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峰:诗歌传播的跨界
(2013-01-26 12:57:59)
标签:
白话诗汉诗汉语华语经典文化 |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
新世纪诗歌现象观察系列——
诗歌传播的跨界
赵卫峰
并非新奇的“跨界”正牵引着诗歌的传播。让不同领域、不相干、不同种属的物事相融,获得新鲜的灵感与意外的感受,类似的创意无益对诗歌的传播和普及会产生相当的催动。在此它隐约体现了诗歌的(向往)流行的趋势,即便这仅仅是现阶段诗歌界的主观向往和被动介入。
多媒合力联动的诗歌推广应用趋势是随整个大面上的传播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从新世纪初期的“网络诗歌”这一相对笼统的概括逐渐细化具体化。在2012年众多例行的诗歌动作中,它尤为突出和明显。从中可看到网络诗歌空间(论坛→博客→手机及微博)在阶段性的好奇与体验后,诗人与诗心仍然不甘于虚拟的传播与交流状态,是的,对于“文艺”,包括各个方面的求新求变始终是一种本能的需要。
在这一年初,国内最大的诗歌网站诗生活网站及旧天堂书店共同发起“新诗实验课”,介绍称其旨在将诗歌网络平台、平面媒体以及实体书店的三元空间有机结合,展开不同艺术门类的互动交流实验,让公众听见诗人对诗外各领域的思考和发声;继“创意剧场”、“中国诗剧场”之后,深圳市再创口号为“做国内最具探索精神和先锋特色的诗歌沙龙”活动“第一朗读者”文化活动,邀请诗人、评论家与观众互动与交流。
此外,包括郭沫若、余光中等10位诗人作品的“4号诗歌坊”主题诗歌海报在京港地铁部分线路上的车厢和车站开展,其后武汉区域也如此这般;还有在京众诗人发起的“十三不靠”诗歌民谣弹唱会和10位当代诗人的油画和摄影作品组成“当代诗人艺术展”分别在京津开场,以及“诗电影”、电视诗会、北京“诗家歌”的新颖演出活动、多家作家网联手推出“中国八零后诗歌的脸”专题入驻各大网站等。广义地说,溢出传统写作方式与阅读方式的诗歌活动,包括多种形式的朗诵会、有创意的相关杂志,都可属于跨界实践。如郑州以“乐、诗、画、文”四合一方式构成的民刊《黍离》、《飞地》杂志,精美新颖,内容复杂,赏心悦目,已难单纯以“图本”视之。
在秋天的台北,以“诗,无障碍”为主题的“2012台北诗歌节”更是“跨界”的集中体现。由台北市政府主办的诗歌节已逾十年。据介绍,此次持续三周的该节透过大型诗演出、讲座、展演、音乐会等,首度举办声音诗得奖作品装置展“听诗的耳朵”,多样与诗结合的跨领域艺术互动,呈现诗歌的丰富样貌,感受诗的“无障碍”力量。
跨界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无障碍?从传播普及上看似乎如此。
无障碍如果不是扫清障碍就只能是适应障碍?这或许是传播实践过程中需要留意的。如何在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围绕诗歌,使其不沦为楼堂里美观而又呆立被动的陪同工具?这种良莠同步情况其实一开始就存在了。跨界的潜在动力之一来自时尚的吸引甚至是商业空气的撩拨,在这过程中,诗歌本身及其内在的问题会被暂时空置,它将被动地应付于如何与其他学科、技术、环境和谐结合,社会效益是有了,娱乐享受功能是有了,新闻宣传是有了,参与者带着复杂心情或自以为介入了,诗歌最好位置在哪儿?(那些身份不明的、不甘寂寞的、无聊至极的或手提钱袋的隐身人在哪儿)
转头看歌,昔日的广播、喇叭、唱片、磁带和稀有的实地演出活动,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现今的歌唱,不“跨界”都不可能,精美的场所、电视与网络视频带来的视觉享受或现场的绚丽热闹是综合的——而无论电光舞美偕妙龄快男超女如何地动人心弦,最终,声音与弦律支又是根本。诗的跨界能否如何坚持,这或许也是传播主义者或倡赞者需要留意的。
另要留意的是,在传播上我们一直有一个或明或暗的误区,总以能传播就是好事,能传播就是普及,普及渐成了关于诗歌前途的褒义词。诗歌写作的出发点并非传播与普通讯,它的归宿更不是为了普及。
“跨界”之势已然成风,网络储存与在线阅读、电子书、移动阅读、动漫……诗歌传播的多界域合力最终会带来什么?文化产业下的“传媒经济”与“精神产品”如何和谐、“诗歌文本”是否会从实质上的边缘时空经过传播进入消费场域里“工艺品”范畴?
(2012年12月/贵阳)
诗歌传播的跨界
赵卫峰
并非新奇的“跨界”正牵引着诗歌的传播。让不同领域、不相干、不同种属的物事相融,获得新鲜的灵感与意外的感受,类似的创意无益对诗歌的传播和普及会产生相当的催动。在此它隐约体现了诗歌的(向往)流行的趋势,即便这仅仅是现阶段诗歌界的主观向往和被动介入。
多媒合力联动的诗歌推广应用趋势是随整个大面上的传播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从新世纪初期的“网络诗歌”这一相对笼统的概括逐渐细化具体化。在2012年众多例行的诗歌动作中,它尤为突出和明显。从中可看到网络诗歌空间(论坛→博客→手机及微博)在阶段性的好奇与体验后,诗人与诗心仍然不甘于虚拟的传播与交流状态,是的,对于“文艺”,包括各个方面的求新求变始终是一种本能的需要。
在这一年初,国内最大的诗歌网站诗生活网站及旧天堂书店共同发起“新诗实验课”,介绍称其旨在将诗歌网络平台、平面媒体以及实体书店的三元空间有机结合,展开不同艺术门类的互动交流实验,让公众听见诗人对诗外各领域的思考和发声;继“创意剧场”、“中国诗剧场”之后,深圳市再创口号为“做国内最具探索精神和先锋特色的诗歌沙龙”活动“第一朗读者”文化活动,邀请诗人、评论家与观众互动与交流。
此外,包括郭沫若、余光中等10位诗人作品的“4号诗歌坊”主题诗歌海报在京港地铁部分线路上的车厢和车站开展,其后武汉区域也如此这般;还有在京众诗人发起的“十三不靠”诗歌民谣弹唱会和10位当代诗人的油画和摄影作品组成“当代诗人艺术展”分别在京津开场,以及“诗电影”、电视诗会、北京“诗家歌”的新颖演出活动、多家作家网联手推出“中国八零后诗歌的脸”专题入驻各大网站等。广义地说,溢出传统写作方式与阅读方式的诗歌活动,包括多种形式的朗诵会、有创意的相关杂志,都可属于跨界实践。如郑州以“乐、诗、画、文”四合一方式构成的民刊《黍离》、《飞地》杂志,精美新颖,内容复杂,赏心悦目,已难单纯以“图本”视之。
在秋天的台北,以“诗,无障碍”为主题的“2012台北诗歌节”更是“跨界”的集中体现。由台北市政府主办的诗歌节已逾十年。据介绍,此次持续三周的该节透过大型诗演出、讲座、展演、音乐会等,首度举办声音诗得奖作品装置展“听诗的耳朵”,多样与诗结合的跨领域艺术互动,呈现诗歌的丰富样貌,感受诗的“无障碍”力量。
跨界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无障碍?从传播普及上看似乎如此。
无障碍如果不是扫清障碍就只能是适应障碍?这或许是传播实践过程中需要留意的。如何在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围绕诗歌,使其不沦为楼堂里美观而又呆立被动的陪同工具?这种良莠同步情况其实一开始就存在了。跨界的潜在动力之一来自时尚的吸引甚至是商业空气的撩拨,在这过程中,诗歌本身及其内在的问题会被暂时空置,它将被动地应付于如何与其他学科、技术、环境和谐结合,社会效益是有了,娱乐享受功能是有了,新闻宣传是有了,参与者带着复杂心情或自以为介入了,诗歌最好位置在哪儿?(那些身份不明的、不甘寂寞的、无聊至极的或手提钱袋的隐身人在哪儿)
转头看歌,昔日的广播、喇叭、唱片、磁带和稀有的实地演出活动,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现今的歌唱,不“跨界”都不可能,精美的场所、电视与网络视频带来的视觉享受或现场的绚丽热闹是综合的——而无论电光舞美偕妙龄快男超女如何地动人心弦,最终,声音与弦律支又是根本。诗的跨界能否如何坚持,这或许也是传播主义者或倡赞者需要留意的。
另要留意的是,在传播上我们一直有一个或明或暗的误区,总以能传播就是好事,能传播就是普及,普及渐成了关于诗歌前途的褒义词。诗歌写作的出发点并非传播与普通讯,它的归宿更不是为了普及。
“跨界”之势已然成风,网络储存与在线阅读、电子书、移动阅读、动漫……诗歌传播的多界域合力最终会带来什么?文化产业下的“传媒经济”与“精神产品”如何和谐、“诗歌文本”是否会从实质上的边缘时空经过传播进入消费场域里“工艺品”范畴?
读中国新诗精华请进:
轩辕轼轲的诗歌30首 冷面狗屎的诗歌43首
巴音博罗的诗歌18首
水晶珠琏的诗歌23首 吉木狼格的诗歌24首
魔头贝贝的诗歌26首
我的代表作品:
2006:《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致妻》
2004:《你他妈飞得也太高了吧》
前一篇:我的《诗人守则》
后一篇:获1000万投资 《星星》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