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幽默:老顽童年轻时代对骂人艺术的研究

标签:
杂谈 |
深刻的幽默:
老顽童年轻时对骂人的研究
摘自赵连军《骂人的研究》
转帖:ws
梁实秋先生在《骂人的艺术》中,共讲了骂人的十点“学问”,但他把所骂的对象、骂人的内容、骂人的方式方法等等都裹在一起,讲得比较笼统。
相比之下,学者何新先生(1988年代)对于骂人内容的研究显得更深入一些,更具有代表性。
究其原因:一是与国人的宗法观念有关,往往宣称骂者与被骂者的母亲、祖母等有性的关系,暗示其拥有较高的辈分或身份,以此占被骂者的便宜。
二是往往与国人特有的性文化有关,国人传统是不公开谈性,而通过骂人则可以表达其性意识。
何新在回忆中形象地写过两个同学在早上碰面时骂的话,一个同学故作深沉地对另一个同学说:“嘿,昨晚你妈很好。”
而另一个则回答说:“对,你妈也不错。”对话中的意思不言自明。然而可叹的是,这是两个小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互骂。
对于骂人的方式方法,何新也作过说明。骂人,有明骂,有暗骂,有直接的骂,有曲里拐弯的骂,有隐语、黑话、江湖语,有地方语,也有颇具匠心的诙谐语、歇后语。
从区域看,南方人骂人用语显得短平快,而北方人特别是东北人则往往喜欢使用歇后语,似乎更具艺术性。例如什么“家雀下鹅蛋——硬充大屁股眼”,是骂人瞎逞能;“熊瞎子打立正——一手遮天”,是骂人霸道;“西瓜皮进水缸——装那个花盖王八”,是骂人虚伪。这种骂法,一套一套的,艺术而巧妙,很有幽默感。何新先生的这种研究,无意中正好印证了梁实秋先生的话,骂人是一门艺术。
骂人,无疑是一种不好的“国粹”,是不文明的表现。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国历史久长,却也有其存在的道理。
何新先生指出,心理学认为,骂人是一种心理需要,是一种感情宣泄,可以通过骂人宣泄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转移和平缓其攻击意识,因而局部地具有心理治疗的意义。
何新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社会中骂声四起,不仅反映了社会情绪的紧张和心理的变态,也折射着社会环境的不良。换言之,骂人不仅是一个个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当在一个社会中人人都想骂人都想发泄时,这个社会就可能有病,要发生大问题了。
因此,通过观察骂人现象,可以发现和诊治社会之病。这是我研究骂人问题的一个主要心得。
后一篇:老顽童新解旧诗词,析译菩萨蛮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