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祝贺《国际汉诗》与《国际汉语文坛》创刊,并附
标签:
转载 |
诗生活子石报道:由澳洲圣汉文化国际有限公司创办的大型国际汉语纯文学杂志《国际汉语文坛》于2011年3月创刊发行。该刊情况如下:
一、类别
《国际汉语文坛》为季刊,每季末月出刊。每期约150页。
二、内容
《国际汉语文坛》内设小说、诗歌、戏剧、文艺理论和哲学等版块。
中长篇小说、非格律诗歌、舞台剧剧本是本刊服务的对象;文艺理论包括文学批评、戏剧及影视批评等;哲学兼容中西两界。同时设立“汉语前沿”和“神性写作”两种尖锐性版块。
三、宗旨
《国际汉语文坛》立足海外,面向全球汉语文学创作。
《国际汉语文坛》的宗旨在于,以绝对贡献的文学创作目的,在呈现全球汉语文学创作者的文学创作现状的同时,激发创作者的前沿性探索,全方位、宽容、积极、肯定地为汉语文学创作者提供有效平台,为汉语文学阅读者以及国际汉语文学研究者提供客观现实的汉语文学文本。
《国际汉语文坛》强调汉语文学创作的前沿性、创造性、专业性及权威性。
所谓前沿性,即从汉语文学自身出发,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所谓创造性,即摆脱其他语种文学形式的影响而呈现完全自性的表达;
所谓专业性,即始终立于文学本质的角度,以恰当的形式对这一文学本质进行陈述;
所谓权威性,即对作品的判断立场决不屈从任何非文学本质的力量。
四、立场
从完全服务于汉语文学的立场,本刊的全体工作人员均为义务工作。因此,也强调作者创作的贡献性(不提供相应的稿酬)。这种贡献性完全是自愿的。
强调贡献性义务创作与工作目的首先在于对文学特别是汉语文学的纯粹性。《国际汉语文坛》不反对任何劳动的回报,但无疑,只劳动不求回报的成果更为圣洁。而《国际汉语文坛》的观点是,任何不求回报的劳动必然获得至高无上的回报。这不仅是宇宙的律法、劳动的律法,更是文学创作的律法。
五、成就
为了表彰忠于贡献精神的文学创作者,《国际汉语文坛》将在每年度结束季举行零奖金的“汉文学国际大奖”评选活动,评选对象为当年度内《国际汉语文坛》所刊发的作品。评奖不针对作者,只针对作品。因此,优秀的文学贡献者会赢得无限制性的公平、公正的肯定。评奖结果的发布将于《国际汉语文坛》次年度首个季节刊出。
六、编辑及通讯
顾问:杨径青博士
社长:TEDDY
总编:圣
编辑主任:唐
通讯地址:Suite 310, 451 Pitt Street,
Sydney NSW 2000
电话:+61 2 9211 8333
传真:+61 2 9211 8333
投稿邮箱:
gjhywt@gmail.com
刊号
ISSN
1838-9317
七、部分成员简介
杨径青博士:悉尼科技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系博士生导师、国研究中心项目主任。
TEDDY
圣
卷首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刊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个过程无论对编辑成员还是第一批作者,都将发生历史性的意义,并产生历史性的价值——彼此都是在怀着一份巨大社会责任的文学之心做着奉献,没有人从中获得经济回报,编辑成员没有工资,作者没有分文稿酬,不仅如此,“创刊号”的含义也在告诉每位作者,他们甚至连发稿时最基本的荣誉都难以赢得,因为这只是一份处于起点的文学期刊,她尚未获得社会的认同——他们所能获得的只是一份看不见的敬重和他人无法体会到的精神满足。
作为总编辑,我仅能代表我个人向该期刊的投资方、编辑成员以及各位了不起的作者致献微不足道的敬意!我希望他们的贡献之心铭刻于时间,并随大地的轮转契入万物的历史。
文学并非与人类历史等长。她完全是人类进步后发生的事。但是,这个先后的次序恰好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文学是种植于人类心灵之上珍宝一样的花朵,而不是人类生存空暇的那份闲情逸致。
客观现实却告诉我们,文学正与这样的本质相悖而且愈行愈远,特别是汉语文学,在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作用下,正蜕变得惨不忍睹。
也正是在此种状况下,《国际汉语文坛》酝酿并诞生。她不只承载了几位筹划者的理想,我相信她同时也承载了许多汉语作者的梦想。由此,她的前沿性倡导的是,从汉语文学自身出发,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她的创造性所强调的是,摆脱其他语种文学形式的影响而呈现完全自性的表达;她的专业性指称的是,始终立于文学本质的角度,以恰当的形式对这一文学本质进行陈述;她的权威性表明的是,对作品的判断立场决不屈从任何非文学本质的力量。对上述几点要求,因地域文化上的不同,我相信本刊可以贯彻并执行,至少我个人可以确信我的决策立场。
据说,中国的姜太公空勾钓鱼,鱼已然跃上岸来。怎奈,本刊这片“土地”连一丛翠竹都未长出,无从妄谈“垂钓”,但她确实在以一份清净之态为汉语文学推远一道彼岸,同时期待着属于她的忠诚者的缓缓抵达!
目录CONTENTS
创刊号2011年3月
•创刊词•
来自科学主义的威胁——文学(艺术)创作的科学主义病 @ 总编辑 /1
•中篇小说•
黑狼口
@ 刘宏伟 /7
闲人外传 @ 周
•人物•
当代汉语诗坛的里程碑:食指 @ 圣
食指诗歌近作一束
@ 食
•诗歌•
2010年12月28日的午后(组诗)@ 简
李轻松诗作十六首
@ 李轻松 /7 3
•文学批评•
索尔仁尼琴的审判 @ 李建军 /7
9
细节人物文字及其它——毕飞宇的《玉米》浅析 @ 黄惟群 /8 3
•影视批评•
只是因为餐桌上的利益分配——电影《让子弹飞》评析 @ 黄惟群 /9 1
•汉语前沿•
黑暗传
@ 亚伯拉罕•蝼冢 /9
9
黑暗传跋:中国创世神话的形而上学意义及创世之主体性诸问题 @ 亚伯拉罕•蝼冢 /119
宇宙的炼金术:创世神话与体系史诗——读蝼冢《黑暗传》(第一部•混元记)@熊 提
/124
审判:一部未来诗学的导言(提纲)@ 圣
•插画•
春天
@ 圣
宗教 @ 圣
易
2011年9月第3期(总期第3期)
本期容量在加大同时,学术性也有了很大提升,这不仅体现在学术顾问力量的扩张上,还在于“批评”版块的学术性的力量上。一言以蔽之,期刊的质量正在向更高的水准跃升,这正是我们期待的发展方向。高行健、张艺谋、陈凯歌等人的创作问题涉及了中国当代艺术思潮的部分倾向,Mabel lee教授和Maurizio教授的两篇学术文章对此进行某种视角下的揭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一直令人困扰的问题,在一些知名作家身上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颇具代表性。如此糟糕的作品在中国竟获得一片叫好,悉尼两位文学批评家的直言,直指了这个颇具“皇帝新衣”式的现实。中国舞台剧的创作一直处于一种长期的“假实验”或“假前卫”“热潮”中,比如孟京辉等人的作品。本期两篇剧评则试图拨开了这种假像,意指舞台剧的实质。为配合上述批评,本期还刊发了一部具有中国气质的话剧剧本《高山·流水/古典的时间概念》。
本期小说和诗歌版块的作品则重点在各自的拓展性上,即不强调作品的成熟度,而在乎作品的探索性。
李轻松的长篇小说《萨满的迷宫》在向读者打开了“萨满世界”的窄门同时,也通过另类“轮回”的方式,呈现了个体的人背后复杂而厚重的时间历史,极具个性的人生体验,将该小说的色彩浸染的颇为鲜明。深耕、陈肖和孙谦三位诗人各具特色。深耕的日常生活,陈肖的冷静思考,孙谦的独自向神,分别表达了三位诗人的生命向度。
哲学版块,本期刊发了圣童分别在中国和澳洲两地先后出版的神性本体哲学著作的《神性本体哲学》和《形上本体论哲学》的“导言”,该导言梳理了以往哲学的没落实质,为“神性本体哲学”构建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注:我的长篇小说《萨满的迷宫》发表在第三期上,把我的一篇小文贴上,以表达我的这部长篇小说得以发表的喜悦。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我是萨满师的后代。在我认知里面,萨满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我需要在我的小说里找到另一个自我的代言人,它需要有一个名字,于是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萨满”。这里,它与宗教无关,只是我幻想的一个“我”,因为没有比萨满更神秘更接近我理想的状态了。至于我要真正地写一部关于萨满的小说,那是后话。
我一直想写一部属于自己的小说,可能它不被大众接受或者不被现实认可,但没有关系,只要我按照内心的需要进入不为常人所认识的更宽广世界,我就认为它有所价值。
从小我就有一种幻觉,我不在这里,我在远方或远方以远,那个我经历着我以外的我,她从我的身体里游离出去,到达我想象的任何一个空间里,而那个人似乎根本不在意这个我的行为规范,更加自由穿行或任意飞翔,那是这个我无限向往的境界。
我早已不满足于只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们似乎都已讲不过古人,仅仅那些口口相传的评书,就曾经让我们听得废寝忘食。我现在想的是,如果能够找到一种全新的形式讲一个故事,其实怎么讲故事就会发生怎么样的改变,这其中的奥秘十分神奇。还有就是如何在这个故事里承载独立的思考。我想,直面地呈现生活本身已没有必要,生活不知比我们笔下的世界精彩多少倍。而是要把现实的生活归结到内心中来,经过处理再重新回到生活,那部分现实才有了意义。
我喜欢语言里的诗意,就像我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诗意一样,缺少的只是发现而已。我希望我的语言是有湿度的、饱满的、有呼吸的,每个字都应该像新鲜的雨滴那样晶莹发亮。
我要构建一个现实与虚幻相间的世界。这两个世界看似不相关,其实本质紧紧相连。小说中的两个我,自我与本我不断地纠缠、对峙、探寻和追问,向我们揭示人性中的两个极端的对立和统一,一个是现实中被规范的“我”,一个是灵魂里无限自由的“我”,我发现了她们成长的秘密,并在这种发现中得到乐趣。同时,在逐渐地发现二者之间的微妙联系时,也重新建构和认识了自我。
我把我的笔触勇敢地伸入到“解剖室”这个禁忌的空间,这需要一种勇气和全新的美学支撑。少年时代,我是在解剖室与尸体标本中度过的。我的高年级同学与那个面无表情的解剖实验员谈恋爱,我的窗口正好对着解剖室。每到夜半我偶尔会看到那个窗口里洒下来的清幽的无影灯光,我的另一个自我便跟着那个女生出走了。我好奇于他们面对尸体与白骨时,爱情呈现出什么形态,心理感受发生什么改变?爱与死,两个尖锐对立的词放在一起时,也许也没有什么区别了。其实另一个自我一直都在场,有时旁观有时亲历。这很迷人,太迷人了,我在不同的形态里都得到了自由舒展的天地。萨满与那个异端的世界交流,也与我保持联络,她有时就是我本身,我常把两个我混为一谈。所以我坚信我也经历了那场爱情,把鲜美的爱情置于残酷的解剖刀刃之上,使其不断地变形、扭曲,鲜血淋漓又快意无比。她在解剖肢体的同时也不断地解剖了灵魂,最后终于从刀刃上自救,走向新生。
这部小说就像一座迷宫,它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模式,不再遵循开始、高潮与结束的规范,而是打破了所有可能的界限,得到自由的书写。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尝试,同时也是对心灵的一次释放。我的叙述可以越超时间与时空、道德与自由,超越一切的不可能而到达无限。我们的灵魂与生活一样被囚禁,我们需要飞行一回,而这部小说便给我提供了这个飞行的空间,我在其中的穿越是那么自如那么优美。我借助“萨满”这个精灵,飞得如此地姿肆汪洋,起伏有致。
我喜欢充满着东方式的神秘主义色彩的作品,这基于我生长的具有萨满教土壤的地域,那最初始的文明曙光照耀过我的心灵,我觉得我与这个世界达成的默契不为人知,却令我身心喜悦。它作用到我的文字里或者我的身体上,都让我与常人有着特异的品质。我要尽情地展现出一个伟大的自由精神世界,我希望对欲望、原欲的书写有所突破,对“生存与毁灭”、“激情与灰烬”、“碎裂与追问”、“深渊与眺望”等种种人性的际遇充满悲悯,对生命的本色的揭示更具质感。
当我第一眼看见死尸与脏器的时候,我对传统美学的观念已发生改变。那是一段心碎的时光,仿佛一把锋利无比的手术刀,把一切都肢解怠尽。我需重新建立我自己的审美系统,它可能是破碎的、极端对立的,但它属于我,只属于我自己。这令人兴奋。当时有人提出所谓的“破碎美学”,我想对于我也许是恰如其分的。从黑向明、从残酷向美、从死向生、从残肢断臂向灿烂辉煌,这些组合酷似“菊花与刀”,暗合了东方诡异的美学。我能够把它继续引向深处,我想我有能力继续探索。
我相信,这是一部女性个人的心灵史。那个“我”,她借肉体的苏醒活着,借灵魂的自由而飞翔。那个萨满以巨大的勇气、坦荡的胸怀,揭示了身体与灵魂的无限隐秘性和丰富性,其女性的性灵与原欲的融合即生命的原生状态不断深化,犹如孤身一人进入人性最黑暗的谷底,她摸索着、挣扎着、冲突着,但她坚信所进行的探索与追寻是有意义的,虽然她被毁灭或被牺牲,但她义无反顾。
我曾于90年代中期写了一部关于解剖室的小说,虽然卖到百万册,但是我一直不满足,因为它不是按照我内心的想法写的。之后十多年来,我一直在重写,只保留了极少一部分精华,更多的是在时空上与形式上探索前行。我写了废掉,再重新开始,不知写了多少遍。它现在已经是一部全新的小说了,萦绕着我青春时代的残酷气息,但于我的内心与生命,则是一种极大的安慰。这种小说很难发表,我曾想过,它只是对我曾经的人生与思索的一个交代而已,哪怕永远都不得面世,但我依然要写。感谢圣童先生,能给我提供一个发表的机会,能被人阅读,已很幸福。
继澳洲圣汉文化国际有限公司创办的大型文学季刊《国际汉语文坛》后,该公司于2011年8月再次推出大型国际汉语纯文学杂志《国际汉诗》。
一、
《国际汉诗》分为电子版和纸版两种,电子版为双月刊,逢双月月末出刊,每期50页;纸版为半年刊,每年逢6月和12月末印刷出版季末月出刊。每期150页。
电子版《国际汉诗》为纸版《国际汉诗》的阶段性期刊,即纸版《国际汉诗》是电子版《国际汉诗》每三辑的合集。
但纸版《国际汉诗》将对电子版的《国际汉诗》进行最终校订,会稍有调整改变,甚至有些稿件将被替换。
二、
《国际汉诗》诗歌和诗学理论两个大的部分。
诗歌作品仅限于现代诗歌,不刊发格律古体作品;诗学理论部分包括批评等内容。
三、宗旨
《国际汉诗》立足海外,面向全球汉语诗歌。
《国际汉诗》的宗旨在于,以绝对贡献的诗歌创作目的,在呈现全球汉语诗歌创作者的创作现状的同时,激发创作者的前沿性探索,全方位、宽容、积极、肯定地为汉语诗歌创作者提供有效平台,为汉语诗歌阅读者以及国际汉语诗歌研究者提供客观现实的汉语诗歌文本。
《国际汉诗》强调汉语诗歌创作的前沿性、创造性、专业性、权威性及普及性。
所谓前沿性,即从汉语诗歌自身出发,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所谓创造性,即摆脱其他语种诗歌形式的影响而呈现完全自性的表达;
所谓专业性,即始终立于诗歌本质的角度,以恰当的形式对这一诗歌本质进行陈述;
所谓权威性,即对作品的判断立场决不屈从任何非诗歌本质的力量;
所谓普及性,即放宽对作品水平的标准,在强调专业水准同时,为处于上升阶段以及初学阶段的诗歌写作者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
四、立场
从完全服务于汉语诗歌的立场,本刊的全体工作人员均为义务工作。因此,也强调作者创作的贡献性(不提供相应的稿酬)。这种贡献性完全是自愿的。
强调贡献性义务创作与工作目的首先在于对诗歌特别是汉语诗歌的纯粹性。《国际汉诗》不反对任何劳动的回报,但无疑,只劳动不求回报的成果更为圣洁。而《国际汉诗》的观点是,任何不求回报的劳动必然获得至高无上的回报。这不仅是宇宙的律法、劳动的律法,更是诗歌创作的律法。
五、成就
为了表彰忠于贡献精神的诗歌创作者,《国际汉诗》将在每年度结束季举行零奖金的“汉诗国际大奖”评选活动,评选对象为当年度内《国际汉诗》所刊发的作品。评奖不针对作者,只针对作品。因此,优秀的诗歌贡献者会赢得无限制性的公平、公正的肯定。评奖结果的发布将于《国际汉诗》次年度首个电子双月刊。
六、编辑及通讯
社长:TEDDY
总编:圣
编辑主任:唐
通讯地址:Suite 310, 451 Pitt Street,
Sydney NSW 2000
电话:+61 2 9211 8333
传真:+61 2 9211 0333
投稿邮箱:
国际刊号(ISSN): 1839-285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