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不过是一场游戏

(2007-06-14 13:34:10)
分类: 出版信息
 高考不过是由掌权者在背后操纵的一场“忽悠”民众的游戏;当然,也会让一些人(也就是麻木而死读书的、幻想“学而优而仕”的、贫寒出身再无其他出路的)得到一定的利益;但最大的获益者还是掌权者,受愚弄的广大民众。就像所有选秀活动一样,最大的获益者也只能是商家即主办方即幕后老板。
但问题是大学不得不读啊!大学给你的主要不是学知识,而是学习以外的很多更重要的东西,不读大学你又怎么能得到呢?
高考如何是一场游戏?需要写篇很长的文章,暂时没有时间和精力。下面是一篇我很久前写的文章,算是侧面的一个解释吧。

高考改革:不过是“局部手术”

当最新高考改革方案颁布时,我不免再一次内心“咯噔”一下:“又改了!”回想这几年来,全国各地一次又一次高考改革运动,由1990年前传统考法(分文理两科,文科考语数外史地政6门,满分640分;理科考语数外物化生政7门,满分710分);继而“三南”(湖南、海南、云南)分4组,各考4门,满分600分;翌年其中第二、三、四组加考政治,第三组还加考语文;后来又恢复成文理两科,只是前者少了地理,后者少了化学、政治,满分变成750分,称为“3+2”;最近,一些省区又搞起了“3+X”游戏,竟然非常烦琐地分成10来个组……如果再加上部分省区的单独命题与阅卷、标准化(即机读)考试的完善与加强、标准分(900分满分)换算等,真可谓变化万千、错综复杂,令人无所适从。笔者不免要请问一句:此种“局部手术”式的“高考游戏”,伊于胡底?

笔者曾经也闯荡过“黑色七月”,并且不是一次,而是数次,最终总算蹩进了一所名牌大学栖身,可以说既是高考“沙场”的胜利者,又当过“高考游戏”的“试验品”乃至“牺牲品”,切身体会颇有一些。

有人把高考称作“现代科举”,未免是一时愤激,有失偏颇。平心而论,新中国以来,多年的高考工作,贡献辉煌。作为选拔、培养人才的一种相对而言的最好方式,试问在中国目前还有什么能替补得了它?再说,根据国情,高考也是别无选择,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高考的副作用就不大么?因其指挥棒作用,学生唯教科书是读,知识面狭窄;死记硬背,高分低能;规范化教学,缺少个性;还有可笑的出题原则、新“八股”式命题作文、不合理的种种内容及形式……曾对其提出批评的有识之士又何止成千上万!

所以,高考本身就存在这么多问题,骨子里没动,局部改革又有多大好处?当然,每次改革都有它的理由、它的优点;可与其根本性质一比,便无非得出“换汤不换药”的结论。最新的“3+X”方案也是这样。好虽好,可有关方面不知想过没有,学生还是得以死记硬背为主,表面成绩还是学生的“命根”,学生的知识面还是局限于教科书,考试要求与命题原则还是老一套,那么,“真才实学”、“个性”、“特长”、“创造力”……不依然是句空话?更何况,一些相关的措施又没法跟得上去。

给人的感觉,新的“3+X”方案相对过去高考更灵活、更自由,同时也更复杂、更混乱。其实,学生也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稳定时期,这对其求学、成材兴许更有利。变来变去,他们反而容易迷失自我。既然“换汤不换药”,倒不如“手术”幅度小一点。高考体制本身未变,仍然是一种规范化、模块化教学,学生的个性怎么得以张扬?其才学怎么得以拓展?再说,制度再好,还须人本身起作用。不考虑人的主导作用,一味在制度上“杂耍”,于事何补?“高考游戏”,我怕了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