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教育杂谈胡适新xx主义后xx派李子迟文化 |
目前中国各地的高校里,很有那么一些自我感觉非常不错的“学者”、“教授”,作风上很是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花里胡哨、哗众取宠、故弄玄虚、高深莫测;当然也自我吹嘘、借机广告。他们的上课,大抵就是罗列那么几个“新XX主义”、“后XX派”,然后再穿插点缀几个浅俗好玩的古今中外故事即完,逗得那些低档、平庸、浅薄、流俗、占学生中相当一部分的听课者不免哈哈大笑,一片鼓掌,眼神中透出无限羡慕、敬佩、向往。于是,这些“学者”、“教授”们很是洋洋得意、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真的“优秀”、“口才好”、“上课精彩”、“教学艺术高”、“知识渊博”、“理论深厚”、“思想先进”了。
其实,这些什么“新XX主义”、“后XX派”究竟有哪些代表人物与代表著作、其理论主张与审美风格究竟有哪些特征和表现、他们在文化史与社会上究竟起到了哪些作用以及作用究竟有多大、我们今之大学生与文化工作者学习他们的理论及创作究竟有哪些启发及启发究竟有多大等,他们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四、子丑寅卯来。再说,这些东西也都是兜售别人的,他们自己并无体会与见地。你要是再“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就更加黔驴技穷,只好答非所问,“王顾左右而言它”了;你要是还不识趣,还要盘问,他们也许便恼羞成怒,反躬一击,要大大教训、责备你一通了。“穷寇莫追”是也!
上世纪初期,中国“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胡校长是“实用主义”学说鼻祖杜威的得意门徒)、曾当过北大校长的胡适博士,提出过一个著名观点: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的观点,其实是让学术界远离政治,不关心国家大事,只须埋头做学问,提倡其“实用主义”。其中的“主义”仅指政治领域,其中的“问题”倒是包括了许多学术领域里的“主义”。也就是说,胡校长并不是真正反对谈“主义”,但只是提倡谈学术上的“主义”,不要谈政治上的“主义”。
远离政治,不关心国家大事,是不对的;特别是在那样一个政局动荡、社会复杂、内外交困、矛盾尖锐、民不聊生、国家危亡的时代,尤其不可取,也难怪鲁迅先生要批判他。不过,要是在学术界提倡一种扎扎实实、老老实实的风气,屏弃浮躁、虚夸做派,倒是值得肯定与发扬。在今天,我们就应该在关心政治、关注国家大事的同时,反对那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花里胡哨、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莫测高深的教风、学风、文风、作风,即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