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自信自负自知李子迟杂谈 |
分类: 出版信息 |
有些词语,其实刚始造时就考虑得不够清楚,只是后来不知怎么就约定俗成了起来,大家也就只管拿来用了,而到现在我们来看它还是欠准确、科学的。这样的词语,按照我的想法,最好将它从词典中抹去。这样的词语还不少,比如“自信”。
写此文前我查了一下词典,所谓“自信”,就是很相信自己的才能与成功。于是我便怀疑起来:一个人要相信自己,总得自己有一定基础吧?你若是一个才学平庸之人,还相信自己能这样那样,岂不是很可笑?既无自知之明又无知人之明,亦即不“聪”且不“明”(古人云“自知曰聪,知人曰明”),既不知此又不知彼,我想那不过是盲目“自信”罢了。相反,一个人本来就才能优异,他的成功是看得见的,他的前途与成就是可以预知的,你能说他那也是“自信”?其实他是无所谓“自信”不“自信”的,人家就是有那个本事,又何所谓“自信”?
在国际体育盛会上的最后争夺,在武侠小说中的高手过招,大家的水平都是一等一的,最终能否胜利,常常难以预料,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时情绪便显得非常重要,也就是要充满“自信”、有必胜信心,这样你才可能不失误,取胜的可能性才会尽量大一些。但是,这也得在参加者都是水平已达顶尖级的人物。这是个必要前提。而你一个基础很一般的人闯进去,就像一只狗仔进了虎群,根本不在一条线上,也要去与人家竞争,以卵击石,不自量力,岂不是很荒唐?难道这也是“自信”?难道光靠这“自信”也能取胜?当然,我们平时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办事是否成功,不能光凭才干、素质、本事、基础什么的。成功的因素很多,历史上不断有时势逼死英雄之时。但我们也从未听说过光靠“自信”,那些平庸之辈倒可成功的。也许你会说刘邦、刘备、赵匡胤、朱元璋们不如尧舜禹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康熙乾隆,但他们照样打得了天下,当上了皇帝。对此我想说,一,也许他们的文治武功有所不如,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一定很强(除了“厚黑学”掌握得好,流氓无赖虚伪阴险残忍狡猾外,他们想必也有真正的才干,如胆识气魄、口才眼力、知人自知、人际调节、组织管理、审时度势等);二,他们的成功,好像也不全是因为有了“自信”而获得。
一个人没有本事而要说他“自信”,那是过高褒奖了他;一个人有本事而要说他“自信”,那是过多贬低了他。本人曾经当过多年学生,后来又当了多年教师,平时见惯了自己的同学、同事、学生,原本素质一般,也不努力,却缺乏自知之明,不知天高地厚,成天嚷嚷要成为什么什么样的人,要做番什么什么样的“大事”,“踌躇满志”,口吐狂言,真是“自信”得可以。但那无非是盲目妄想、痴人说梦、“打肿脸充胖子”而已。他们自以为是,总拿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来安慰或曰支撑自己,却不知自己是块什么料,能与人家“谪仙”比?人家那句话可是有资本才能说的。在电视竞猜节目中(最有代表性的如央视“幸运52”、“开心辞典”、“正大综艺”、“挑战主持人”等),想要最终拿到大奖还得有一定知识与智慧。但许多知识、智慧平常的参加者,应该说即使还没结果也能断定他(她)不会拿到奖的;却仍在结果出来之前充满“自信”,“志在必得”,口气很大,让人看着实在不是什么滋味。
当然,人们在生活中也不宜太沉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非常重要与值得鼓励的。我只反对那种不够清醒的盲目“自信”,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一个人主要的还是要清醒、理智,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既有知人之明更有自知之明。
所以我认为“自信”一词并不科学。一个人有基础而相信自己,那不是“自信”,而是“自知”;一个人没有基础而相信自己,那也不是“自信”,而是“自负”。而一个人有基础而不相信自己,那是“自卑”;一个人没有基础而不相信自己,那也是“自知”了。
我们多了许多“自信“,却少了许多清醒、客观、自知、知人。
最近读到周国平先生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一文中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本文的结尾:“有两种自信:一种是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藐视世俗的舆论和功利;一种是理智上的狂妄自大,永远自以为是,自我感觉好极了。我赞赏前一种自信,对后一种自信则总是报以几分不信任。”
我希望汉语取消“自信”一词。有了“自知”和“自负”这一对词,就不再需要什么“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