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油荒”逼出涨价

(2007-12-18 17:51:28)
标签:

产经/公司

分类: 文章选读
  “油荒”逼出涨价
  □ 文 特约撰稿员/石中田

  大陆要真正解决油荒问题,就必须让市场信号起作用。
  “起床就听见噩耗,北京93号汽油 5.34元,涨0.44元。十七大刚开完,不出台新的调价政策话音刚落。怎么说涨价就涨价了呢?”已经拥有5年私家车的卢艳抱怨道。
  原因在于中国政府终于动用价格手段来调整油价扭曲。国家发改委10月31日晚间公布,自11月1日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人民币500元,涨幅约为10%。汽油和柴油的全国平均零售基准价分别由每吨人民币5480元和5020元调整为5980元和5520元,折合每升约分别提高0.40元和0.46元。在北京市场,B93号汽油零售价由4.90元/升涨到5.34元/升,B97号汽油由5.22元/升上调到5.68元/升。
  国家发改委称,由于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加剧,因此国家决定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中国上次提高成品油价格是在2006年5月份。从那以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了大约30%,突破了每桶90美元,100美元大关近在咫尺。但国内在政府控制下,成品油价格相对较低,不能反映国际市场价格。由于原油成本上升给炼油行业带来了亏损,因此中国政府面临的上调成品油价格的压力不断加大。今年国内油价倒挂日益严重,但由于担心通胀压力上升,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仍然暂缓了油价上调和燃油税推出,但这进一步扭曲了市场供求。
  近日,国内各地纷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柴油“油荒”,显示在价格扭曲之下,因为国内炼油商不愿提高柴油产量,石油市场的供应紧张形势正在加剧。虽然国家有关部门此前曾强调,今年一般不会安排价格上涨的政策调整,不过形势比人强,发改委话音未落,油价还是上调了。
  不让涨价就“荒”,市场规律使然
  10月下旬以来国内各地出现的“油荒”迹象正在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广东、上海、北京、南宁等地都出现柴油供应问题,加油站有苦难言,消费者怨声载道。如果要定性,目前国内的“油荒”,就是一场正在恶化的市场风险。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常修泽研究员指出,2004年,突然之间的物价上涨,以及随后出现的煤荒、电荒、油荒和运荒,相信大部分经济界人士都还记忆犹新。当初由于行政干预而未能反映到价格变化中的通胀,就是通过各种“荒”来表现的。
  类似的“荒”似乎有重返的势头。由于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对华南的成品油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广州市区大部分加油站的90号汽油、0号柴油的供应情况都比较紧张。多家油站都在入口处竖起了提示牌,表示没有柴油与90号汽油供应,有部分油站甚至暂停开放。即使是一些大型加油站,同样没有90号汽油供应,柴油也只是每车每次限量供应。平时加90号汽油的小型运输车司机,唯有硬着头皮加97号汽油。据悉,国内市场成品油价格一路攀升,部分地区的批发商停止批发价钱较低的柴油和低标号汽油,只对内部销售,是造成这次柴油和90号汽油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如果类似的“荒”开始普遍出现,将意味着国内通胀压力空前。
  价格是最重要的市场信号,如果这个信号出现扭曲,市场信息就失去了基本的判断依据。国内近期在通胀压力之下,有关部门对价格管理重新趋于严格,计划性管制的特色正在增强。当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时,及时依法进行干预。垄断性质的国有石油巨头做到保证供需,是承担垄断责任的体现。然而,当整个市场价格被人为控制时,市场信号扭曲造成的隐性伤害也将会十分惊人。市场化改革到现在,还动不动就祭出行政式价格调节方式,这反映出国内某些方面的改革还极不到位。
  什么导致了中国成品油市场的风险?
  国家发改委经济所王小广研究员认为,如果站在中国政府高层决策者的位置,肯定对目前的“油荒”问题相当不满意。道理很简单,中国政府在石油领域投入了巨额资源,却仍不能解决问题。
  “掰着指头算算,中国在石油领域投入的资源的确不少:首先,中国石油市场的准入权基本是垄断的,尤其是在上游的勘探和开采,以及从国外进口原油的权力,仍然集中在少数石油巨头手中。赋予垄断权就是给了最大的资源。其次,中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在全世界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以保证国内的油气需求。不仅是资金,还包括外交、行政资源。从中央到国务院领导,满世界到处跑参与国际外交,有不少的忙碌就是为了中国的石油安全。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内核”是石油战略,实际上中国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第三,中国投入了巨资建设战略石油储备,以抵御可能的风险,增加国内石油安全保障。第四,为保证国有石油巨头加强成品油供应,中央财政连续两年掏出共150亿元人民币,补偿中石化等企业在炼油环节的风险。对于中石化上市公司来说,这相当于中国政府向投资者奉送利润。”
  在投入了如此巨大的资源之后,中国的国内成品油市场还表现得极为脆弱。还没什么风吹草动,国内此起彼伏就闹起了“油荒”,这是让决策层无论如何不能满意的。他们会问:为什么现在还不能保证基本的成品油供应?还会出现全国性的市场风险?尤其是在十七大之后,从上到下强调民生、强调和谐发展,能源市场上却出现了民众和市场普遍不满的不和谐事件,能源领域的工作显然没有做好。
  有批评几大石油巨头搞垄断、不尽职的,也有批评国内石油价格改革不力的,还有人批评国内产业政策失调,错误地鼓励了中国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的发展。“油荒”所暴露出来的市场风险,实际上是一系列因素的综合结果,这些互相矛盾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使中国在解开“油荒”症结时颇多顾忌,难以下手。
  “资源价格改革滞后,是导致成品油市场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中国对石油价格实行了管制,结果是导致了国内石油使用成本过低,多个产业习惯于用便宜油。”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情况下,再难以支撑以便宜油补贴世界的格局。节能减排、转变增长方式,都要求中国尽快推进能源价格改革。
  但油价改革的动力被另一个因素阻挡,这就是2007年的物价上涨。由于担心通胀压力恶化,物价大幅上涨引发社会经济问题,在油价改革问题上,发改委等部门极为慎重,油价不敢调,燃油税也不敢推出。在今年国际油价不断上扬,已达到90美元/桶左右的新高之时,国内在油价调整上仍然投鼠忌器,在时机上一错再错,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尴尬局面。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垄断。这不是新问题,但难以纠正和调整。国有石油巨头虽然处于垄断地位,但也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在国际油价高涨、国内油价倒挂的时候,它们自然没有动力去加大炼油量,去继续向市场供应低价成品油。用中石化以前的话来说就是“炼的越多,亏的越多”,在成品油销售环节则是卖的越多,亏的越多。这也是投资者和股东所不希望看到的。“既然市场机制不起作用,那就只能指望国企石油巨头讲政治、顾大局来保证供应。然而,在市场规律之下,道德有时是不起作用的。”
  国内要真正解决“油荒”问题,就必须果断地在一处先“拆弹”,首先让市场信号起作用。做法上可以逐步放开国内油价,使之真正与国际市场接轨。至于通胀压力问题,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进行调节。如果不迈出这一步,中国就会始终存在出现“油荒”的风险。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10月30日强调,中国必须深化价格改革,当前的重点是理顺水、电、油、气、土地等价格。资源价格改革仍在中央的决策视野中占据重要位置。一旦通胀压力缓解,相关资源价格很可能马上启动。而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一位权威人士日前透露,新的资源税改革方案日前已经上报国务院,征收方式拟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方案近期或许将会出台,但具体时间不好确定。另外,摩根大通近日也称,中国在上调成品油价格后或很快推出新的燃油税,以保护能源、保护环境。
  油价可能将飙升到每桶100美元
  至美国当地时间11月7日市场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0712合约达到纪录高位98.60美元/桶。此前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标榜的100美元油价越来越触手可及。业内人士认为,油价的火爆行情主要受中东局势以及叛乱分子在尼日利亚绑架石油工人事件推动。这半个月来,土耳其威胁攻入伊拉克北部镇压库尔德游击队,美国又宣布新的制裁伊朗措施,虽然现阶段仍是“姿态多于实际”,但在石油市场已产生风声鹤唳的效应,纽约原油价格也一度攀升。受国际原油价格急升的影响,国内广东、长三角等城市和区域柴油、液化气供应趋紧。广东省油气商会有关专家指出,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广东本月液化石油气价格突飞猛进,14.5公斤瓶装气单价连连破百,直逼历史最高水平。虽然每年第四季度气价都会出现上涨,但刚进入10月气价就出现猛涨态势较为少见。截至目前,国际油价是继续前行,还是歇脚回调,市场说法不一。上海中期期货经纪公司能源部经理吴君表示,随着通货膨胀速度加快,油价可能很快上升到100美元/桶。素有“芯片教父”之称的张忠谋更表示,不排除油价上看200美元/桶。但美国著名的财经杂志《巴伦》指出,由于油价已高,近来造成油价上涨的因素其实变量颇大,短期内油价向下修正的可能性也在增加,甚至可能跌到每桶70美元的水平。
  当国际油价在历史高点附近徘徊之际,石油消费国不应指望欧佩克这个全球唯一能大量且迅速供应石油的组织会迅速出手相救,因为欧佩克现在既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来增加原油供应、平抑市场价格。欧佩克官员坚称,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和投机资金才是推升油价的原因所在,这与供应不足无关。欧佩克在不久前的9月份才决定自11月1日起将日产量增加50万桶,不过此举却没有起到缓和市场的作用。2006年秋季,当油价徘徊于每桶60美元附近时,欧佩克决定每天减产120万桶,减产幅度约为4%,以此降低他们认为过高的国际石油库存规模。2006年12月,该组织再次决定减产50万桶。但油价却随即在2007年1月份重挫至50美元附近,创下2005年年中以来的最低水平。虽然欧佩克不断调节产量,但油价在过去15个月中一直是大起大落。油价动荡表明欧佩克已没有能力对一个较其1970年代全盛期时复杂得多的市场进行调节。欧佩克已经由一个事件的推动者变成了事件的回应者;它可以许诺,但并非总能兑现。欧佩克的官员和成员国部长们也表达了类似不满,他们声称油价的飙升与其进行的调控毫无关系。所以如果欧佩克再次宣布将增加石油供给的时候,国家原油价格有可能仍不会降下来。

 来源:2007年第34期 总第27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