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艺术中国】阿简访谈录3

标签:
书法访谈录诗意诗歌阿简中国文化 |

(阿简·素描·《瓜与叶子》)
早晨
去年的雪已经融化
山路被仔细清理
风景 金属的薄片
阳光穿透
披着夜色的我
一起明亮
【访谈艺术中国】
——张后访谈画家阿简
张后:我觉得你喜欢的画,都是那种很诗意的画,比如吴冠中、石涛的水墨画,卢梭、马蒂斯、蒙德里安的油画等等……这是不是和你画画之余也写诗有很大的关系?
阿简:这是今天早上我遇到的一首诗。诗歌像一片叶子,有一些被捡起来,放在纸页里,更多的部分被风吹走了。在100多年前那些时而幽深时而清明的时代里,画家们将画画和诗歌视为一件事。古人面对美景,美人,都会很自然地写诗。古人将诗歌画出来,也写出来,画意,诗意,书法的美都融入一幅画中。石涛画了一株兰花,画出了兰花的清香,但是还觉得这香气不够,在旁边题诗一首,以使整件作品更为饱满:春兰夏蕙年年赏,忙煞花奴品石前。莫把真香比凡卉,悠然空谷至今传。三春谁不花前语,岂是王香写得完。欲赠伊人凭斗墨,拈来纸上四时看。这样就够了,画面才恰当妥帖。从来没有哪个民族会将诗歌与绘画并列,将其作为绘画的一部分鉴赏品评。而我要说的是,这样的记忆并未中断。我们是从一个诗歌之国演变而来的,别不承认,骨子里我们都是诗人。
但这又是一个诗意匮乏的时代,绘画也并不作为一种诗意的表达而成为画家的首选。不过,我们有吴冠中,一个人就弥补了一个时代的匮乏。这样说并不夸张,去看看那些柔韧的枝条,无拘无束的飞扬与沉静,这些相反的力量在一个人的胸腔里沉积和爆发,即便是爆发,也是如此之静谧与幽远——久远的诗歌品质。
至于卢梭、马蒂斯、蒙德里安,他们都曾在自己的时代致力于寻找新的诗意,由于他们坚持认为,他们看到了比别人更好,更真实的景致,所以我们不得不信以为真。而我,我认为诗歌是一种滋养,类似于河流与溪水,不可或缺。
张后:从你的名字可以看出来你是一个删繁就简的人,其实叫这个名字的人有许多,我曾认识过三个叫阿简或简的人,你是最著名的一个,我曾问过其中一个,她说她的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喜欢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诗意的生平”的写照,你呢?你也是这样吗?
阿简:你是说叫阿简的人排了一列长队,而我是站在前面的那一位。其实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认出来就好。这个名字的来历是这样的:有一年我写了一篇小说,想找一个笔名发表。恰好,我身边坐着一位诗人。该诗人其时已不大写诗,却热衷于在名字这样有限的天地里展示自己的汉语才华。此人为自己设计了不计其数的名字,因而经验丰富,稍加思索,就为我提供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我一直沿用至今。
(今天回答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