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灿然访谈:诗歌的树上即便添一叶,也非常难

(2012-04-20 17:45:25)
标签:

白话诗

汉诗

汉语

华语

经典

口水

口语

诗歌

诗经

文学

现代诗

现代诗歌

给力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翻译给我的东西非常多

  南方都市报:你在写诗的同时,同时还在《大公报》做英语新闻翻译,每年也翻译很多重要英文著作。你是怎么调配这三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的?更看重自己哪个身份?
  黄灿然:不管是翻译还是写文章、评论、散文,所有非诗歌类的东西都可以定量、定时。诗歌则完全是来无影去无踪的,你根本没办法控制它,你不能说天天不干活,就坐在那里等着诗。人要是整天想着诗,很容易变成一种心魔。所以我就把主要时间用来做翻译的工作。翻译是非常苦的,需要非常大的知识面,真的要吃苦耐劳,要非常认真。它有点像你经营一个企业,你必须要应付各方面的事情。
  虽然翻译耗费了我大量时间,但我对翻译并没有太大野心,只是认认真真地在做,我主要的目标还是写诗。翻译是非常繁琐的工作,永远在解决问题,整天要查人名、地名,虽然这些东西不需要用头脑,但却要特别多的时间,很考验人的耐力。虽然很劳苦,但当你真正专心在干一件事情时,事实上你得到放松,就和静坐的效果一样,因为你的头脑只专注在一点上,你不再动了,也就不会被别的事情干扰了。这可能就是翻译给我的一种好处,它让我根本没时间去烦恼诗歌。那么等我稍微有空闲时,很自然就会想写诗了。当有时间让你来烦恼的时候,当你开始要动、要想的时候,这些就全部变成诗了。

  南都:就《我的灵魂》而言,你的诗产量其实并不多。
  黄灿然:《我的灵魂》主体那部分,也就是1998至2005年那部分,产量很少。但那个时候质量也是很高的,都是比较精雕细琢的。以前我的诗比较注重抒情,想象的内容比较多,后来开始关心比较实在的叙述,写的都是客观世界看到的人、事。用实在的叙述来写诗,其实非常难,这些过去都是小说、散文、谈话的题材,这种困难自然也就导致产量的下降。我原来是想象世界,现在是在观察这个世界,也会有你会不会观察,能不能抓到重点的问题。这些东西实际上是全新的,所以写诗就很慢了。
  我感觉这样慢工其实也非常好,我已经很满足了。有时也会很担心,一年写的十来首诗,可能两个月,或者是一个夏天就全写完了,其他的时间完全没诗写。有时候也会担心翻译会不会影响我写诗,不过后来也越来越认识到,翻译给我的东西非常多,它让我一直在做些实际的事情。这比较重要,让你一直在行动,而不是乱思考。

  很多诗都经过一改再改

  南都:这有点像在等待诗的到来?
  黄灿然:对,事实上读书也好,做翻译也好,做人也好,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好,就是为了诗,但这并不是说你整天都要想着诗。因为反正你整个生活都是为了诗,那么你根本就无所谓想不想了,反而应该去多做点其他事情,不让诗歌变成强迫性的东西。
  我写的诗的质量、数量,往往要比我自己预期的好很多。所以我安心什么也不去想,更加集中于做我的翻译,诗的方面看老天什么时候愿意给我。这样我就变得很放松了,也不需要去担心什么,我已经努力了,有一点时间我就用来做翻译,我整个人就是诗人,别的事情就渐渐整合到这个诗人身上。

  南都:你在《我的灵魂》中提到,1998年到2005年期间,你的转变非常大。这种转变具体指的什么呢?
  黄灿然:比较明显能感到的是,之前我比较主观、情绪化,写作的时候会强调某一段时期的状态,靠这种状态写东西。对于文字或者实实在在我要表达的具体的东西,并不太关注。就像你觉得自己很开心的时候,你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开心的。那么你并没有写某一个具体的事务,就是你要求更客观的东西,你可以围绕着它,动用你所有的技术、感情。
  到1998年,我写《我的灵魂》的主体时,明显对眼睛看到的、平时在生活周围的东西更关注了,这种东西肯定调动了我原来很多生活经验,这是我以前所没有的。比如说我看到一个人,他站在街头,我对他有感觉,他的某个表情让我想起某个情景,这其中融合了很多我虚构的东西。比如说我写茶餐厅有一个男人在照顾小孩,因为我是个男人,我也有小孩,我就会动用我自己的生活感受来描写这个人。我写出来的场面,感到非常“真实”,但其实它属于那一刻的东西可能非常少。但我把这些写出来,哪怕那个人自己看到,他可能不知道写他,但他却会有相同的感受。
  这个画面是很真实的,问题是你能动用多少的理智、感情、生活经历、想象来把这样一个人和这个场面讲出来,包括把你对人生价值的判断都融进去。所以我写一首是往往要花很多时间,从草稿到可以发表的时候,期间过程非常长。

  南都:你刚才提到茶餐厅里面的那首诗,大概花了多久?
  黄灿然:最起码半个月,当然也有一气写下来、修改不多的也有,但是很多诗,包括茶餐厅这首诗,都是经过一改再改的,而且我经常是用繁体字、简体字以及不同的字号来产生那种陌生感。那个时候虽然写诗写得少,但还在状态中。写这种诗的难度在于,你有一个对象,但又不是完全像拍照那样把场景描述下来,你必须调动很多东西,做一些价值判断,这是非常微妙的。比如说这个人是好的、坏的,或者说他这种状态是好的、坏的,或者说是庸俗的也好,或者说是值得同情的也好,无论你怎么说,你说出来要刚刚好,不轻不重,那是很困难的。

  我的世界观一直在不断改变

  南都:是什么原因促成你这样的转变呢?
  黄灿然:我想应该是诗歌本身的某种要求。对于任何人都一样,变化是非常困难的。很多人即便年纪很大了,但写的东西还是原来那一路,这也有可能,也无所谓好坏。我写了十多年,读的东西也那么多,你的经验是会让你有不同的看法、感受的。当你对诗的要求可能是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高的时候,你就没办法按照原来的方式写下来,你应该有某种不满意的东西在里面。
  比如说你要用某种“调”来写东西,虽然你的文字用了不同的高低,但是有时候“调”还是停留在某一个层面上。比如说比较抒情的“调”,即便你可以用题材来变化,但是事实上那个“调”还是一样。但如果你突然从一个比较主观变成比较客观时,你的“调”就慢了下来,它更诉诸于你控制节奏的能力,而不是说如何畅快、如何抒情的能力。我们经常说诗歌有音乐的一部分,有文字的一部分,还有画面的一部分。无论是音乐方面停留久了还是画面方面停留久了,或者文字方面的东西停留久了,有一定敏感度的诗人都会寻求改变。
  诗歌的这三个部分,它们是很难分离的,你的音乐改变了,画面和文字都会跟着变。当你从主观世界迈向客观世界时,这三个方面也都会跟着发生变化。

  南都:也就是说,1998年的转变是你在技术上的提高。是什么事情直接促动了?
  黄灿然:我的世界观一直在不断改变。1991年,我生了一场病,也不是特别的病,有一点神经衰弱、抑郁症,那个时候我非常主观、非常猛。我一直都有自杀倾向,但真正病了以后,变得特别爱惜生命,非常注意身体了。人一旦病了的时候,什么都变得不一样了,和健康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场病让我从不爱惜生命到很爱惜生命,我开始追求一个光明的世界,开始关注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说要吃东西,要注意身体,要做运动,都是很实在的东西,因为有一个很实在的身体要求你关注它。应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开始慢慢转变了,真正踏进了另外一张地图里。这种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不是自己要求要变。

  南都:就是顺其自然的感觉。
  黄灿然:它自己就这样了。但是在变之中,比如说我喜欢的一些诗人,你可能非常期待能有一天像他们一样,能够用这些东西,用他们那样的方式来说话。
  比如杜甫,我在1989年开始读他的诗,他写很多身边的事情,我之前以为自己很难写出这样的东西。但突然有一天也拥有这种能力,也能够写现实中的、身边的东西。这种东西可能是自己原来最讨厌的东西,现在却发现是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无论是讨厌的还是想要的,我们都没办法硬要求自己做出来。有一天你自然而然就会做出来,那又变成一种解放了。

  南都:看得出来,你非常满意自己的这种转变。
  黄灿然:对,每年十多首诗,写到2005年,当时写的诗已经比较理性了,很多作品背后都有某种理性的控制。当时也想往更高理性的方向去写,无论是出于虚荣也好、羡慕也好,当时都想做得更抽象一点,更理性一点,一直在期待。但很奇怪,我不但没有往那个方向走,2006年一年就写出了70多首,像是全部一下就涌出来了一样。虽然背后有抽象的理性,尤其是宗教和哲学的东西,但具体在一首首诗中发表出现却是比较感性的。
  三年下来,一共写了100多首,最后还出了一本诗集,这完全是意想不到的。原来十年中是很克制、很严谨地在写诗,里面有很多技术、耐性、能量,功夫都修到了,但是没有用上,突然间这些都跑出来了,有一个感觉直接就写出来了,不用再重新定一个位。

  只要你自己有感觉,就对了

  南都:读完整本诗集,感觉就像一本小说,它像是把这个城市的工薪阶层都白描了一遍,也把城市的独特气息展露出来了,但也给人感觉一个个孤独的个体。
  黄灿然:你合上诗集,可以感觉一个世界在里面,比如说你来香港感受到一个世界,但我们一旦谈话,我们就孤独了,变成两个人了。每个人都是一个具体的个体,我只是对着每个个体在写诗,每个个体都会有一些共同的感觉。很简单,我并不需要特别去照顾,因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只要我认为是真实的,对别人肯定是真实的。只要你深感自己绝对有感觉,它能感动另一个人,那它就可以传染给很多人。基本上诗歌还是靠口碑的。

  南都:这种“本土化”的感觉是你想要的吗?
  黄灿然:如果你想要,是要不到的,根本不在你的操控下。当我要从比较主观过渡到比较客观时,我的世界就是香港。事实上,香港人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努力写香港本地的诗歌。我最初看到这类作品,觉得这是什么东西啊?但慢慢发现他们这种努力还是很重要、很感人的。你看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在干什么?在搞“口号”,台湾在搞现代主义运动,香港很奇怪,他们在努力写自己这块地方的风景、变化,他们整体上给我这样的感觉,对我很有启发。
  你要写客观的东西,就必须写自己看到的东西,这其实很难。写法并不缺,有很多这一类的外国诗,关键还是自己心中那个坎。你要是迈过去了,对这方面的内容产生兴趣,很快就会精通,之后就能调动所有的资源去强化这方面的东西。
  香港是非常都市化的地方,我并不排斥城市,因为我在乡村呆过,我知道大自然确实很美,但我也知道乡村实在太闷了。又因为我自己的工作关系,终日不见阳光,能在阳光下是我特别羡慕的。所以当我一旦开始真正去感受这个客观世界,你可以想象那种感觉,眼睛所见的都市都是很感人的景象。因为长期在黑夜里工作,我对白天任何东西都非常好奇,那种视觉上的冲击非常大。到现有阳光,我的身体很自然就知道了,只要情绪好,我就知道今天的阳光好,如果情绪有一点问题,就知道阴天了,完全和外面的世界一同了,心情好坏完全靠老天。

  南都:你诗中表达的情感,会不会受到香港城市文化的影响,比如说它的市民化、环境的拥挤?
  黄灿然:香港的影响肯定会有。我没有特别“香港”的概念,只是对我居住的地方、我周边的环境有感觉,因为我是乡下人。就像我说的,我只要相信我自己,敢说真的,把那些真正感动自己的地方表达出来,然后又真的有人承认我哪一点是对的,并且有所触动,那我这感受又得到另一层肯定了。
  写某个地方或者拿某种东西来对抗另外某种东西,甚至对抗原来的自己,我没有这种情况。我没有试过有意反抗过去的自己,你根本没办法按自己计划的那样进行下去。很多东西就是一下就变了,你自己都来不及应付。

  写诗没有顾忌,应该多样化

  南都:你有很多诗是写给家人和朋友的,我很想知道,他们会有怎样的反馈?
  黄灿然:我写茶餐厅、写家人,都是个人的感受。我希望在任何场合,如果有机会都可以写诗。家庭、朋友都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我就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来写。
  我有一首诗是写我太太和小孩的,内容是我太太回娘家,家里小孩感觉特别自由。我一个朋友看了,就对我说,这样对你太太不好,不应该这样写。但我觉得艺术就是艺术,当你把一件事写成诗时,它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对我来说,我基本没什么顾忌,还是刚才所说的,你一旦针对自己写诗,事实上你就是在针对任何人。也只有当你把自己禁忌的某个东西打开,别人才会有所触动。
  我一直都是这样,没什么顾忌,相信自己写的感受。但我发现其实很多人写诗、做人都有很多顾忌。我做人也没什么顾忌,有话就直说,这样就变成别人来适应你了,我写文章、做翻译都是这样。我做翻译就坚持不用太汉化的东西,让读者来适应我的译文。你坚持自己的东西,必然要放弃另外的东西,或者被人说不好,那都无所谓了。关键是我读了,然后很喜欢,我就按照这个样子表达出来。

  南都:《我的灵魂》给我的感觉是非常踏实,对于现实生活非常细腻。我很想知道,你通过诗歌想追寻一种怎样的生活?
  黄灿然:我大概是这样一个人,我倾向或适合这样一种生活,有一份本职的工作,这份工作很忙,跟任何其他小职员没什么差别,然后同时还是个不错的诗人,甚至是个可以传世的诗人。这样的生活,初看上去好像不可思议,尤其是在香港,这个看上去不可能写诗的地方。但我始终相信这完全有可能,因为什么都不是按某个模式来的,诗歌尤其如此。
  诗歌排斥重复的东西,它一定要多样化。一个诗人对整体的诗歌或传统必须要有完整的了解,但同时你又不能重复原来的东西,就像一棵树的叶子,表面看都是一样,但它必须是独一无二的。要意识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以前看到沃尔科特说:“只要我们能够在诗歌的树上添一叶,那就非常了不起了。”我还在想,这会不会太小了?现在再来想这个问题,即便是添一片叶子,都是非常非常难,因为你必须又跟前人一模一样,他们有的东西你都要有,然后你必须还是独一无二、不重复的。
  但既然我相信自己、相信我的状态、相信我的工作,到最后有一天你真的就会相信了。人就是这样的,即便你写的诗一塌糊涂,但你坚信自己是个诗人,那么终有一天,你真的就成为诗人了,你相信,你就成了你相信的东西了。

  南都:小职员的身份,日常生活的琐碎会不会消磨掉韧性?
  黄灿然:反而更能培养出诗人的锐气。我的生活非常枯燥,这种枯燥让我哪怕休息片刻都会觉得特别美妙。有人说我现在翻译这么多,如果少译一点,拿来创作的时间不就多很多。我说不能计算,因为很多既不翻译也不读书的人、也不工作的人,他们的产量还是少得吓人,而且质量也非常低,所以不足为训。所以你不能去计算这些,你一计算就错,谁也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怎么样。唯一的办法就是,你现在在什么位置上,就在什么位置上,去接受它,并发挥它、拥有它、消化它。
  要改变的时候就会改变,因为外面的世界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对现实的感觉,每天都不一样。比如说我,早上起来,到茶餐厅喝一杯咖啡,待个15分钟,有时候坐在阳光下,看看马路对面,然后走路上班,现实就是那么一点点,但仍然让人觉得每天都不一样。
  我现在能做新闻翻译、文学翻译,我同时还能写诗。但我知道我不能天天去写诗、想诗,工作能够让我像一般人一样去生活,这里有同事、有简单的人际关系,这些对我都非常重要。

 

 

读中国新诗精华请进:新千家诗选  佚名诗选

 

现代诗歌百家欣赏

 

周伦佑的诗歌42 石破天的诗歌:《星夜》

 

沈浩波的诗歌35首    伊沙的诗歌23首     莫小邪的诗歌14首 莫小邪的诗歌14首

 

盛兴的诗歌29首 巫女琴丝的诗歌31首  巫女琴丝的诗歌31首 巫女琴丝的诗歌31首朵渔的诗歌32首

 

魏风华的诗歌21首 杨邪的诗歌25首 于小韦的诗歌20首 杨邪的诗歌25首 杨邪的诗歌25首 杨邪的诗歌25首 

 

轩辕轼轲的诗歌30首 公告,代表作,现代诗歌百家欣赏冷面狗屎的诗歌43首 巴音博罗的诗歌18首巴音博罗的诗歌18首 巴音博罗的诗歌18首

 

水晶珠琏的诗歌23首 吉木狼格的诗歌24首吉木狼格的诗歌24首 吉木狼格的诗歌24首魔头贝贝的诗歌26首 公告,代表作,现代诗歌百家欣赏

 

白连春的诗歌28首     李元胜的诗歌26首 公告,代表作,现代诗歌百家欣赏 吕德安的诗歌26首 公告,代表作,现代诗歌百家欣赏

 

梁晓明的诗歌17首 李红旗的诗歌26首  李南的诗歌28首 李红旗的诗歌26首   李红旗的诗歌26首

 

刘川的诗歌36首       宋晓贤的诗歌21首 宋晓贤的诗歌21首  侯马的诗歌16首 侯马的诗歌16首

 

格式的诗歌33首       马力的诗歌18首       陈小三的诗歌33首

 

柏桦的诗歌14首 黄灿然访谈:诗歌的树上即便添一叶,也非常难    朱朱的诗歌14首  女孩全裸拍水果写真大片(组图)   王夫刚的诗歌30首 世界上最美的铁路(图)女孩全裸拍水果写真大片(组图)

 

路也的诗歌34首 路也的诗歌34首    卢卫平的诗歌38首 路也的诗歌34首   朱剑的诗歌33首 路也的诗歌34首

 

 
 

 

我的代表作品:

 

《平民诗话》(1—5章)                  2011:《爱的力量》  

 

2010:《送孟浩然之长安》                  2009:《今天的天气真好》     

 

2008:《无言的结局》                        2007:《我常年睡在一个梦里》        

 

2006:《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致妻》  2005:《要杀就杀农民》                

 

2004:《你他妈飞得也太高了吧》           2003:《头发为什么要打摩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