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五,巡贴钱的铸期,铸主及读法?现在对巡贴钱是辽钱,是辽帝巡幸时专铸赏赐钱,已获大多数赞同。但对它的铸期、铸主及读法,尚存较大争议。郑家相、陈进宜认定巡贴钱铸于未立年号前,即耶律阿宝机燔柴告天之后至神册年前的时期,铸主为辽太祖。唐石父,王贵忱认为巡贴钱非一时期铸、非一家眷属,断为辽铸不足为证。他们同意日人奥本昌洪巡贴钱为宋以后所铸赌具的观点,断定其铸当在南宋或以后。铸主为金元人。杨鲁安认为巡贴钱成一套币制,钱文书体亦具辽代独特风格,与宋钱不同,是为辽钱明证。认为丹巡贴宝(见图39)铸期在神册元年,为辽太祖登基称帝庆典时所铸。同时认定其他巡贴钱分别是面值十、百、千、万的纪值钱,为辽中后期圣宗至道宗年间所铸。
笔者是同意郑家相、陈进宜观点的,认为巡贴钱是始铸于辽神册年前后,是辽太祖设计统一八部后,制定巡幸(也称“捺钵”)制度,以加强对部族与属国的统治,拢络部族首领时,而特意铸造的,一种专门用来赏赐部族臣民的巡幸用赏赐钱。
巡贴钱断代依据有3点:1. 形制具唐末、五代钱浑厚疏放的特点,与宋金元钱大相径庭。2. 钱文书体具辽代以楷写隶、楷中兼隶的独特风格,与宋金元钱不同。3. 独具辽地民族钱的专用语“贴”,除辽地外无其它地区使用。因这三点,断巡贴钱为辽钱,应是不容置疑。
巡贴钱是一种精心设计、精心铸造的全套纪值的特制钱。从现存的七种(听说黑龙江省最近发现一枚“百贴巡宝”,应改为八种。但因为百贴巡宝未见公布。所以暂不算它。)巡贴钱来看,百贴通宝(见图40)是明显的赝品。从钱文看,它失落了用途,把特意标明的“巡幸之宝”的“巡”字去掉,调换个“通”字,造假者不懂得这套钱的用途,以为是普通的通货,犯了个不懂装懂的错误,露出了狐狸尾巴给人抓。从形制看,它标明百贴,与百贴之宝,百贴大吉不但重复,而且大小悬殊,不伦不类。从钱文书法看,它与其它巡贴钱风格迥异。楷书笔法索然无味,结体松散,毫无章法。百字横无劲道,下白成圆,直如枯柴。通字甬头做“
”,终辽一代通字甬头也没这种写法。辽钱通宝甬头,早期写作“一”、“
”、“ ”,中晚期写作“
”、“ ”、“
”。贴字贝部左倾,无角无锋,疲疲软软。宝字头重脚轻、歪歪斜斜。在整套钱中俨然一个人群中的小瘪三。去掉害群之马百贴通宝之后剩余的六(七)种钱,风格一致,书法统一,充溢着辽钱浑厚质朴的特色。这六(七)种钱,据我分析应分为两等各三枚一套。其专门赏赐下级官吏和百姓的一套三(四)枚为:赏百姓用平钱丹贴巡宝;赏官吏用当十钱巡掷拾贴(见图41);赏地方主要官员用当百钱百贴巡宝(图暂缺);赏有功之臣民用特殊当百钱百贴大吉(见图42)。专门赏赐八部或属国首领的一套三枚:赏各部和属国首领用当百钱百贴之宝(见图43);赏王公大臣用当千钱巡宝千贴(见图44);赏王室成员和部族特殊贡献者及有功之王公大臣用值万金钱巡贴直万(见图45)。两套钱赏赐的方式也不相同。赏下级官吏和百姓,用在高处抛撒、即投掷的方式进行;赏功臣、高官用恩赐仪式进行。
有些专家认为巡掷拾贴的拾字是从南宋大宋通宝折十钱(见图46)背当拾的拾字挪过来的。拾字位置偏左,与巡掷贴三字不谐,拾字为补写。从而推断其非辽制,是金元人所铸。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首先此钱拾字与南宋大宋通宝当拾的拾字并不相同。此钱“拾”提手旁做木。宋钱为正规提手。此钱合上从人,宋钱从入。此钱“合”下一与口字,一和上人不靠,而下挨口字,口字做错边“
”;而宋钱一挨入左侧,口作封边“口”。至于说拾位置偏左,与其它三字不谐。大家只要认真端详一下,就会发现拾字偏左偏的有理。由于掷字长,贴字短,造成穿下面积左大右小。如果拾字居中,左边空白面积就要此右边多一倍,形成空白一边大一边小偏重状态,既不美观又不对称。当拾字位置左移,拾两边空白就平衡了,与巡字上下也对称了。这枚钱的铸造充分体现了辽代工匠高雅的审美观,独具匠心的聪慧,以及高超的铸造工艺。有人斥责巡贴钱数词大小写混用,很难令人相信是同一时期的铸品。其实这正是巡贴钱设计者用心良苦之处,用拾代十是为整体美的需要,是为着钱文笔画和谐所为。请诸位查查两千多年古钱中,在正面钱文写小写十的有几个?而与它对称的字是不是都是笔画很少字?我知道的有两个,即王莽六泉中为一十至五十的十和刘仁恭,永安一十的十。和这两个十相对的一、二、三、四、五笔画都较少,所以它们和谐美观。而巡掷拾贴钱中其它三字笔画都较多,如果拾换成小写十,不但巡和十不能对称,整体会非常别扭、难看。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设计者用笔画相对多的大写拾字代替了小写十字。你能不承认这是一种精心的设计吗。顺便说一句为什么当百钱一个是百贴巡宝(我预言它的钱径肯定不会超过当十钱巡掷拾贴)一个是百贴之宝、钱文不一致。这恐怕是防止两套钱混掺而特意加以区别所致。
关于六(七)种巡贴钱的读法,我认为除百贴大吉顺读外,都应为旋读。即,平钱应读作“丹贴巡宝”,当十读作“巡掷拾贴”,当百读作“百贴之宝”,金钱值万读作“巡贴值万”,都为右旋读。而当千应读作“巡宝千贴”,为左旋读。辽钱中左旋读较多,象“皇帝万岁”(见图47)“家国永安”(见图48),“千秋万岁”(见图49)都有左旋读。巡贴千宝读作左旋读巡宝千贴才是正确的读法。这从2001年《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增刊第二期,发表的于颖辉发现的“千贴巡宝”顺读钱,以及最近黑龙江发现的“百贴巡宝”旋读钱可以得到证明。“巡宝十X贴”或“X贴十巡宝”的组合才是巡贴钱的正确读法。“巡宝”即巡幸之宝。贴字是辽语钱帖的意思。贴前面加数词个、十、百、千、万就成为表明多少数额钱帖的数量词了。当然有例外。如“丹贴巡宝”,因为照顾了国名,就省了表示一的数词。一这个数词在这里不甚重要。不加数词的贴,谁也不会当作两贴或三贴,它也表示个位。又如“巡掷拾贴”,宝换成掷,这是要明确告知赏钱的方法,从高往下扔“掷”。有表明用途的“巡”字,赏钱的方式“掷”字,面值“拾贴”数量单位,宝字自然成了舍弃的对象。再如,金钱“巡贴值万”,因为直万是明确金钱比价必不可少的专用语,省略不得。它要标明在线上,就只能压缩“巡宝十X贴”,这其中首先可删的是数词一,前面已讲过贴本身就表示个数。其次能删的自然是宝了,“巡”字是标明用途的关键的中心词,而宝只是宾语,自然是删的对象了。结果就成了“巡贴直万”。由此可知巡贴钱的正确称谓应为“巡宝”钱,即“契丹皇帝巡幸之宝货”与唐行用宝钱的原意“通行之宝货”相一致。巡宝加上钱(应为价值或面值)的数量词“X贴”即个钱、十钱、百钱、千钱、万钱,就组成了巡宝钱的完整套系。
巡宝钱的形制风格,与早期辽钱处处宗唐的风格一致。文字楷中兼隶,书法古朴可爱,具一种朴拙之美。其形制乍看起来大小错综,若按等级用途分成两套,则问题不复存在。赐民及下级官吏用的平钱、当十、当百系列中的百贴大吉厚重异常,为特用钱,珍罕至极。赐首领及高官用的当百、当千、直万系列,利用大小、币材逐级增大币值、比例得当,确实不存在漫天比例之嫌。
综上所述,巡宝钱无论从钱风,从制作都具有早期辽钱共有之特征。其铸主非辽太祖莫属。因为巡幸制是为安抚八部而设,辽史上只有太祖朝因诱杀八部大人,八部才长期骚动不止。经过太祖、太宗、世宗的不断安抚和分化互解、到辽中期已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八部了。巡幸制也逐渐名存实亡,成了辽帝游乐狩猎的特定节目。所以,到辽道宗时即使他也巡幸,也没必要特铸巡宝钱拢络人心了,赏赐流通钱和金银财帛即可。巡宝钱始铸期当在公元915年917年之间,即诱杀八部大人设立巡幸制之时。之后,早期各期均当有续铸。铸钱工匠、设计人员、书写钱文者都应为进入契丹的汉族专业铸钱人士。
问题六,辽早期大钱的铸造。辽早期非年号大钱比比皆是,这是受唐末和五代多铸大钱风尚的影响。已发现的非年号大钱有契丹文“大泉五铢”,当五型(见图50),“千秋万岁”当二、当三、当五、当十、当百、当千、当万、当十万各型(见图51-58)契丹文“天朝万岁”,当十、当百、当千型号(见图59、60、61)、“皇帝万岁”、当十型(见图62),“家国永安”当十型(见图63)“福德长寿”,当百型(见图64)“开丹圣宝”当五型(见图65),以及巡宝大钱等等。这些大钱多作为赏赐、节庆纪念、礼品使用,除当五以下参与流通外,当五以上大钱基本都收藏在个人和官府之中。这些非年号大钱品种多,数量少,保存至今的多为传世品。
辽早期年号钱铸没铸过大钱?有人认为,通辽之世年号钱都是小平钱,到辽末天祚帝时才铸造大钱。我个人认为通辽之世年号钱基本上都铸有大钱。但因这些大钱,铸造数量极少,特别是辽早期更少,以至有的湮灭失传,有的尚未发现。流传下来的虽寥寥无几,但说明在五代这个特定时期,中原各国纷铸大钱,辽朝尽管经济繁荣,也难以洁身自好。出于贸易需要和适应当时币制,它不可能不铸大钱。但由于辽的经济状况远胜过中原各国,没有通货膨胀之虞,所以辽造大钱,只是出于贸易需要,而更多的是显示天朝实力而已。
笔者收藏数十年来,藏有辽早期年号大钱数枚,现公布于众,与同好共饷。
两枚天显通宝小钱外环千秋万岁大钱,最为奇特,可说是辽钱中的一个新奇品种(见图66、67)。它既说明天显时也铸有千秋万岁钱,又用这种奇特方式展示了天显年号大钱特异的风采。两钱正面相似,背面一钱仍为千秋万岁铭文,一钱光素无文。两面钱径48.3毫米,穿5.2毫米,厚4毫米,重41.4克。中间天显通宝钱径23.5毫米。币材青铜、色紫红。光背钱径48.7毫米,穿4.7毫米,厚3.8毫米,重30.2克。中间天显通宝径也是23.5毫米。币材青铜,色清白。两钱均生黑褐锈,都根深入骨,系老生坑。两钱中天显通宝虽磨得有些平夷,但钱文仍依稀可辨。天显通宝四字顶天立地接部连轮。天字两足叉开与内部同宽,两横间距很小,人字占天的五分之四。通为单点通,走之的“
”下撤较长接轮。两钱的显字微有不同,双面钱显字作“
(绞丝)”旁;单面钱显字作“业(业)”。宝字双面钱圆贝、垂足,单面钱作方贝、隶足。两钱的千秋万岁四字,都应是契丹族写法,笔画自由增减,字形七扭八歪,充分显示早期契丹人书写汉字粗犷,疏放的风格。
开丹圣宝大钱(见图68),径37.9毫米,穿9.2毫米,厚3.1毫米,重19.2克。传世古、锈深入骨,土黄色包浆凝重深沉。文字大小错落有致,变形楷体三分隶七分楷,饶有趣味。书法和平钱近似,形制较规整。似当十型。
天禄通宝大钱(见图69),径37毫米,穿8.8毫米,厚2.8毫米,重16.4克。老生坑,红绿锈根深入骨。红绣红宝石般鲜艳,绿绣青翠欲滴,红绿相间,煞是好看。钱体规整、文字端庄、楷中有隶。禄“示”旁作“示”,通字“甬”头作“
”。其铸制技术不低于同时代中原钱币。
保宁通宝大钱两枚(见图70、71),一枚厚重较大,径38.6毫米,穿11.6毫米,厚3.8毫米,重27.05克。一枚薄小,径36.9毫米,穿7.3毫米,厚3.2毫米,重14.7克。两钱中大型钱褐色包浆、传世古。小型钱铁红锈,根深入骨,初看锈色原以为是铁钱。经除锈见红铜色始知是铜钱。两钱文字出自一手,只不过大钱笔画粗壮些,小钱纤细些。保字均为“进保”;宁为“昂宁”;宝为“低宝”“方贝”,贝内二横不接边框;通字“甬”头均作“
”,走之末笔作隶书蚕头燕尾。
综观以上这几枚辽早期年号大钱,均具唐、五代钱币的时代特征和气息,制作都较规整。文字以唐楷为主,体兼隶意。它们和早期非年号大钱相比,风格、形制、文字书写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前后继承关系。和后代年号大钱相比,更具承前启后,逐渐形成辽钱粗犷、质朴、豪放的风骨神采。和平钱相比,既可看到它们的一致性,又可看到平钱为行用而制作的随意自然、疏放简陋;大钱脱胎于平钱,又与平钱不同更精整、更端庄的神韵。反之,平钱和大钱比较,形制更粗犷,文字更疏放,隶意更浓重,个性更鲜明,更能体现辽钱的傲骨风韵。
笔者是同意郑家相、陈进宜观点的,认为巡贴钱是始铸于辽神册年前后,是辽太祖设计统一八部后,制定巡幸(也称“捺钵”)制度,以加强对部族与属国的统治,拢络部族首领时,而特意铸造的,一种专门用来赏赐部族臣民的巡幸用赏赐钱。
巡贴钱断代依据有3点:1. 形制具唐末、五代钱浑厚疏放的特点,与宋金元钱大相径庭。2. 钱文书体具辽代以楷写隶、楷中兼隶的独特风格,与宋金元钱不同。3. 独具辽地民族钱的专用语“贴”,除辽地外无其它地区使用。因这三点,断巡贴钱为辽钱,应是不容置疑。
巡贴钱是一种精心设计、精心铸造的全套纪值的特制钱。从现存的七种(听说黑龙江省最近发现一枚“百贴巡宝”,应改为八种。但因为百贴巡宝未见公布。所以暂不算它。)巡贴钱来看,百贴通宝(见图40)是明显的赝品。从钱文看,它失落了用途,把特意标明的“巡幸之宝”的“巡”字去掉,调换个“通”字,造假者不懂得这套钱的用途,以为是普通的通货,犯了个不懂装懂的错误,露出了狐狸尾巴给人抓。从形制看,它标明百贴,与百贴之宝,百贴大吉不但重复,而且大小悬殊,不伦不类。从钱文书法看,它与其它巡贴钱风格迥异。楷书笔法索然无味,结体松散,毫无章法。百字横无劲道,下白成圆,直如枯柴。通字甬头做“
有些专家认为巡掷拾贴的拾字是从南宋大宋通宝折十钱(见图46)背当拾的拾字挪过来的。拾字位置偏左,与巡掷贴三字不谐,拾字为补写。从而推断其非辽制,是金元人所铸。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首先此钱拾字与南宋大宋通宝当拾的拾字并不相同。此钱“拾”提手旁做木。宋钱为正规提手。此钱合上从人,宋钱从入。此钱“合”下一与口字,一和上人不靠,而下挨口字,口字做错边“
关于六(七)种巡贴钱的读法,我认为除百贴大吉顺读外,都应为旋读。即,平钱应读作“丹贴巡宝”,当十读作“巡掷拾贴”,当百读作“百贴之宝”,金钱值万读作“巡贴值万”,都为右旋读。而当千应读作“巡宝千贴”,为左旋读。辽钱中左旋读较多,象“皇帝万岁”(见图47)“家国永安”(见图48),“千秋万岁”(见图49)都有左旋读。巡贴千宝读作左旋读巡宝千贴才是正确的读法。这从2001年《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增刊第二期,发表的于颖辉发现的“千贴巡宝”顺读钱,以及最近黑龙江发现的“百贴巡宝”旋读钱可以得到证明。“巡宝十X贴”或“X贴十巡宝”的组合才是巡贴钱的正确读法。“巡宝”即巡幸之宝。贴字是辽语钱帖的意思。贴前面加数词个、十、百、千、万就成为表明多少数额钱帖的数量词了。当然有例外。如“丹贴巡宝”,因为照顾了国名,就省了表示一的数词。一这个数词在这里不甚重要。不加数词的贴,谁也不会当作两贴或三贴,它也表示个位。又如“巡掷拾贴”,宝换成掷,这是要明确告知赏钱的方法,从高往下扔“掷”。有表明用途的“巡”字,赏钱的方式“掷”字,面值“拾贴”数量单位,宝字自然成了舍弃的对象。再如,金钱“巡贴值万”,因为直万是明确金钱比价必不可少的专用语,省略不得。它要标明在线上,就只能压缩“巡宝十X贴”,这其中首先可删的是数词一,前面已讲过贴本身就表示个数。其次能删的自然是宝了,“巡”字是标明用途的关键的中心词,而宝只是宾语,自然是删的对象了。结果就成了“巡贴直万”。由此可知巡贴钱的正确称谓应为“巡宝”钱,即“契丹皇帝巡幸之宝货”与唐行用宝钱的原意“通行之宝货”相一致。巡宝加上钱(应为价值或面值)的数量词“X贴”即个钱、十钱、百钱、千钱、万钱,就组成了巡宝钱的完整套系。
巡宝钱的形制风格,与早期辽钱处处宗唐的风格一致。文字楷中兼隶,书法古朴可爱,具一种朴拙之美。其形制乍看起来大小错综,若按等级用途分成两套,则问题不复存在。赐民及下级官吏用的平钱、当十、当百系列中的百贴大吉厚重异常,为特用钱,珍罕至极。赐首领及高官用的当百、当千、直万系列,利用大小、币材逐级增大币值、比例得当,确实不存在漫天比例之嫌。
综上所述,巡宝钱无论从钱风,从制作都具有早期辽钱共有之特征。其铸主非辽太祖莫属。因为巡幸制是为安抚八部而设,辽史上只有太祖朝因诱杀八部大人,八部才长期骚动不止。经过太祖、太宗、世宗的不断安抚和分化互解、到辽中期已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八部了。巡幸制也逐渐名存实亡,成了辽帝游乐狩猎的特定节目。所以,到辽道宗时即使他也巡幸,也没必要特铸巡宝钱拢络人心了,赏赐流通钱和金银财帛即可。巡宝钱始铸期当在公元915年917年之间,即诱杀八部大人设立巡幸制之时。之后,早期各期均当有续铸。铸钱工匠、设计人员、书写钱文者都应为进入契丹的汉族专业铸钱人士。
问题六,辽早期大钱的铸造。辽早期非年号大钱比比皆是,这是受唐末和五代多铸大钱风尚的影响。已发现的非年号大钱有契丹文“大泉五铢”,当五型(见图50),“千秋万岁”当二、当三、当五、当十、当百、当千、当万、当十万各型(见图51-58)契丹文“天朝万岁”,当十、当百、当千型号(见图59、60、61)、“皇帝万岁”、当十型(见图62),“家国永安”当十型(见图63)“福德长寿”,当百型(见图64)“开丹圣宝”当五型(见图65),以及巡宝大钱等等。这些大钱多作为赏赐、节庆纪念、礼品使用,除当五以下参与流通外,当五以上大钱基本都收藏在个人和官府之中。这些非年号大钱品种多,数量少,保存至今的多为传世品。
辽早期年号钱铸没铸过大钱?有人认为,通辽之世年号钱都是小平钱,到辽末天祚帝时才铸造大钱。我个人认为通辽之世年号钱基本上都铸有大钱。但因这些大钱,铸造数量极少,特别是辽早期更少,以至有的湮灭失传,有的尚未发现。流传下来的虽寥寥无几,但说明在五代这个特定时期,中原各国纷铸大钱,辽朝尽管经济繁荣,也难以洁身自好。出于贸易需要和适应当时币制,它不可能不铸大钱。但由于辽的经济状况远胜过中原各国,没有通货膨胀之虞,所以辽造大钱,只是出于贸易需要,而更多的是显示天朝实力而已。
笔者收藏数十年来,藏有辽早期年号大钱数枚,现公布于众,与同好共饷。
两枚天显通宝小钱外环千秋万岁大钱,最为奇特,可说是辽钱中的一个新奇品种(见图66、67)。它既说明天显时也铸有千秋万岁钱,又用这种奇特方式展示了天显年号大钱特异的风采。两钱正面相似,背面一钱仍为千秋万岁铭文,一钱光素无文。两面钱径48.3毫米,穿5.2毫米,厚4毫米,重41.4克。中间天显通宝钱径23.5毫米。币材青铜、色紫红。光背钱径48.7毫米,穿4.7毫米,厚3.8毫米,重30.2克。中间天显通宝径也是23.5毫米。币材青铜,色清白。两钱均生黑褐锈,都根深入骨,系老生坑。两钱中天显通宝虽磨得有些平夷,但钱文仍依稀可辨。天显通宝四字顶天立地接部连轮。天字两足叉开与内部同宽,两横间距很小,人字占天的五分之四。通为单点通,走之的“
开丹圣宝大钱(见图68),径37.9毫米,穿9.2毫米,厚3.1毫米,重19.2克。传世古、锈深入骨,土黄色包浆凝重深沉。文字大小错落有致,变形楷体三分隶七分楷,饶有趣味。书法和平钱近似,形制较规整。似当十型。
天禄通宝大钱(见图69),径37毫米,穿8.8毫米,厚2.8毫米,重16.4克。老生坑,红绿锈根深入骨。红绣红宝石般鲜艳,绿绣青翠欲滴,红绿相间,煞是好看。钱体规整、文字端庄、楷中有隶。禄“示”旁作“示”,通字“甬”头作“
保宁通宝大钱两枚(见图70、71),一枚厚重较大,径38.6毫米,穿11.6毫米,厚3.8毫米,重27.05克。一枚薄小,径36.9毫米,穿7.3毫米,厚3.2毫米,重14.7克。两钱中大型钱褐色包浆、传世古。小型钱铁红锈,根深入骨,初看锈色原以为是铁钱。经除锈见红铜色始知是铜钱。两钱文字出自一手,只不过大钱笔画粗壮些,小钱纤细些。保字均为“进保”;宁为“昂宁”;宝为“低宝”“方贝”,贝内二横不接边框;通字“甬”头均作“
综观以上这几枚辽早期年号大钱,均具唐、五代钱币的时代特征和气息,制作都较规整。文字以唐楷为主,体兼隶意。它们和早期非年号大钱相比,风格、形制、文字书写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前后继承关系。和后代年号大钱相比,更具承前启后,逐渐形成辽钱粗犷、质朴、豪放的风骨神采。和平钱相比,既可看到它们的一致性,又可看到平钱为行用而制作的随意自然、疏放简陋;大钱脱胎于平钱,又与平钱不同更精整、更端庄的神韵。反之,平钱和大钱比较,形制更粗犷,文字更疏放,隶意更浓重,个性更鲜明,更能体现辽钱的傲骨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