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小妮:失望是真切沉重的,但希望还在

(2012-03-21 15:37:39)
标签:

白话诗

给力

汉诗

汉语

华语

经典

口语

诗歌

诗经

诗人

文学

现代诗

现代诗歌

分类: 文化·新闻
王小妮:失望是真切沉重的,但希望还在
 
 
   【人物简介】

    王小妮 1955年生,作品除诗歌外,涉及小说、散文、随笔等。2000年秋参加在东京举行的“世界诗人节”。2001年夏受德国幽堡基金会邀请赴德讲学。2003年获得由中国诗歌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家核心期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联合颁发的“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曾获美国安高诗歌奖。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其“上课记”系列散文曾获首届朱自清散文奖,今年结集出版。

    一位诗人,在大学课堂给年轻人讲诗,总会被人轻易认定为美好诗意之事。但从她的新书《上课记》可以窥见,现实比浪漫的想象复杂得多。

    自2005年始,诗人王小妮成为海南大学教授。站在讲台上,她面对的是可寄以希望的年轻人,也是苦读多年走过高考的沧桑学子。他们单纯热烈,是未来时代的主人翁,有纷繁的梦想与追求,也承载了此一时代的沉重。

    作为一位母亲,王小妮曾经对教育现状有极深的忧虑与焦急,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损害、被无谓地消耗,担心他遭遇不必要的丧失、倦怠、困苦,担心他在齿轮螺丝钉构成的教育工厂中,被虚伪、阿谀、逢迎等熏污,担心他来不及好好长大。

    ……

    孩子终于还是长大了,教育并没有损伤他的正直、善良、独立自主。王小妮对未来的信任与希望正落于此:人性中蕴藏着独立意志和善。于是,尽管失望是真切沉重的,但希望还在。

    【手记】

    坚持不成为现实的同谋

    在母亲的位置上,在大学教师的位置上,王小妮看到太多与教育有关的乖谬与晦暗,她并不是一位坚定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因缘际会走上大学讲台,她不准备与那些乖谬晦暗作战,亦不欲针砭其弊,而是“以纯粹个人的品质和责任对待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好老师。

    多年来,王小妮宽和地倾听学生,努力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却发现自己用心植入课堂的价值原则与底线,在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常被无意识地遗忘了。似乎有一种力量,胁迫着她的学生往另一个方向走去,他们关心分数紧张考试、被学生会的权势诱惑、急功近利、屈服于物质、抱怨生活。很多次她离开教室和学生结束闲谈分手,超越一时一事的大悲哀扑向她,“这是真实的深及精神的悲哀”。而她仍努力着去发现年轻人身上最小的纯净,并将其说出来。

    现实的沮丧,是每个人参与的结果,希望,也在每个人身上。教育的效果在未来,如果能改变或触动年轻人的内心,未来的一部分亦将发生改变。王小妮没有与那些痛声疾呼教育之恶的人站在一起。她理解制度环境败坏毒害个人的能力,也为孩子们身上丧失的独立与自由伤心,终究还是相信善的力量:“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根基,如果他们能清晰设定做人的基本底线,我们或许不该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在我们的采访最后,王小妮说:“我也快退却了。”她敏感善良,带着对生活对人最大的善意,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丰饶,期待能启发学生身上潜行向前的力量,但还是有掩不住的黯然神伤。

    ■ 对话

    价值观底线,源于生命本性

    新京报:你自己提到“从来没有对我以外的世界投入过热忱和主动”,那么,当你以老师的身份,站在一群年轻人面前,打开自我世界的界限,你有过倦怠吗?

    王小妮:有失望但几乎没倦怠。更多是感谢,能忽然离这些年轻人这么近,从各自不同的人身上感到生命不屈从的力量。

    也许一直有用文字表达不出来的东西,自己并没发觉,突然它们获得了另一条奔涌的渠道。

    新京报:“有时候去上课,感觉一路奔跑着急着要同他们交谈,一个悲观的人能在今天这么做,真是自我的拯救”,与学生“交谈”的意义,为何在你那里会那么隆重,以至于到“自我拯救”?

    王小妮:这个和上个问题相关联,有衔接。默默地独自的悲观的内心能有一部分获得表述的机会,甚至可能获得理解或者认同,你在心里想来想去的某些东西能部分地向别人转述,而且,是可以寄以期待的年轻人。

    写诗是一种自救,当和后来人交流时从中感受到了宽延的救赎的可能,如果是真的,多好的一件事。

    每代人都需要生命的底线

    新京报:1955年出生的你,在精神成长最为郁勃的年华里,遭遇的是一个错乱动荡的年代。你自己是怎样设定做人的基本底线的?在现实课堂与生活中,你会与学生分享对这底线的理解吗?

    王小妮:我是对“文革”有准确记忆的见证者,写过一组小说“1966年”。在我的经历中,价值观的底线从来不源于学校教育,后来的学生们相信也如此。我更坚信它源于生命的本性。本性爱自由,本性爱同类,本性厌恶欺压告密等等。

    好的老师好的课,一定带有它独有的个性气息,这其中不可能避得开价值底线。当然,这种底线的不断碰触,是自然的无处不在的,这可不是“思想品德课”。

    新京报:在《上课记》里发现你对年轻一代对学生,有着难以掩饰的失望,你是怎样对待并处理这样的失望情绪?

    王小妮:情绪总是在变,失望和希望,失落和耸动,就这么纠结交错着。就在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有过一次深深的失望,直接在课堂上讲出来,接下来没课的一天半时间,几乎不能脱离那情绪。直到再有课,是另外一个班,进教室的时候走得很慢,看着已经到了的学生们,我发现我内心里真是很喜欢他们,虽然不是同一拨人,忽然,一瞬间就释怀了,这个书里没有,“2012年上课记”刚刚开始写,还没写到这段。

    新京报:孩子们不能真实地省察自己,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知,对此的忧虑,在《上课记》里能找到很多。你为何看重对自我的思考与表达?

    王小妮:自我是最真实真切和可知可控的,如果把自我都给丢了,人还有什么?过去,或者现在很多场合,总在强调集体,我从来就怀疑这个,没有好的真实的个体,集体不存在。

    我也快退却了

    新京报:你在书中提到,很多学生来自农村。这意味着他们一旦毕业,举步维艰,社会的不公平不正义,很残酷地伤害他们。作为他们的老师,你会为此感到焦虑吗?

    王小妮:焦虑说重了,忧虑更准确吧。时常冒出担心,而这担心从一个个个体,渐渐汇聚成一个足够庞大的群体,这时候倒是真忧虑。

    我几乎什么也做不了,想介绍一个同学到深圳的报社实习,举手之劳吧,可报社的朋友很为难,连实习一个月都是件难办的事了。我能做的也许只剩了告诉他们春运回家“钱要贴着肉”。

    新京报:你曾说,诗歌可以成为容人安居的寓所,教育可能让你安居其中产生梦想吗?

    王小妮:没大目标,更没梦想,想想下两节课怎么上得比今天好点,更生动更有新意,像寻找一首诗的走向一样,短暂地享受其中。出了一间教室和一张课表,其他都是你无力去做,完全没有幻想空间的。

    你看到的只是能够写出来的一本《上课记》,它怎么能和独自躲在诗里相比,它只能令人焦灼其中。我也快退却了。
 

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2-03/16/xin_543030916111856218731.jpg



作者:朱桂英  编辑:白色羊  来源:新京报

 

 

现代诗歌百家欣赏

 

沈浩波的诗歌35首    伊沙的诗歌23首     莫小邪的诗歌14首 莫小邪的诗歌14首

 

盛兴的诗歌29首 巫女琴丝的诗歌31首  巫女琴丝的诗歌31首 巫女琴丝的诗歌31首朵渔的诗歌32首

 

魏风华的诗歌21首 杨邪的诗歌25首 于小韦的诗歌20首 杨邪的诗歌25首 杨邪的诗歌25首 杨邪的诗歌25首 

 

轩辕轼轲的诗歌30首 公告,代表作,现代诗歌百家欣赏冷面狗屎的诗歌43首 巴音博罗的诗歌18首巴音博罗的诗歌18首 巴音博罗的诗歌18首

 

水晶珠琏的诗歌23首 吉木狼格的诗歌24首吉木狼格的诗歌24首 吉木狼格的诗歌24首魔头贝贝的诗歌26首 公告,代表作,现代诗歌百家欣赏

 

白连春的诗歌28首     李元胜的诗歌26首 公告,代表作,现代诗歌百家欣赏 吕德安的诗歌26首 公告,代表作,现代诗歌百家欣赏

 

梁晓明的诗歌17首 李红旗的诗歌26首  李南的诗歌28首 李红旗的诗歌26首   李红旗的诗歌26首

 

刘川的诗歌36首       宋晓贤的诗歌21首 宋晓贤的诗歌21首  侯马的诗歌16首 侯马的诗歌16首

 

格式的诗歌33首       马力的诗歌18首       陈小三的诗歌33首

 

柏桦的诗歌14首 王小妮:失望是真切沉重的,但希望还在    朱朱的诗歌14首  女孩全裸拍水果写真大片(组图)   王夫刚的诗歌30首 世界上最美的铁路(图)女孩全裸拍水果写真大片(组图)

 

路也的诗歌34首 路也的诗歌34首    卢卫平的诗歌38首 路也的诗歌34首   朱剑的诗歌33首 路也的诗歌34首

 

 
 

 

我的代表作品:

 

《平民诗话》(1—5章)                  2011:《爱的力量》  

 

2010:《送孟浩然之长安》                  2009:《今天的天气真好》     

 

2008:《无言的结局》                        2007:《我常年睡在一个梦里》        

 

2006:《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致妻》  2005:《要杀就杀农民》                

 

2004:《你他妈飞得也太高了吧》           2003:《头发为什么要打摩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