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德国著名哲学家本雅明开始写作漫游者或艺术品的光晕前,年轻的他曾动身前往意大利和瑞士。那年他十九岁,他从学校考试和家庭生活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第一次体验到了自由。但在返回德国之后,他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他写下一个悲伤的性心理故事,在母亲波琳生日会的场合,为她朗诵这个故事。
这个《静止的故事》里过分敏感的青年—一个稍加伪装的本雅明,正好从瑞士乘火车返回大学。无缘无故地,他发现自己盯着轿车里的一对夫妇。本雅明的故事里交织着青年的性挫折。尽管如此,这里还有诗在起作用:在他笔下,什么都没发生。火车上没有爆发激烈的争论,他不想写成托尔斯泰的《克鲁采奏鸣曲》。即便在一个青涩的年纪,本雅明还是善于自我克制、保持冷静。这部虚构作品里浮现出了他后来的批评中变得成熟的若干主题。新技术改造了人的经验,我们可以感受到特快列车的速度对一个思想还未成熟的青年的影响。
令人惊讶的是,在本雅明写下《静止的故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他的虚构作品竟然从未单独出版过。这使《讲故事的人:来自孤独的杂闻》的出版,成为了一个事件。由此,一些人们熟悉的问题也被再次提出。本雅明是随笔、清单、长篇理论、短篇、格言、演说、书评的大师,《讲故事的人》集结了本雅明的梦幻图景、旅行见闻以及教谕习作,这本书反映出本雅明无意回答前述那些问题。或许可以说,他的兴趣在于忽略它们。对本雅明而言,无论故事采取什么形式,都近乎是神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