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是为了实实在在的生成(转)
(2023-03-16 10:14:08)
在一次教材培训会上,我听了一节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听后,我
对“预设与生成”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间,在电脑上打出一个大大的“N”,然后把它剪下来,通过折一折的方法研究一下它到
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最后,把研究意见反馈给你们的数学老师。”
了延伸。因为对于“N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这一问题,学生仅凭观察是很难确定的,必须
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张老师让大家课后通过“剪一剪、折一折”的方法
自己去发现,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最后把研究意见反馈给你们的数学老师。”这一要求,可促使学生课后认真
进行研究,另外,又有他们的数学老师对结论予以保证,又谓一举多得。
设,就必须有生成,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生成。只有有了实实在在的生成,才能闪现老
师、学生那智慧的火花。笔者曾听过一节音乐课:课末,老师说:“请大家回去再练习
一下这首歌,并唱给自己的父母听。下节课,我们来进行一次比赛,看看谁唱得好,
好吗?”原以为应该会是异口同声的“好”,谁知却有一位小朋友说:“不好。老师骗我
们,因为你下节课不可能再跟我们上了。”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音乐老师也有预设,
但她的这种预设根本就不会有实实在在的生成,那学生智慧的火花怎么可能还会闪现
呢?相比于这位音乐老师,张齐华老师的做法就显得十分恰当。“N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不是可以模棱两可的。所以他让学生把研究意见反馈给数
学老师,这就要求了学生必须实实在在地去研究,加上他们数学老师的评析、确定,
相信学生一定会有实实在在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