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2013-11-22 15:27:58)
标签:

丛林记

诗人张后

一都丛林

中国诗歌笔记

文化

分类: 中国诗歌笔记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240/

再次来到福州,仿佛仍在梦中。这次是入住城中心地带的一家叫铭濠的酒店,系福建省图书馆邀请的一次活动,以“诗歌离开我们了吗?”为题访谈诗人靳晓静、周占林、张后、赵福治暨“丛林七子”诗集推介会。

241/

邀请函
张后先生

定于10月19 日一21 日在福建省图书馆、鹤山溪洲爱心地球第一村书画艺术釆风活动,并带图书每人一册到生态图书馆收藏。请准时到会(机票先买后到会务组报)。
报道地点:福建省图书馆(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东路227号)。
时间:10月 19日,20日,21日
242/

古有竹林七贤,今有丛林七子。

丛林七子乃为:杨然、张后、周占林、北塔、张嘉泉、赵福治、罗唐生。

243/

下午,周占林与赵福治一同从北京飞来。北塔、杨然有事不能与会。靳晓静是晚上半夜飞过来的。我和赵福治等在大堂近午夜两点,也没有等到靳晓静。第二天早上才与她见面。

244/

晚餐后,我与周占林借着南国无边的夜色,去街上散步……人丛浪谷间,车来车往,很有生活气息。

245/

姑娘裙子都很短,鞋跟都很高。

246/

我和周占林挑僻静的地方走,他的手机有导航功能,我们沿着一条河流走。不知不觉中,我俩走了能有五公里,遇到福州正建地铁,路上设阻,我们才绕路往回走,如此走来走去,有趣的是,我俩这一路暴走,竟在手机地图上走了一个手枪的形状,说起来真是有趣多多。

247/

周占林是一个兄长般气质的人,他送我一本他新出版的小开本的俗称“口袋书”的诗集《盛开》和一本小说集《一夜芙蓉》。

248/

一夜芙蓉,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严格来说,是一部言情小说,看书名也能猜到一些,晚上睡不着时,就芙蓉了几页,主要讲述了三个女孩卫校毕业后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进入社会,但是进入社会之后的一连串碰壁、挫折以及超出她们想象的各种遭遇,又让她们震惊和迷惘。刘巧芳以孤独、伤痛的神态第一个进入我们的视线,不谙世事的她被已婚男人阮金祥诱骗,诞生的小生命被父母送走,从此开始了艰辛的寻子之路,并最后演变成了我们意料之外的结局。而多才多艺的海燕,因写作而小有名气,却因亲人的困境而走向了已婚男人张钦的怀抱,即使在海燕新婚前夕,两人也依然纠缠不清。勤奋的思雨从实习护士到公务员,积极地面对机遇和挑战,而一路她与王任、赵主任、杨主席的关系都让人揪心,最后她和高赓的爱情故事却无不以另一种方式震撼着我们。该小说是从写女人开始的,但更深的笔触是男人,是这个无时不被男权充斥的社会,人性的真实与弱点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诠释。

249/

写作手法上有点敦实了点,刘巧芳,让我想到《渴望》里的刘惠芳。我特别期待他的下一部……一般来说,第一部都是练手的,第二部才较具实力。

250/

2013年10月19日,是一个星期六,早餐后,我与闽北的一个叫张平的诗人去散步,那条街长了许多茂密的榕树,给我很深的一个印象,路过天后宫,我们互相照了几张相。我对他了解并不多,待以后有机会再写他。本来那天到会他是和我一个房间的,张嘉泉来后,为了方便和我叙话,特别提出要和我一同住,为此就只好安排他和周占林同屋,很不好意思。大半夜驱逐他,好在张平人很随和,没有提出异议。令我心里很暖。

251/

访谈活动十点钟正式开始,由福建省图书馆特邀的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的赵玉女士主持。会场上来了许多福州的热心读者……

我的发言事先已呈文给组织者,但由于活动中的机动性,并没有全面展开,我将附文在此:

 

诗歌离开我们了吗?

首先来说,“诗歌离开我们了吗”这是一个伪命题,一如2010年叶匡政在网上喧嚣“文学死了”一样,也是个伪命题。我说这些都是伪命题的原因在于,诗歌是我们的生命当中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何谓离开?即使我们都死了,它依然在。

诗歌从我们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它就存在。甚至我们还在母腹中尚未形成胚胎,它都先于我们存在。

诗歌不会死更不会消亡,虽然我的朋友伊沙曾写过一首诗《饿死诗人》,他说“我呼吁:饿死他们/狗日的诗人/首先饿死我/一个用墨水污染土地的帮凶/一个艺术世界的杂种”,其实即使饿死了诗人,但我相信,谁也饿不死诗歌。

那么我们回到“诗歌离开我们了吗?”这一个主题上面来说,诗歌没有一日曾离开过我们,而是我们可能要被迫的离开诗歌,因为我们生活所在的环境的狂躁,以及内心的轻浮,我们已经无法享受或安于宁静。

人类不宁静的时候,诗歌这种纯净的气体就会远离我们。

对了,我说到气体,诗歌就是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十分纯净,容不得半点污染。

我有一个年轻的朋友,他刚参加完高考,很享受的在树荫下读一本书,这时一个邻居走过来,一看他所读的书,竟是一本《拜伦诗选》,于是他不屑地一笑,读这样的书,有什么用呢?

是啊,有什么用呢?一本诗选,一首诗歌,有什么用呢?

在现今唯经济至上的狗年月,诗歌有什么用呢?

我这位年轻朋友发出议论,他十分感慨地说到,“我们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了。有人刚读了一本书,就想马上能通过它找到一份工作;有人读书是因为想通过这个途径获得很高收入;有的人想通过读一本书马上能搞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门技术;有的人想读一本书是因为别人都在谈论它;有的人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是与当下热门的专业相关: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证券、房地产、理财……我们把读书看成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捷径,甚至一些所谓的胸怀天下的人们,也总希望找一个简单的方式,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解决掉:每个人都因此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合格的公民;每个人都从此为自己权利而奋斗;这个社会所有的不平等、所有的丑恶、所有的拜金主义、所有的道德沦丧、所有的社会断裂、所有的暴戾气息、所有的互相敌视、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能因此消除……”这可能吗?

难怪诗人杨黎将他的诗歌体系说成什么“废话”写作,他说诗歌无用。甚至更进一步讲,他所说的“废话”,就是“去语言的功利化,诗歌就是去功利化的语言。”谈及语言时,杨黎更是宣讲,“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语言是对世界的命名,世界就是一堆语言,阳光是语言,我们都是语言。疼痛依然是语言,有了疼痛的描述,才会有疼痛的感觉。”

我曾对杨黎做过一个很长的访谈,杨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到现在为止至少写了近三十年。有人写诗认识了姑娘,有人写诗从农村调入文化馆,农转了非,而杨黎呢?写了这么多年他得到了什么?他说“在诗歌里,我得到了朋友。我们这么多人一起写诗,一代代人、一群群人在坚持写诗,世界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再说,我们孜孜不倦地想做到的事情是超越大限,大限就是语言。”

说的多好啊,在这个时代,真正的诗人,写诗已经很难跟功利联系起来了。而杨黎认为:“这非常好,写作没有成为一种大众风气,保存了写作的纯粹性。”这也是我所奉行的诗歌的行为准则,如果诗歌非要有一个行为准则的话,那就是保存一个诗人的纯粹性!

当然有感于当今中国社会现状绝非是一个诗意的时代,房子、车子、妹子、票子、位(子)置,五子登科,成了很多人的终极追求,诗歌只属于少数精神贵族。诗意地生活,这是很多人的梦想,诗歌就像一种气体一样,我说的是气沉丹田的气,在每个人的体内,你只要深吸一口,它就会出现……

(个别内容有借助网络资料:作者注)

252/

赠送图书环节,主持人约定,由台下读者自由选定七子诗集中的诗歌,被朗读到诗歌的作者向读者亲自签名赠送,因此我的诗歌有一边倒的倾向,被多次上台朗读。这是我颇为开心的一个事情。

253/

其中一个老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据张嘉泉后来讲,他本是买菜经过图书馆,闻听里面要举办诗歌活动,竟提着买来的肉,坐在观众席达两个半小时之久,临了还意犹未尽,竟追随着“诗歌地理万里行”的诗人访问团,来到远在郊区的一所民办小学校,看到学生们生活很是清苦,遂将手中买的肉送给学校的食堂,让孩子吃点“荤腥”,补点营养。直至翌日,方才乘公交车从六十里外离开,自行返回市区……

254/

这个老人叫张轲渝(又是我的同宗),他在一都丛林诗人村的早上,在一张小桌上,用他颤颤威威的手,特别写了一首古诗,赠送给我:

 

久违千载竹七贤,

引领丛林风气先;

霜叶升华真善美,

翠红生态焕新天。

 

255/

据组织者所说的,有邀请汤养宗、顾北、谢宜兴、曾宏、荆溪等这些诗坛才俊过来,我也十分渴望与他们在福州一悟,乃人生一大快事。

256/

结果,只有荆溪来了,我还没有认出她,后来看照片,她就坐在离台上只有一米五远的地方,而合影的时候,据水月亮透露,她就站在离我很近的右侧。竟没人来向我介绍她就是福建省我个人认为舒婷、子梵梅……之后最赋才华的女诗人荆溪。

257/

而在此之前,我在天津的时候就听张小云提起过她,并在反克诗集当中读过她的几首非常有才华、与众不同的诗歌。比如她的涤纶加农、比如她的少年与蛇(读者有兴趣可以自己网上搜索,这里不赘)。

258/

程剑平在一篇文章中称她为不该被诗歌聚会遗漏的诗人,其实我认为说的不对,看小了荆溪,荆溪应该是一个不容被中国诗坛忽视的诗人。她的诗自成一格,她的语言犹如天外飞仙。我等着看她更多的作品。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后排:张嘉泉、周占林、赵玉、女诗人荆溪、女诗人水月亮、闽北诗人张平

前排:赵福治、张后、福图馆长、星星诗刊副主编靳小静。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那个早晨,张平拍的我。


张后:私人笔记——走向丛林7(图/文)连载
同样那个早晨,在天后宫门前,我拍的张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