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也许,很多人认为我搞的是“文学”,我是个“作家”、“文人”。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不错,因为我从小就爱好文学并长期坚持文学创作;我在大学里读的就是中文系,后来又在另一所大学的中文系教书;我写的文章、出版的著作,也有很多被大家称为确实属于“文学”的范畴;我也曾比较早地加入了所谓的“作家协会”组织;我还参加过许多个与文学似乎相关的活动。
但是,我并不是大多数人意义上的“作家”、“文人”,我与大多数“作家”、“文人”所搞的“文学”也并不相同。什么是文学?什么是作家、文人?其实,在大多数人眼里,“文学”、“学术”之类实际上是被狭隘化、功利化、世俗化、麻木化了,成了“纯文学”、“纯学术”:纯粹为文学而文学,纯粹为学术而学术。除了专业作家如此,其他一切文学工作者(各种科研院所里的文学评论家与理论家、各个大学里的文学教师、各类机构里的文学官员等工作人员、各家报刊和出版社和文化公司和网站里的文学编辑记者等)也都是如此,纯粹为职业而职业,纯粹为工作而工作。
在这些人那里,文学不过就是把语言写好,有文采,追求艺术技巧,圈内人评价高;讲个好故事,普通人爱看。学术研究也纯粹是从文学领域里来展开,绝不涉及其余。要是从纯粹为职业而职业,纯粹为工作而工作来说,他们甚至是出于各种名利、私心作用考虑而为。而这些方面,都是统治者愿意接受的,甚至也很容易就为统治者所利用。在我的四种文化人划分里,他们起码是“中间(纯粹)文化人”,也很容易就成为“官方(御用、主流)文化人”。
可我并不这样。我似乎从未专门从事过所谓的“纯文学”创作与“纯学术”探讨。我不走“专业”路线,不学时文写作。我的文章,似乎很少风花雪月、才子佳人、低吟浅唱、自我叹惋之类的东西。我没有那么多目光局限、意义不大的感慨、虚构、比喻、夸张等等。在我看来,语言、文采、技巧、故事、意象、塑造人物等并不是不重要,但都居于次要位置,更关键的是要反映真相,表现真实,探求真理,揭露本质,反抗强权,追求民主,给人民说话,替民族着想,为祖国担忧。总之,既要拒绝成为统治者的写作与宣传工具,又得时时提醒被统治者——也许他们并不明白,也许他们并不在乎,也许他们并不领情,但我还是要这么做。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前面那些因素能尽量达到、做好就尽量达到、做好;实在不行,也得保证这个主要任务,宁可牺牲前面那些因素。于是这样以来,有些人就会觉得我的领域太宽广,我的文章太博杂,我的形式太繁多,我的“艺术性”太不“讲究”,我走的不是“审美路线”,我搞的并不完全是“文学”,而我也就不像个一般意义上的“作家”、“文人”了。
那么,我既然搞的不是大家意义上的“文学”,我并不是大家眼里的“作家”、“文人”,我又是什么呢?我要是说其实我才是搞的真正的文学,我才是真正的作家、文人,可能有些人会不高兴,会骂我自负。所以我只好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一个真实的知识分子,一个平民的、民间的、底层的自由(其实只能是有限的自由)撰稿人。我曾经出过一本小小的诗歌册子,题为《勇士也抒情》。我觉得这个名字很适合自己:也许我还算得上是个勇士,冲锋之余也会偶尔抒抒情——仅此罢了。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告校园文学青年书》,是作为一名大学年轻教师的身份,写给我的那些同样爱好文学的学生们的,可以参考:
这是一个“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天上掉下一块石头,砸着三个人,一个是作家,一个是诗人,一个是文学爱好者”的现象早已一去不复返矣!为此我想与大学文学同志们探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首先,文学是什么?古今中外,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一言以蔽之,文学不是为了变成专业作家、著书立说、牟取大量名利而专设的一种工具、一条渠道,或曰“敲门砖”;而是一个人精神的需要、内心的需要、力量的需要,是整个人生的需要。人不能为活着而活着,那就与动物没有区别了。在吃饱饭、穿足衣之后,在劳作、起居之时,我们还得思想、还得享受(非物质的),这就需要文学。更何况当今是一个和平年代,无兵荒马乱、饥寒交迫之苦,文学尤其不可匮乏。“穷则思变,富而修文”嘛!在乡下,老百姓们没事还摆“龙门阵”,说“三国”,话“聊斋”呢!何况我们“太学生”!
所以,不管文史哲经法、理工农林医什么专业,不管学中文不学中文、搞文学不搞文学,都应该有文学的精神食粮去充实内心世界。文学不仅是一味爬格子的人的“专利”,也不仅是风花雪月、玩弄文字。读读中外名著(包括文史哲经法)、背些诗词名句,为每个大学生所应该且必需。在重操作、重实用的当今校园,只想着背英语单词、计算机过级、去公司兼职,甚至所谓“文学青年”不读名著、不追求自身素质全面发展,一味耍“文学杂技”,一味把眼光盯在发了多少篇稿子上,结果没有几篇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较高的总体水准,这些学生无论如何是肤浅、简单、平庸的,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无法干得很漂亮。
其次,写作是什么?写作也不仅仅是一味当作家、搞创作的人的事;可以说,几乎每个人(尤其现代人)每天都无法离开写作。记日记、写家信、入党申请书、年度总结、发言稿……都离不开基本的文字功夫与每种类型的写作要求。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连情书都写不通顺,岂不让人家笑话!这种情况近期倒接连听说。尤其目前中国学校,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写作水平是任何学生综合素质中几项最重要的之一。加上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写作更应该得到所有学子们重视。
所以,我们应养成“大写作”意识。不管是不是搞专业创作的人,平时都得多练笔才好。而且,训练写作基本功要全面发展,不管是一般文章还是文学作品,不管是新闻报道还是诗歌散文,都应拿得起放得下。或议论或记叙或描写或抒情,或豪放或婉约或尖锐或平和或华美或朴实或庄重或戏谑……各种体裁、手法、风格都要尝试一下。一些所谓“文学青年”写起诗歌(所谓“先锋诗”)来倒很能“进入状态”;但要他写篇一般的文章,却连起码的文从字顺、表情达意都做不到,遑论文采、见地!我们鄙视之为“发育不全(或豆芽菜型)”写作者,大家千万不要步其后尘。
第三、作家是什么?作家有“大”、“小”之分。进了大学中文系或新闻系,有了一定写作基础,甚至发了一些东西,毕业后进入新闻出版部门工作,给自己发也与老同学、新朋友互相发,几年或十几年下来亦积累了相当数量“铅字”,有的还出过一、两本书,加入了省、市级作家协会。这种人也被称为“作家”,但只是小作家而已。小作家占了“作家”群体的极大部分。而真正的大作家不仅如此,他有广博的知识、独到的思想、卓异的个性、非凡的激情、远大的目光,有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他的作品能较好地把思想性、艺术性结合起来,既有政教功能又有审美功能,体裁、风格、手法都很全面,并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简而言之,大作家把文学当事业,小作家把文学当职业,一字之差判若云泥。实际上大作家才是作家的真正体现。他们寥若晨星,常常可遇而不可求。
要成大作家极困难,除了个人后天的努力,还有先天的才华、灵气,客观的时代、机遇等因素。但我们可以尽量往这方面努力。比如说,不为发表作品而发表作品,不为读书而读书,不为当作家而当作家;潜下心来,甘坐“冷板凳”,厚积薄发,一旦水到渠成,自然有一天会一鸣惊人、脱颖而出。在阅读上我们不仅读最新报刊,也读名著;不仅读文学,也读其它书;不仅读现代派作品,也读过去的典籍。在写作上我们力求体裁、风格、手法全面,不一味写诗歌、小散文,一味玩技巧、表现个人小情调。“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分析问题有自己见解、有开拓精神;关心国家要事及百姓琐闻;培养丰富内心情感与敏锐的洞察力;持之以恒,淡于名利,耐得寂寞……照这样下去,何愁有朝一日不成就卓著?
文学是每个人的精神需要;写作是每个人的能力之一;不为仅当一个小作家而自满——这就是我想说的三句话。这些本来也并非何等高明、独特的观点,却常常有强调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