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艺术家的幼稚病
(2012-10-05 20:23:30)
标签:
白话诗汉诗汉语华语经典文化 |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
年轻艺术家的幼稚病
——论对安迪沃霍尔无知哲学的崇拜
(转自豆瓣)
喜爱对情绪的描述,而不是对道理的探索,是我们时代年轻艺术家的特征之一。
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虽然我们都说安迪是大师,是迷人。但是普通国人,甚至一些评论家,见过几幅他的作品?
评论家们只是官僚制的承认权威。陈丹青说他不错,徐冰说不错。ok,至于安迪对观者的感受,并不重要了。
与其说安迪是为大师,不如说是个艺术工业化的试验品。
如果看过波拉克和安迪的传记电影,你会发现波拉克拒绝做工业化的试验品,而安迪做了。
在美国300年绘画展上,笔者曾看见过波拉克的一副小型的原作。是有力量的。是能够持久打动人的。
我觉得坦然也是分为有知和无知的。超乎寻常的坦然,往往不是别的,正是无知。
安迪是个广告公司,你怎么看呢。如果你认为一个广告很迷人。
喜爱谈论安迪有时候是对自己当下无知的一种安慰。
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不关注,不看报纸,不了解一些基本事情的变化,他们对此并不认为是缺点,反而认为是优点,名之曰“体验”现实。
在体验现实之余,年轻的艺术家们喜欢关注自身的感受,或者在过去名人传寻找一两个投注的人物,寻求某种共鸣,对自己的无知进行某种开脱。
回避自己的感受,拒绝这个时代的动荡,假装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就能解决对现实的认知问题。
这难道不是伪装么。
“当代人生景况从发泄爽快谋出路,菁英则从灵修、禅七来谋遁入,说是要开发内在的潜力,就悟空的向往而言,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暴弃。”
艺术家对无知的追求,对金钱的执着,表明你们在境界上难以超越85新潮一波。
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中,选择自我暴弃亦不是一种菁英们的出路。
另外说说朱耷,很多年轻艺术家承认喜欢他的画。但是他们不曾关注过他40岁之前的有知和40岁之后的无知。
我想,朱耷因为有面对40岁之前的经历,才有40岁之后的坦然。
而现在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喜欢空谈坦然,无病呻吟。这就如广告中,其实里面的人物跟产品没有什么功能上的关系,但是还故作姿态。
仔细关注一下广告的性质,他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无知,不管是拿着脑白金,还是穿着个nike,其中的人都是某种超然状态,即无知状态。
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广告作品变成艺术品,越来越多的艺术品变成广告作品。由于脱离现实,他们在技巧和欲望的路径上,越来越趋同,成为所谓消费社会的工具
就我现在来想,非常恐惧的是你们对社会现实的莫不关心,还喜欢做迷茫状。
年轻艺术家们熟知艺术的技法,也了解自己的欲望,缺乏对现实的了解和关怀,是中国当代艺术境况的悲哀。
年轻艺术家的自私,在于乐于封闭在自己的狭小天地里,摆弄各种姿态。
进而言之,他们认为对道理的探索即来源于技法和欲望的认知,这产生了对社会母体的严重漠视,也缺乏了真正力量的来源。
基于无知的坦然是一种幼稚,是满足于自己的未成年状态。
前一篇:荆溪:奇迹或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