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烹炒 |
兰若/王瑞庆 摄影 葛薇
山西是面食之乡,此话不虚。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部,南北长而东西窄,纬度纵跨6度,因此农作物的品种多样,为山西面食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晋南产麦,人喜食蒸馍,而且在面粉发酵时多用自制的鲜酵母,因为从不放碱。在极其重要的日子,女人们会蒸非常美丽的花馍,当地人称为面花,都是一些真正的艺术品。所以到山西运城市游览关帝庙、永乐宫时,一定要争取去看看农家的面花。
晋北则因为无霜期短,主要种植莜麦、荞麦这些生长期短的高寒作物,所以他们的面食因原料的变化就有了自己的特点。在大同、北岳恒山和木塔高耸的应县都能吃到地道的羊肉臊子、莜面栲栳和莜面鱼鱼。
而山西的中部地区面食的品种最多,这里平遥、太谷、祁县、榆次正是旧时晋商巨族的聚居地,他们走南闯北,富可敌国,却生性俭约,虽然没有舍得花出大把的银子吃出一种奢华的菜系,却将简朴的面食发展到了极致。仅只煮着吃的面条一类就有拉面、拨面、切面、削面、溜尖、剔尖、擦尖、河捞、拨鱼儿、猫耳朵……一种晋中人喜食的揪片就以曾经票号云集的古城平遥最为讲究:和好软硬适度有筋道的面团,擀成一指厚的厚片,两面抹香油少许,用手掌压薄,再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掐住面片,由下而上地用力,连掐带甩入锅,每片半个小指肚大小,中间稍凹,尤如一个小小的油灯盏儿,号称油丝掐疙瘩。除了加工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还有煮得软硬。老话说:头锅饺子,二锅面。炒菜讲究的是火候,煮面讲究的就是水候。能吃出头锅饺子与二锅饺子、头锅面与二锅面、清汤与浑汤之间微妙的不同,就那么一点点的挑剔,同样要有几番美食的历练才行。
老太原人挑食,绝不吃街边小店里卖的机器压面,连刀切面都不怎么接受,只喜欢吃费时费力的揪片儿、拨鱼儿、猫耳朵。其实调和完全一样,只是不同加工方式造成了口感的区别。而口感却是美食精粹。所以在太原卖机器压面的小贩,一定卖自己手工擀制的面片,然后应顾客的要求或切成细长的面条或切成两头尖的柳叶面。我们会请小贩用机器压出一种稍粗一点儿的面条,随即抓住这把面条的两头,在他的案板上一边摔打一边稍稍向两端拉一拉,煮出来以后,便与机器压面的筋道完全不同。在太原街头,可以看见一些小饭店的招牌上写着手擀面三个字作为号召。这种对于不同面食口感上的挑剔,也只有老太原汾州两府的人才有这样的讲究。把调和滋味变化放在一边不说,就这些不同品种之间口齿间细小的差别,也要用心体会。
说到面条和它的各式各样的变种,就不能不说到浇头,本地称为调和。对应着丰富的面食今天调和也同样丰富,有西红柿酱、肉炸酱、小炒肉、荤素打卤、羊肉臊子……但是,我以为最具山西特色的要属山西中部地区的油醋调和:油锅热好,炝花椒、干辣椒,再爆香葱花、姜末和蒜茸,烹入太原特产的薰醋或老陈醋,再加酱油、盐调好口味,即可出锅。以这样简单的油醋调和对付千变万化的面食,这正是传统山西面食的精妙之处。
下面我先介绍几种太原人家常吃的面食小吃,这几种面食在饭馆里也常常作为大菜后的主食。这次用的照片多数为朋友拍摄,她是专业摄影师,所以照片也显得格外漂亮,我签了她的大名,这里也要谢谢她了。

莜面栲栳:山西人叫栲栳栳,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地方风味面食。用莜麦面制作。莜麦是燕麦的一种,耐寒,又适应贫瘠的土壤,所以在晋北高寒地区种植较广。做莜面栲栳要用滚开的水做成烫面,趁热搓条或揪块,把面块放在石板上,用手掌推成薄片儿,接着用手指往起一挑,顺势卷成小圆筒状,一个个摆放在笼屉中,上火蒸十分钟左右即成熟。所以在山西北部的农民家中都有专门推栲栳的小石板,表面非常光滑。蒸好的栲栳要用羊肉臊子做浇头,再加辣椒油,切碎的芫荽,拌油醋调和,不仅味道香浓,据说还有补气补血的功效。

莜面栲栳:山西人叫栲栳栳,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地方风味面食

把面块放在石板上,用手掌推成薄片儿,接着用手指往起一挑,顺势卷成小圆筒状。
做莜面栲栳要用滚开的水做成烫面,趁热搓条或揪块,把面块放在石板上,用手掌推成薄片儿,接着用手指往起一挑,顺势卷成小圆筒状,一个个摆放在笼屉中,上火蒸十分钟左右即成熟。所以在山西北部的农民家中都有专门推栲栳的小石板,表面非常光滑。

莜面栲栳栳的浇头:羊肉臊子。

刀削面:刀削面是山西面食的代表作,它使用的刀并不是普通常用的切菜刀,而是一种用马口铁做的瓦形弯刀。面团要和得较硬,稍饧后揉成椭圆形状。削面时,左手托着面团,右手握刀,刀与面团平行,由上而下逐刀削落。高手削面时,人与锅保持一定距离,一根接一根的面条形似柳叶,宽窄相同,而且每一瞬间都要保持有三根面条:一根正要落入锅同,一根飘在半空中,一根刚刚出手。如果几个厨师同时操作,那削出的面简直就像纷纷的落叶,令人目不暇接。刀削面吃时配炸酱或打卤,因和面较硬,吃起来柔韧筋道。

刀削面

刀削面用的专用的刀具
前一篇:青白蛇
后一篇:山西人的面食 (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