者收藏的,2000年出土于吉林省榆树市哈拉海古城早期辽墓的“万古千秋”黑石钱(见图77)。钱罩着一层浑厚凝重的黑色包浆,浆色已深入石钱纹里。字文行楷兼隶,有魏碑意韵。万字写作“
”,最末一笔“
”写作“山”,秋字火旁左点斜扬到禾旁横肩之上。书法具辽代特有风格。石钱宽缘方穿圆孔背平素。径9.7毫米,缘宽7.5毫米,厚15.7毫米,穿方部径9.6×9.6毫米,穿圆孔径9.7毫米,重150克。这枚石钱制作精良,文字端庄秀丽,非一般随葬用冥钱。应是随太祖征渤海时的显赫贵族的随葬用品,非此不能请钱监专业雕工特制此雕刻石钱。可惜的是此墓早年被盗,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已不见,无法证明这特制冥钱的重要人物是谁了。
铜钱。辽早期铜钱材质、色泽、歧论纷纭。多有认为辽早期钱材质为红铜、紫铜者。也有认为是青铜者,少有认为白铜、黄铜者。色泽介绍有红、赤、紫、白、黄、赤褐、水红等等。其实辽早期铜钱,我认为材质都应是青铜。只是由于铅锡掺入量的多少不同,才形成所谓的赤(红)铜、黄铜、褐铜、白铜。多锡成白铜,多炉甘石成黄铜,多铅成褐铜,多铜成紫(红)铜。由于三元合金含量的不同,币材形成红、黄、白、赤、褐多种色彩。所以看色泽定材质断年代,要因时因地而定。辽早期处处宗唐,至使钱的合金配比、形制、工艺、色泽都近于唐。后借依五代,最后才形成多铜青铜,色泽偏红的独特币材。
纵观辽早期币材属性,实是五金齐铸、百材共用,怨不得辽德祖撒拉的和太祖要设五坊使司进行管理;辽太宗设五治太师,以总四方钱铁。由于辽境内金、银、铜、铁、铅、锡都有丰富蕴藏,所以都拿来铸币,以满足建国、登基、立年号等重大活动需要。随着辽中期战争的减少,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铜铁钱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其他币材逐渐被挤出了行用年号钱的行列,使辽行用钱币材趋于单一。铜质钱为和宋钱相区别,也逐渐加大了含铜,使色泽越变越红。
问题八,契丹文钱的研究。首先要声明的是本人不识契丹文钱,这里的研究只是借助契丹文专家对契丹文钱的释读成果,仅就钱币学方面的问题,诸如种类、形制、版别、性质、用途、铸期、铸主等进行一些探索,不是对契丹文字本身的研究。
当然,谈契丹文钱不能不涉及契丹文。谈钱的铸期,也不能不涉及到契丹文的创制时间。所以,第一个问题就不能不先弄清契丹文字的创制时间和创制人。目前认定的契丹大字创制和颁行时间是神册五年二月至九月。创制人不知是谁。《辽史》只记“突吕布赞成为多”,“鲁不古以赞成功”,二人只是赞成者,不是创制人。再看契丹小字的创制:“迭剌,字云独昆。……性敏给……回鹘使至,无其通其语者,太后谓太祖曰‘迭剌聪明可使。’遗迹之。相从二旬,能习其言与书,因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能贯。”(卷六十四、皇子表)这段话告诉我们,契丹小字的创制人是迭剌;创制原由是“回鹘使至……相从二旬,能习其言与书”因制契丹小字;创制的契丹小字“数少而能贯”。创制时间不详,颁行时间不详。当代专家一般认定的契丹小字的创制和颁行时间是在天赞三、四年间。理由是考太祖朝回鹘遣使来贡的,仅有神册三年(公元918年)二月、三月;天赞三年(公元924年)九月,四年(公元925年)四月等四次。神册五年始创大字,神册年没有再创制小字的时机。所以,创制和颁行小字只能在天赞年间。
从上面史实来看,契丹大字的创制者是个谜,契丹小字的创制与颁行时间也是一个谜。一个民族在短短的几年里,接连创制出两套文字为的什么,有什么必要?契丹大小字是什么关系?契丹字的创制者凭什么能在八个月内和经二旬对异族语言的学习,即创制出一种民族文字,并规定立即在重要文献中使用?要知道同样创制本民族文字,西夏文用了五年时间,元巴思八文用了九年时间,清满文用了十几年时间。契丹小字“数少而能贯”,能贯指的是什么?这一连串的不解之谜,因《辽史》的简陋、零碎而至今不得其解。
为了要弄清契丹文钱的铸制时间,所以必须解开这些有关契丹文字之谜。解谜别无他法,只能用普遍通用的规则去分析《辽史》有关记载,用逻辑推理、猜测、臆说去自圆其说。
首先看看契丹大字的创制者是谁?史籍失载。但从有关赞成人突吕不、鲁不古,仅因“赞成”颁制契丹大字就立功受奖,甚至升官来看,名义上的创制者不会是别人,只能是天皇帝本人。创制民族文字是辽太祖建立天朝的政策之一,是强化民族自尊心的重要措施。用“赞成”或反对创制民族文字来检验大臣们对辽太祖国策支持与否,是顺理成章的事。对支持者重用重奖是理所当然的。创制契丹大字的名义创制者如是辽太祖的话,那真正的创制人又是谁呢?大家都知道契丹大字是以汉文隶书之半增损而成,共三千多字。在八个月内增损三千汉字容易,可让人认识这增损后三千隶书字可太难了。除了创制者本人外,帝国人恐怕只能视为天书。一种文字必具音、形、义三要素,方块字更是缺一不可。字形易定,字义、字音三者统一却很不易。八个月使契丹大字的音形义三者统一,而且让人们能够接受,如果没有原有的、人们普遍了解的,文字音形义的基础,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据我推测,契丹大字对汉字隶书之半的增损,恐怕是在当时北地流行的北魏、唐时代契丹和其他民族增损而成的,俗字、简化字的基础上进行的。增损后产生的契丹大字,虽然字形有一些变化,但当时北地人肯定可以辨认出原型字,进而推断出原义。大字规定用汉隶的写法书写,就是为了易于辨认。
这段推理说明,契丹文字雏形,即数百年来契丹民族在使用汉字时约定俗成创制的变形汉字,即俗字,早在辽太祖立国前就已经出现并行用。辽太祖创制契丹大字,只不过是顺应本民族文字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大一统政治目的需要,而采取的一项政治措施。把原有的契丹文字雏形三千多个俗字,找几个精通北地文字的汉人或契丹学者,增增减减,归纳整理一下,确定字形,定出字义,规定字音,八个月的时间确实比较充裕。因为契丹大字创制前的原型是历代契丹人、汉人等多民族共同创造,没有具体的创制人,《辽史》只好不说不提,以朝庭的名义颁行。
契丹大字颁行后,可能因为整理增损者不熟悉契丹语,没解决好与契丹语的衔接问题。人们在使用契丹大字时,字音往往和契丹语不符,以至语句、文章无法贯通。在这种情况下才发明契丹小字用以弥补大字缺陷。契丹小字是借用回鹘语字音和书写方式而创制的一套文字,其字数量较少。我认为它是一套拼音文字,所以字数少。它既可以独立拼写表达语言内容,又可为契丹大字注音,使语义贯通。这就是所谓“少而能贯”的本意所在。这种契丹小字的作用。应类似今天的汉语拼音之与汉字的关系,是表意文字契丹大字的注音工具。两者实为完整的一套文字。
了解了契丹文字的发生发展及颁行过程,知道了它的创制人。对辽建国前既发现有“
”(大泉五铢、郑家相释)“
”(大泉五十、于颖辉释)(见图78、79)等契丹文钱就好理解了,对契丹文钱铸造上限当在遥辇前期就可以接受。现在我们可以说辽建国时铸造的契丹文钱是契丹文的雏形,不是正规的契丹大字或小字,只是当时契丹地区流行的汉字俗字、简化字。所以上面提的两种早期契丹文钱,至今没有被契丹文专家释读和认可。
迄今为止已为人们确认为契丹字钱的计有“
”、“
”、“
”、“
”、“
”、“
”、“
”、“
”(见图80、81、82、83、84、85、86、87)。图85所释为“大康六年”可从辽早期钱中剔除。以上辽早期契丹文钱有释读的为图80“天朝万岁”(刘凤翥释),图82“福寿永昌”(陈乃雄释),图84“天显通宝”(于颖辉释),图86“天长地久”(于颖辉释)。无释读的尚有图81大字钱一枚,图83小字钱一枚,图87八字钱一枚。笔者近年也收集到三枚疑为契文钱的方孔铜钱。(见图88、89、90)三枚钱铜质精良,制作精整,一层薄锈根深入骨。钱文古奥,分别作“
”、“
”、“
”。因无人识得钱文,故待识囊中,恳请方家释读。
因辽早期契丹文钱除天朝万岁外,大多为孤品,谈不上形制差别和版式差别。但从总体看,大钱较多,多为当五、当十。平钱只有福寿永昌、天长地久、天朝万岁各一枚。超大钱仅有天朝万岁和八字钱各一枚。这些契丹文钱,我认为仅有“天朝万岁”平钱是流通纪念币,金银铜当十“天朝万岁”是赏赐钱,超大“天朝万岁”是镇库特别钱。“天显通宝”大钱,我认为是赏赐钱,是辽太宗专门赏给儿皇帝石敬塘的特铸钱。其余大小契丹文钱的是厌胜钱。
天朝万岁的铸主是辽太祖,铸期当在辽太祖建立天朝的公元907年。它的用途前文已有叙述,这里不再赘叙。福寿永昌、天长地久都是吉语钱,钱期当在太祖朝,由朝庭颁铸。契丹文“天显通宝”应为辽太宗册立石敬塘为后晋儿皇帝时,作为赐钱而特铸。未释读的六种契丹文钱,铸主、铸期只能等待契丹文专家们将钱文释出,方可确定。
综上所述,我们对契丹文钱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点臆说,某种开头所列不解之谜了。即:1、契丹大字是在整理、归纳北方唐及以前各族人民所使用汉文时的俗字、简化字的基础上增损创制的,书写以隶书写法为主。契丹小字是为契丹大字标注契丹语音,按回纥语的书写格式、音标创制的一套契丹语的拼音字母。大字主形、义,小字标注契丹语音,合为一套完整的文字。
2.辽太祖及当时的契丹统治集团上层贵族,在契丹大字创制前就都已熟悉并掌握了这些契丹大字的原型。当时的老百姓对这些契丹文的源头也是耳熟能详。所以,以这些契丹地区人们已使用多年的契丹字原型为基础,创制契丹大字仅用八个月的增损就颁行了,就不会感到奇怪了。为了严密契丹大字音、形、义三要素,才接着创造出用以标注契丹语音的契丹语拼音字母“契丹小字”。
3.辽太祖创制颁行契丹文字,是和他欲一统天下,将自己视为唯一正统的、合法的唐代继承人的心理有关,是向世人宣扬天皇帝的国威。目的不是取代汉字,而是创制一套有别于汉字的、官方文字凌驾于汉字之上,以为契丹当政设置一件秘密武器。所以他不在老百姓之中推广此套文字,并严加保密不予外人知。
4.契丹文钱在遥辇时期就有铸行。其钱文不是严格的契丹大字,而是契丹当地当时流行的变形汉字,所谓俗字,即契丹大字原型。辽太祖开国时铸行的契丹文钱“天朝万岁”等,也不是严格意义的契丹大字,而是契丹俗字。只有神册五年以后铸行的契丹文钱,才是规范的契丹大字或小字钱。
5.因契丹字只是官方文字,在正式颁行后,主要用于刻纪功碑、符牌、哀册,著诸部乡里之名,以及写诗译书等等。用于钱币,只用来书写庆典钱、赏赐钱、礼钱、镇库钱等官方特铸钱,不再用于流通钱。
6.“天朝万岁”平钱是唯一用于流通的,辽太祖建国时铸制的契丹文钱。这是因为当时契丹文还没有被确定为官方独用文字。
7.契丹文钱一般为右旋读,也有顺读、左旋读,更有翻(反)读(借用日本泉币术语,以免和反字等同),即上下左右顺序读。在契丹大字正式颁行前铸行的钱,读序歧出、读法繁多。颁行后,即仅见右旋读了。
8.契丹文钱、平钱仅发现“天朝万岁”、“福寿永昌”、“天长地久”三种各一枚孤品。天朝万岁外,后两种均为明显的吉语钱。折二钱,仅有一枚无人识读的异文钱,经2.8厘米,重10.2克。其他契丹文钱均为当五、当十大钱。契丹文钱一般都是轮部精整,字文清晰,材质优良。铜钱色泽褐黄或微红。金、银钱含量较高。形制具唐、五代钱风,与后期辽钱有明显区别。
总结一下笔者对辽早期钱的八种臆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认识:
一、仿铸钱(也可称为私铸)伴随着契丹族兴亡的始终。辽太祖登基建国前是官民齐铸,建国后是民间私铸。特点是形制变小或文字变形。
二、有意为本地区仿铸时期,始自遥辇集团统治契丹前期。主要为参考中原钱制改造、变造出本地区行用钱。钱币形制杂出,多仿造中原汉末及南北朝钱文。如五铢、货泉、大泉五十、永通万国等等。此类钱币尚未完全脱离模仿。
三、自铸初期,应在遥辇集团统治契丹中后期。此时唐和回鹘均已衰落,契丹得以膨胀性地发展。脱离外族统治的意志已逐渐坚定,民族自尊心愈来愈强。在这种情况下,自铸国宝钱“大丹三钱”应运而生。此三钱特点是粗犷、草率、制作窳劣。
四、自铸成形期,自辽太祖登基至辽景宗乾亨四年。这个阶段可分一个铸币高潮期,一个平静发展期,一个酝酿改革期。辽太祖建元神册前的十年是辽钱铸币最多的时期。此时段有开国、太祖登基、统一八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给铸币以大展身手的时机,故形成辽钱铸造的高潮期。这个时期辽钱的特点是铸钱品种多,形制丰富、数量大。风格宗唐,大钱较多。平静发展期从辽太祖建元神册开始,至辽景宗保宁期间。这个时期辽钱从神册、天赞、天显对唐钱的亦步亦趋、中规中矩,逐渐向隶楷相间充分展示契丹民族粗犷豪放风格发展。主要铸制年号钱。特点是分汉地、契丹地各铸行用钱。结果人为形成精整与疏放两种不同风格的钱币品类。这个时期承建元前的习惯,也铸多种大钱。唐钱风格依然较浓。辽景宗乾亨年间是辽钱酝酿变革时期。景宗铸造了第一个对读年号钱和第一枚旋读元宝钱,为第二阶段辽钱的异变准备了条件,迈出了第一步。
综合辽早期钱币的特点,应为多数为顺时针旋读,但存在左旋读、对读、异读或称翻读。有了少量民族文字契丹文钱。年号钱绝大多数为右旋读的年号加“通宝”。逐渐形成了辽钱独特的制作风格。从无意到有意地从文字、形制、币材、制作各方面都想办法与中原各国相区别。钱币品种较多,不仅铸有平钱而且铸有各类大钱,但铸造数量都较少。这期间辽地主要流通的是中原各国贸易或掠夺钱。辽统治者铸钱的目的,重要的原因不是为了流通,而是出于政治目的。显示一种契丹朝乃天下之朝廷,神册之天朝,视中原各国为地方政权,并想凌驾于其上的心理。这从阿宝机自称天皇帝,契丹自称天朝,并铸“天朝万岁”、“千秋万岁”、“皇帝万岁”、“天子乘龙、九州同庆”等一系列表达这种心理的钱币等行为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反映到辽钱的制作上,无论年号钱、非年号钱,还是厌胜钱,无不显示了这种“天朝神册”的鲜明个性和傲骨,即所谓的辽钱神韵。辽早期钱这种风格特征的形成,影响了整个辽代,成为终辽一代固定不变的传统。
2003年8月1日-25日
后记:在筹备编写《辽钱编年图谱》的过程中,我发现有许多问题不弄清辽钱谱就编不好。于是,我查找资料想弄清他们。这样,就产生了此文。因为资料匮乏,只好用推理凑,结果就形成了臆说。臆说不是胡说,它是在零星资料归纳、分析后的科学的逻辑推理。虽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但离事实不会相距太远。以臆说为辽钱研究提供一些线索,开辟一条思路,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也许这就是贡献吧!
笔者
有关这些铁钱的详细情况,笔者将在进一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专文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敬请鉴谅。发现的铁质非年号钱与厌胜钱。如“千秋万岁”(见图72),“天子乘龙、九州同庆”(见图73)。“福德长寿背金木水火”(见图74)等。也从侧面证实辽早期确实铸有铁钱。
辽早期其他材质铸钱情况,虽有一些零星报道,系统研究者较少。从传世和出土实物看,辽早期除金银铜铁钱外,还铸有铅钱、陶钱、瓷钱、玉钱、石钱等等材质的钱。其中铅钱可能为母钱,其余都是冥钱或供养钱。现将本人收藏所见及近年书刊披露之基本上得到公认的,辽早期各种异材钱展示如下,供研究者参考。
金钱。笔者亲见一枚契丹文“大泉五铢”金钱,该钱形制、大小、文字,均与铜钱无异。因售者卖价过高,所以至今仍在沈阳待售者手中。另外笔者亲见沈阳市某藏家手中藏有“巡贴直万”金钱一枚。与内蒙博物馆一枚大体相同。《内蒙古金融研究》2000增刊,杨鲁安“辽钱拾珍”一文披露,1991年底,赤峰王希之购藏一枚钱径3厘米的金质“天朝万岁”钱。
银钱。银契丹文“天朝万岁”钱,亲见数枚,散在东三省泉家手中。笔者也有幸收藏一枚(见图75)。该钱径41毫米、穿8毫米、厚2.2毫米,重17.7克。形制与文字均与1977年辽上京发现的一枚相同,但稍大。内蒙于颖辉收藏一枚契丹小字“福寿永昌”银质平钱,殊足珍贵。因拓图数据没有公布,不好做进一步评论。
铁钱。非年号铁钱“千秋万岁”(见图71)。该钱原载《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增刊》2003年第一期“‘千秋万岁’大小铜铁钱赏析”。径47毫米,穿13毫米,厚3毫米,重19克。广穿、内外部规整。钱文右旋读,行楷兼魏韵。字的笔画略细,背光素,左下方有一小裂痕,锈斑集中。这是目前唯一一枚公开发表的原辽境内发现的辽早期非年号铁钱。罕贵至极。
铁厌胜钱“天子乘龙、九州同庆”,前此一般称为“乘龙快婿”、“连中三元”、“九子升官”、“十二生肖”等等名称。释意不确,远离和贬低了铸主本意。此钱正确的释意应为“天子乘龙、九州同庆、万民钦服。”面穿上一人乘龙是借用“天帝之子黄帝在人间做了很多好事后,天帝派青龙接其上天继承天帝宝座”的神话传说,喻辽太祖登上天皇帝宝座是天帝旨意,耶律阿宝机是天帝之子。穿右、左、下三人一组人物,喻中华九州,喑示天皇帝是九州之君,即中华大地所有民族的皇帝。背面十二生肖图、呼应中华九州,喻中华全体臣民都钦服天皇帝的统治。用十二生肖喻中华万民,是因为中国所有人生肖只十二个,是最生动最形象表达这一主题的唯一设计,说明铸主独具匠心。这枚钱应是公元907年,为庆祝耶律阿宝机登上天皇帝宝座,而精心设计、精心铸造的,充分展示辽太祖欲一统中华的雄心大志的一枚庆典钱。因为主题重大、寓意深刻,辽太祖不惜铜铁铸了数量庞大的此种铜铁钱。所以至今遗存较多。
“福德长寿背金木水火”铁钱,也是辽太祖时期所铸的贺礼钱。福德长寿是吉语,是臣下祝君王,或君王祝君王的祝语。金木水火围绕中心,中心即土。而辽、契丹以土为德,称土运。所以背文即是标示此钱为辽铸。
这两枚铁钱,一为图像钱,一为文字钱,都寓意深刻,制作浑厚朴茂,币材精良厚重。钱体历千年而不朽,文字图像都清晰精好,充分显示了契丹当时铁冶技术的精湛与高超。
铅钱。本人藏有“丹贴巡宝”(图见75)小平铅钱一枚。径23.8毫米,穿5.6毫米,厚1.6毫米,重4克。此钱钱文深峻峭拔,字口光洁,所折勾弯间无丝阻滞粘连。轮部规整清晰,肉地平整光滑。所有特征表明,此钱为铸母。辽代行用铅钱此为仅见。因年代久远,铅质易毁,加之战乱频频,能流传至今,可谓硕果仅存。
陶钱,瓷钱。近年在原辽上京周围多有发现。早期钱文有“开元通宝”、“和同开珎”。陶钱一般用黄泥烧成。圆形圆孔。面文阳文反字,系用金属钱压印而成,字迹清晰。直径在20-24毫米间,厚5-15毫米,穿径5-6毫米。瓷钱一般用瓷土烧成。乳白色,字文模压,钱文为简笔开元通宝,钱径有的仅有10毫米左右,有的无孔成棋子状。
这些陶钱、瓷钱应是辽早期于唐末和五代初期所铸制的供养钱或冥钱,非行用钱。辽中晚期陶钱、瓷钱应代有续铸。
玉钱。仅见《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增刊》2003年第一期23页,王玉生、罗树坤“‘千秋万岁’大小铜铁钱赏析”中,折三型白玉质“千秋万岁钱”(见图76)。该钱径20毫米,穿圆孔5毫米,厚4毫米,重4.6克。“千秋万岁”四字右旋读,其中万字作“
石钱。仅见于笔者收藏的,2000年出土于吉林省榆树市哈拉海古城早期辽墓的“万古千秋”黑石钱(见图77)。钱罩着一层浑厚凝重的黑色包浆,浆色已深入石钱纹里。字文行楷兼隶,有魏碑意韵。万字写作“
铜钱。辽早期铜钱材质、色泽、歧论纷纭。多有认为辽早期钱材质为红铜、紫铜者。也有认为是青铜者,少有认为白铜、黄铜者。色泽介绍有红、赤、紫、白、黄、赤褐、水红等等。其实辽早期铜钱,我认为材质都应是青铜。只是由于铅锡掺入量的多少不同,才形成所谓的赤(红)铜、黄铜、褐铜、白铜。多锡成白铜,多炉甘石成黄铜,多铅成褐铜,多铜成紫(红)铜。由于三元合金含量的不同,币材形成红、黄、白、赤、褐多种色彩。所以看色泽定材质断年代,要因时因地而定。辽早期处处宗唐,至使钱的合金配比、形制、工艺、色泽都近于唐。后借依五代,最后才形成多铜青铜,色泽偏红的独特币材。
纵观辽早期币材属性,实是五金齐铸、百材共用,怨不得辽德祖撒拉的和太祖要设五坊使司进行管理;辽太宗设五治太师,以总四方钱铁。由于辽境内金、银、铜、铁、铅、锡都有丰富蕴藏,所以都拿来铸币,以满足建国、登基、立年号等重大活动需要。随着辽中期战争的减少,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铜铁钱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其他币材逐渐被挤出了行用年号钱的行列,使辽行用钱币材趋于单一。铜质钱为和宋钱相区别,也逐渐加大了含铜,使色泽越变越红。
问题八,契丹文钱的研究。首先要声明的是本人不识契丹文钱,这里的研究只是借助契丹文专家对契丹文钱的释读成果,仅就钱币学方面的问题,诸如种类、形制、版别、性质、用途、铸期、铸主等进行一些探索,不是对契丹文字本身的研究。
当然,谈契丹文钱不能不涉及契丹文。谈钱的铸期,也不能不涉及到契丹文的创制时间。所以,第一个问题就不能不先弄清契丹文字的创制时间和创制人。目前认定的契丹大字创制和颁行时间是神册五年二月至九月。创制人不知是谁。《辽史》只记“突吕布赞成为多”,“鲁不古以赞成功”,二人只是赞成者,不是创制人。再看契丹小字的创制:“迭剌,字云独昆。……性敏给……回鹘使至,无其通其语者,太后谓太祖曰‘迭剌聪明可使。’遗迹之。相从二旬,能习其言与书,因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能贯。”(卷六十四、皇子表)这段话告诉我们,契丹小字的创制人是迭剌;创制原由是“回鹘使至……相从二旬,能习其言与书”因制契丹小字;创制的契丹小字“数少而能贯”。创制时间不详,颁行时间不详。当代专家一般认定的契丹小字的创制和颁行时间是在天赞三、四年间。理由是考太祖朝回鹘遣使来贡的,仅有神册三年(公元918年)二月、三月;天赞三年(公元924年)九月,四年(公元925年)四月等四次。神册五年始创大字,神册年没有再创制小字的时机。所以,创制和颁行小字只能在天赞年间。
从上面史实来看,契丹大字的创制者是个谜,契丹小字的创制与颁行时间也是一个谜。一个民族在短短的几年里,接连创制出两套文字为的什么,有什么必要?契丹大小字是什么关系?契丹字的创制者凭什么能在八个月内和经二旬对异族语言的学习,即创制出一种民族文字,并规定立即在重要文献中使用?要知道同样创制本民族文字,西夏文用了五年时间,元巴思八文用了九年时间,清满文用了十几年时间。契丹小字“数少而能贯”,能贯指的是什么?这一连串的不解之谜,因《辽史》的简陋、零碎而至今不得其解。
为了要弄清契丹文钱的铸制时间,所以必须解开这些有关契丹文字之谜。解谜别无他法,只能用普遍通用的规则去分析《辽史》有关记载,用逻辑推理、猜测、臆说去自圆其说。
首先看看契丹大字的创制者是谁?史籍失载。但从有关赞成人突吕不、鲁不古,仅因“赞成”颁制契丹大字就立功受奖,甚至升官来看,名义上的创制者不会是别人,只能是天皇帝本人。创制民族文字是辽太祖建立天朝的政策之一,是强化民族自尊心的重要措施。用“赞成”或反对创制民族文字来检验大臣们对辽太祖国策支持与否,是顺理成章的事。对支持者重用重奖是理所当然的。创制契丹大字的名义创制者如是辽太祖的话,那真正的创制人又是谁呢?大家都知道契丹大字是以汉文隶书之半增损而成,共三千多字。在八个月内增损三千汉字容易,可让人认识这增损后三千隶书字可太难了。除了创制者本人外,帝国人恐怕只能视为天书。一种文字必具音、形、义三要素,方块字更是缺一不可。字形易定,字义、字音三者统一却很不易。八个月使契丹大字的音形义三者统一,而且让人们能够接受,如果没有原有的、人们普遍了解的,文字音形义的基础,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据我推测,契丹大字对汉字隶书之半的增损,恐怕是在当时北地流行的北魏、唐时代契丹和其他民族增损而成的,俗字、简化字的基础上进行的。增损后产生的契丹大字,虽然字形有一些变化,但当时北地人肯定可以辨认出原型字,进而推断出原义。大字规定用汉隶的写法书写,就是为了易于辨认。
这段推理说明,契丹文字雏形,即数百年来契丹民族在使用汉字时约定俗成创制的变形汉字,即俗字,早在辽太祖立国前就已经出现并行用。辽太祖创制契丹大字,只不过是顺应本民族文字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大一统政治目的需要,而采取的一项政治措施。把原有的契丹文字雏形三千多个俗字,找几个精通北地文字的汉人或契丹学者,增增减减,归纳整理一下,确定字形,定出字义,规定字音,八个月的时间确实比较充裕。因为契丹大字创制前的原型是历代契丹人、汉人等多民族共同创造,没有具体的创制人,《辽史》只好不说不提,以朝庭的名义颁行。
契丹大字颁行后,可能因为整理增损者不熟悉契丹语,没解决好与契丹语的衔接问题。人们在使用契丹大字时,字音往往和契丹语不符,以至语句、文章无法贯通。在这种情况下才发明契丹小字用以弥补大字缺陷。契丹小字是借用回鹘语字音和书写方式而创制的一套文字,其字数量较少。我认为它是一套拼音文字,所以字数少。它既可以独立拼写表达语言内容,又可为契丹大字注音,使语义贯通。这就是所谓“少而能贯”的本意所在。这种契丹小字的作用。应类似今天的汉语拼音之与汉字的关系,是表意文字契丹大字的注音工具。两者实为完整的一套文字。
了解了契丹文字的发生发展及颁行过程,知道了它的创制人。对辽建国前既发现有“
迄今为止已为人们确认为契丹字钱的计有“
因辽早期契丹文钱除天朝万岁外,大多为孤品,谈不上形制差别和版式差别。但从总体看,大钱较多,多为当五、当十。平钱只有福寿永昌、天长地久、天朝万岁各一枚。超大钱仅有天朝万岁和八字钱各一枚。这些契丹文钱,我认为仅有“天朝万岁”平钱是流通纪念币,金银铜当十“天朝万岁”是赏赐钱,超大“天朝万岁”是镇库特别钱。“天显通宝”大钱,我认为是赏赐钱,是辽太宗专门赏给儿皇帝石敬塘的特铸钱。其余大小契丹文钱的是厌胜钱。
天朝万岁的铸主是辽太祖,铸期当在辽太祖建立天朝的公元907年。它的用途前文已有叙述,这里不再赘叙。福寿永昌、天长地久都是吉语钱,钱期当在太祖朝,由朝庭颁铸。契丹文“天显通宝”应为辽太宗册立石敬塘为后晋儿皇帝时,作为赐钱而特铸。未释读的六种契丹文钱,铸主、铸期只能等待契丹文专家们将钱文释出,方可确定。
综上所述,我们对契丹文钱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点臆说,某种开头所列不解之谜了。即:1、契丹大字是在整理、归纳北方唐及以前各族人民所使用汉文时的俗字、简化字的基础上增损创制的,书写以隶书写法为主。契丹小字是为契丹大字标注契丹语音,按回纥语的书写格式、音标创制的一套契丹语的拼音字母。大字主形、义,小字标注契丹语音,合为一套完整的文字。
2.辽太祖及当时的契丹统治集团上层贵族,在契丹大字创制前就都已熟悉并掌握了这些契丹大字的原型。当时的老百姓对这些契丹文的源头也是耳熟能详。所以,以这些契丹地区人们已使用多年的契丹字原型为基础,创制契丹大字仅用八个月的增损就颁行了,就不会感到奇怪了。为了严密契丹大字音、形、义三要素,才接着创造出用以标注契丹语音的契丹语拼音字母“契丹小字”。
3.辽太祖创制颁行契丹文字,是和他欲一统天下,将自己视为唯一正统的、合法的唐代继承人的心理有关,是向世人宣扬天皇帝的国威。目的不是取代汉字,而是创制一套有别于汉字的、官方文字凌驾于汉字之上,以为契丹当政设置一件秘密武器。所以他不在老百姓之中推广此套文字,并严加保密不予外人知。
4.契丹文钱在遥辇时期就有铸行。其钱文不是严格的契丹大字,而是契丹当地当时流行的变形汉字,所谓俗字,即契丹大字原型。辽太祖开国时铸行的契丹文钱“天朝万岁”等,也不是严格意义的契丹大字,而是契丹俗字。只有神册五年以后铸行的契丹文钱,才是规范的契丹大字或小字钱。
5.因契丹字只是官方文字,在正式颁行后,主要用于刻纪功碑、符牌、哀册,著诸部乡里之名,以及写诗译书等等。用于钱币,只用来书写庆典钱、赏赐钱、礼钱、镇库钱等官方特铸钱,不再用于流通钱。
6.“天朝万岁”平钱是唯一用于流通的,辽太祖建国时铸制的契丹文钱。这是因为当时契丹文还没有被确定为官方独用文字。
7.契丹文钱一般为右旋读,也有顺读、左旋读,更有翻(反)读(借用日本泉币术语,以免和反字等同),即上下左右顺序读。在契丹大字正式颁行前铸行的钱,读序歧出、读法繁多。颁行后,即仅见右旋读了。
8.契丹文钱、平钱仅发现“天朝万岁”、“福寿永昌”、“天长地久”三种各一枚孤品。天朝万岁外,后两种均为明显的吉语钱。折二钱,仅有一枚无人识读的异文钱,经2.8厘米,重10.2克。其他契丹文钱均为当五、当十大钱。契丹文钱一般都是轮部精整,字文清晰,材质优良。铜钱色泽褐黄或微红。金、银钱含量较高。形制具唐、五代钱风,与后期辽钱有明显区别。
总结一下笔者对辽早期钱的八种臆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认识:
一、仿铸钱(也可称为私铸)伴随着契丹族兴亡的始终。辽太祖登基建国前是官民齐铸,建国后是民间私铸。特点是形制变小或文字变形。
二、有意为本地区仿铸时期,始自遥辇集团统治契丹前期。主要为参考中原钱制改造、变造出本地区行用钱。钱币形制杂出,多仿造中原汉末及南北朝钱文。如五铢、货泉、大泉五十、永通万国等等。此类钱币尚未完全脱离模仿。
三、自铸初期,应在遥辇集团统治契丹中后期。此时唐和回鹘均已衰落,契丹得以膨胀性地发展。脱离外族统治的意志已逐渐坚定,民族自尊心愈来愈强。在这种情况下,自铸国宝钱“大丹三钱”应运而生。此三钱特点是粗犷、草率、制作窳劣。
四、自铸成形期,自辽太祖登基至辽景宗乾亨四年。这个阶段可分一个铸币高潮期,一个平静发展期,一个酝酿改革期。辽太祖建元神册前的十年是辽钱铸币最多的时期。此时段有开国、太祖登基、统一八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给铸币以大展身手的时机,故形成辽钱铸造的高潮期。这个时期辽钱的特点是铸钱品种多,形制丰富、数量大。风格宗唐,大钱较多。平静发展期从辽太祖建元神册开始,至辽景宗保宁期间。这个时期辽钱从神册、天赞、天显对唐钱的亦步亦趋、中规中矩,逐渐向隶楷相间充分展示契丹民族粗犷豪放风格发展。主要铸制年号钱。特点是分汉地、契丹地各铸行用钱。结果人为形成精整与疏放两种不同风格的钱币品类。这个时期承建元前的习惯,也铸多种大钱。唐钱风格依然较浓。辽景宗乾亨年间是辽钱酝酿变革时期。景宗铸造了第一个对读年号钱和第一枚旋读元宝钱,为第二阶段辽钱的异变准备了条件,迈出了第一步。
综合辽早期钱币的特点,应为多数为顺时针旋读,但存在左旋读、对读、异读或称翻读。有了少量民族文字契丹文钱。年号钱绝大多数为右旋读的年号加“通宝”。逐渐形成了辽钱独特的制作风格。从无意到有意地从文字、形制、币材、制作各方面都想办法与中原各国相区别。钱币品种较多,不仅铸有平钱而且铸有各类大钱,但铸造数量都较少。这期间辽地主要流通的是中原各国贸易或掠夺钱。辽统治者铸钱的目的,重要的原因不是为了流通,而是出于政治目的。显示一种契丹朝乃天下之朝廷,神册之天朝,视中原各国为地方政权,并想凌驾于其上的心理。这从阿宝机自称天皇帝,契丹自称天朝,并铸“天朝万岁”、“千秋万岁”、“皇帝万岁”、“天子乘龙、九州同庆”等一系列表达这种心理的钱币等行为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反映到辽钱的制作上,无论年号钱、非年号钱,还是厌胜钱,无不显示了这种“天朝神册”的鲜明个性和傲骨,即所谓的辽钱神韵。辽早期钱这种风格特征的形成,影响了整个辽代,成为终辽一代固定不变的传统。
后记:在筹备编写《辽钱编年图谱》的过程中,我发现有许多问题不弄清辽钱谱就编不好。于是,我查找资料想弄清他们。这样,就产生了此文。因为资料匮乏,只好用推理凑,结果就形成了臆说。臆说不是胡说,它是在零星资料归纳、分析后的科学的逻辑推理。虽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但离事实不会相距太远。以臆说为辽钱研究提供一些线索,开辟一条思路,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也许这就是贡献吧!
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