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选自《凤凰周刊》2009年第11期,总第324期
继2006年在杭州、舟山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之后,2009年三四月间,这一由中国佛教协会、国际佛光会、香港佛教联合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举办的佛教盛会,又一次拉开帷幕。1700多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社会贤达齐聚一堂,共祈世界和谐、众生安康。
较之3年前,本届世界佛教论坛的规模更为宏大——参加的国家与地区由30多个增加到50多个;讨论形式更为多元——不但有大会发言,还有分论坛讨论;举办的方式也更为独特——由两岸佛教界共襄盛举,在江苏无锡开幕,台北闭幕。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作为首届论坛主题“和谐世界,由心开始”的承接与深化,“众缘和合”强调各方因缘、条件聚合、众家合作、齐心协力。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一种弘法传播的决心,贯穿本届论坛的始终。
勇于以网络宣传佛法
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秘书长、台湾的依空法师特别强调,本届论坛,有一个主题是两岸都非常重视的,那就是佛法的传播。无锡这里要讨论“佛教的传播与民族性”,台湾则要热议“佛教的多媒体传播”。
发布会后,依空法师向《凤凰周刊》记者表示,她本人非常关注佛教的弘法传播问题。比如,面对新千年的资讯时代,如何让信徒拥有更方便的学佛管道,如何使佛法的传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借由网络的世界,如何掌握佛法浩瀚的知识管理与传播?多媒体传播的利弊与影响,是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冲突,或成为更广阔的弘扬与转机?然而疑虑归疑虑,有一点非常肯定,那就是法轮要常转,而要在这个时代推动法轮,必须运用互联网等最新的传播方式。
与依空法师一样,记者在本届论坛上采访到的每一位高僧大德、护法居士,基本上都对佛教的网络传播持支持态度。他们表示,网络不仅为佛法的普及和传播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新途径,而且,由于网络的互动特征,使大众的参与性极为突出,所以为佛法的学习、思辨提供了特别的手段和环境。事实上,国际佛光会等著名的民间佛教组织,都通过网络而取得蔚为壮观的发展,而像凤凰网·华人佛教、天眼佛学院、大渡网、佛教在线等网站,也都收获了向佛人士的善评,以及良好的社会效应。
有专家甚至认为,网络传播为佛法的传播提供了有史以来最为殊胜的机缘和手段。安虎生居士撰文指出,寺院网站、网上朝圣、佛法论坛、网络教室等形式,使“于一毫端现宝王刹,住微尘里转大法轮”的境界真实地显现出来,赵朴老生前闻此佛教网络描绘时曾欣喜叹言“千灯互照,光光交彻”,今日网络佛教已经初具规模,此乃众生之幸,佛门之幸。
然而也有佛界人士担心,网络的自由传播对于佛教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正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后的圣凯法师认为,网络时代的佛教信仰,具有信仰心理冷漠化、信仰活动虚拟化、信仰群体社区化的倾向;网络虽然为弘法提供了最新的手段,但并不能解决弘法人才的缺乏、邪师说法的盛行、“话语权”的混乱等问题。事实是,眼下网络上的状况也证实了圣凯法师的担心。有人在网络上为了个人的名声与利益,不切实际地渲染个人色彩,甚至做出一些危害佛教整体形象的事情;有人则利欲熏心,为了骗取钱财,在网上宣传、塑造某个所谓的“大师”或“活佛”,这些使网络佛教呈现出一种龙蛇混杂的局面。
对于这样的现状,不同的法师有不同的见解。依空法师的观点是,人们在对佛法有了较多、较深的理解之后,自然能对良莠作出判断,不过她也建议,那些对佛教感兴趣的人在上网了解前,不妨听一下专业人士的推介。而美国佛教联合会副会长通智法师则建议,像中国佛教协会这样的权威组织不妨出面,对想要在包括网络在内的公开场所进行弘法的法师进行认证和考核,通过者才具有“弘法资格”。
佛教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也许是本届论坛在无锡的举办地——灵山梵宫太过辉煌壮丽,许多与会代表在与记者交谈时,都忍不住大谈佛教艺术。灵山梵宫这个“永不落幕的‘中国当代佛教文化艺术博览会’”集建筑、绘画、雕塑、灯光造景于一体,是佛教形象艺术在当代一次勇敢而成功的创新,甚至有媒体用“登峰造极的设计”加以形容。
让人关注的还不仅仅是形象艺术。本届论坛的大陆、台湾承办方,不约而同地拿出了各自的“主题音乐”。两段音乐都是创新的佛乐,与过去传统的“梵音海潮音”有着很大不同。台湾奉献的是一首叫《Harmonize》的歌曲,它由星云大师填词,国际佛光会的一位美国青年会员谱曲,有中英文两个版本,已被联合国选定为今年“宗教和解年”的主题曲。而大陆拿出的音乐是由何训田创作的《如来如去》。在梵宫的大型佛教情境演出《吉祥颂》首演时,《如来如去》作为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首度播出,仙乐之美,无可形容,让许多人禁不住泪流满面。
一座梵宫,两段新乐,都让人情不自禁地关注佛教艺术的创新这个问题。作为面临这一课题,并最终交出一份精彩答卷的艺术家,何训田与本刊记者分享了他创作《如来如去》的心得。他说,和以往创作《阿姐鼓》和《菩提路》不同的是,他在创作《如来如去》时打破了局限——佛教的局限。为了作这支曲子,他特意去印度、尼泊尔考察,发现那里的原始佛教音乐有着非常大的包容量,相比之下,汉传佛教的音乐就显得过于单调了;进而他又发现,佛教的原始音乐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原始音乐,有着惊人的相似度,“原来,人类在歌咏灵魂的时候,用的音调是相通的”。有了这样的感悟,他在作曲时努力追求无限大的空间或宇宙,也可以说是无限大的心灵,只是在音乐中用了阿弥陀佛的咒语,来表现乐曲的佛教属性。
对于个体艺术家来说,佛教艺术的创作可以是打破局限、茅塞顿开的灵感体验;然而就整体而言,佛教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没有那般潇洒。这一点,灵山梵宫的佛教文化顾问、上海社科院刘元春教授深有体会。刘教授告诉记者,在设计梵宫之前,他们一行人到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寺院考察,发现目前中国佛教景区的三大特点,也可以说是三大问题:一是重复,大小寺院几进几出,如出一辙;二是杂乱,即有些地方新建的寺庙会加进一些不相干的民俗内容,甚至愚昧的东西,搞得不伦不类;三是肤浅。其实,前两点都是由第三点造成的。因为对佛教文化了解不够,才会造成内容杂乱的局面;正因对佛教思想领悟不透,才会在设计时不敢创新,而只知道依样画葫芦。灵山梵宫的设计者们正是在思索了这一现状后,勇敢挑战既有陈式,最终打造出一个既展现佛法无边,又具有时代特点的佛教胜地。
刘元春提议,人们在从事佛教艺术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怀抱一颗“敬畏之心”,这是一切宗教艺术创作的特点与前提,也是人类——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艺术世界中的至高瑰宝几乎都是宗教艺术的原因。
佛教商业伦理思想的时代意义
世界佛教论坛的原则是,遵循佛陀的伟大教诲,无论南传北传、出家在家、教内教外,皆可平等参与;无论显教密教、真谛俗谛、世出世法,皆圆融无碍。这让论坛上不仅有高僧大德、护法居士、佛教的专家学者,还有大批的社会各界人士。其中,一群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引人注目。他们中既有李宁、潘石屹、俞敏洪这样的功成名就之士,也有长江商学院在读学生这样的青年精英。商业与佛法,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甚至南辕北辙的东西,在论坛上出人意料地融合。
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院长杨威荣在论坛上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佛陀是个CEO,面对今天的金融海啸,他会怎么做?在用佛教的教义对这次金融海啸进行反思后,杨教授发现,掌握了高深的技术或知识并不代表具有了智慧,狭隘的视野和自私的心胸只会带来沉沦和失败。如果佛陀是个CEO,那他会对社会人群充满感恩心。一个遵照佛教教义的企业,除了能够为企业及其成员创造利益,更会把其所服务的社会及人群的需要放在首位,把众生的疾苦放在心间,保持企业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一致性。因为只有用诚信、慈悲、宽容、平衡、和谐等为基石的商业伦理来创建和提升企业,企业的和谐有序发展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而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如此,金融海啸不但不可怕,而且压根就不会发生。
杨威荣教授的观点得到诸多佛界人士的颔首赞许。法源寺圆持法师指出,在当今中国,人们被经济利益至上的思想观念所主导,几乎将全部的精力倾注于直接的经济利益攫取上,而忘失了文化对提高人生存智慧的重要性,以至于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变得偏执和疯狂,无视经济规则、法律制约及道德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商业伦理思想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佛教并不反商业,恰恰相反,佛教商业伦理思想的具体内容十分丰富,它以“自利利他”为基本价值取向,强调在商业上追求“利养普世”的普遍利益和“同利等彼己,所有与人共”的共同利益,提倡发展商业首先在于造福社会贫弱,认为商业经营的成功必须具有全力以赴的务实精神和善始善终的敬业精神,甚至对当政者提出了支持商业发展的要求,如《宝行王正论》中说:“随时遗商侣,平物价均调。”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生长老表示,强调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是这个时代的迫切需要;佛教博大精深,其中对商业有借鉴意义的思想,有待佛学界、企业界人士慢慢发掘研究,但它也可以非常简单,那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