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响我一生的一本刊物

(2007-06-12 22:53:19)
标签:

回忆

感悟

随笔

阅读

杏月散文

散文选刊

分类: 边走边唱
 

影响我一生的一本刊物:《散文选刊》

                          散文人生

    2006年《散文选刊》合订本寄回来了,我来到书架前,忽然发现以前的《散文选刊》不见了,一问,才知被孩子他爸束之高阁——放到了书架顶层的柜子里。我满心的不安和惭愧,就像冷落了一位老友故交,急忙搬来梯子,从上面把历年来收集好的《散文选刊》请下来,放到下面触手可及的地方。

    做完了这些,我满头大汗,双手沾满尘土。我看着那一排摆放齐整的刊物,有些愣怔——十三年的光阴,就是这么二尺左右的厚度吗?

    我1993年夏天大学毕业,订阅《散文选刊》从1994年开始。十三年来,我们家订阅过《中国青年》《深圳青年》《中国摄影》《大家》《资料卡片》《大众摄影》《南风窗》《嘹望东方周刊》《婴儿画报》《幼儿画报》等,而我坚持下来没有间断订阅的,惟有《散文选刊》一种刊物。

    这和我的兴趣有关。我自小好读书,然而小时侯没有什么书可读,更没有钱来订阅任何报刊。中师时我喜欢上了写作,小小说、诗歌、散文、言论都学着写。我上大学的时代,是散文读物风行一时的时代,我由是喜欢上了散文。我比较喜欢的散文作家有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贾平凹等,台湾女作家席慕容、三毛、简桢等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文风上受泰戈尔、席慕容濡染较多。我记得我整本整本地抄录过泰戈尔和席慕容的作品,并且好多篇目能够背诵下来。那时校报受这种文学潮流的影响,刊发的散文作品也比较多。比我高两届有个叫柯牧的女孩子散文写得好,名噪校园,很让我羡慕。所以,我也有意识写了大量散文,后来成了校报的主要笔杆子之一。毕业时,校报为我出了散文专刊,我的老师席扬先生还专门写文章进行了评论。

    1993年夏天毕业,拿上了工资,1994年我开始订阅杂志。因为这种散文情结,我当然要订一本散文类的刊物。《散文选刊》荟萃全国报刊散文精华,是我之首选。这一订就订了十年。2003年,我要去北京学习一年,我怕订了以后收不全,就在年底买了一套合订本。2004年,我主持报社工作后,经常出差,所以这两年都是购买合订本。合订本跟单本杂志有很大不同。单期到后,放在包里或者床头,稍有闲暇便能捧读,几乎每篇都要反复咀嚼。而合订本就不能随身携带,翻起来也比较吃力,所以,常常不能尽兴而读。现在购买合订本,几乎就是权作收藏,聊慰我心。

 

    十三年的《散文选刊》,看起来就像十三年的光阴,在那里悄悄流淌。你目之所及的地方,看到的是流动,可是,你知道,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着坚毅的沉淀。

    1994年的《散文选刊》,被我用红丝线串订起来。它们的封面图片是装饰画,除了刊名、刊期、条形码,还有一句广告语:“散文爱好者的知音,大中学师生的益友。”封二是当代散文百家的生活照和散文创作心得。第一期出现的是梁衡和舒婷。封三是艺术作品,封四有时是企业的形象广告,有时是美术作品。内文48个页码。每期除了选发报刊散文,还特设“散文短章录”“散文诗拔萃”“散文之友作品选”“散文茶座”,每期还有散文名家的“某某某散文特辑”。另外还有“散文家自述”“散文家风景线”“散文百家谈”等。看来编辑是注重厚重与精巧兼备,名家与新人同台,创作实践与创作理论并举。1995、1996年的《散文选刊》,设计和内容上没有太大变化。1997年的《散文选刊》,条形码放到了封底,去掉了汉语拼音拼写的刊名,封面的图也去掉了边框,看起来似乎简洁大气一些。内容上增设了“校园散文”栏目。

    1998年的《散文选刊》,变化比较多。第一期到第三期的封面设计,和后面的不同。或者说,从第四期开始,封面设计有了很大变化,变得时尚而雅致。第二期增加了“新生代散文特辑”和“青春驿站”两个栏目,突出了时代性。第三期的扉页上,我看到副主编王剑冰变成了主编,值班编辑王冀沙变成了副主编,另外还有一位副主编叫陈海军,编辑部主任葛一敏也赫然在列。内容上又增加了“读史札记”“怀人随笔”,多了几份厚重和沧桑。第四期不独封面变了,扉页上刊登了“主编寄语”。从寄语里我知道他们从刊发内容、栏目设置到装帧设计都进行了调整。他们的宗旨是:“我们将把《散文选刊》办得更新更活,更开阔,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读者,更有时代气息,更鲜明地体现典雅性、潮流性、青春性。”他们的目的是要“使《散文选刊》这张新时期的文学名片更加新美亮丽”。第四期的内容有“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奖散文作家专辑”“生活空间”“青春版块”“名篇选读”“散文自由谈”。在封底,他们刊发了“1998年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家”评选活动启事。后来,我看到,这项活动他们延续下来,作为他们的品牌活动每年都在举办。尽管有诸多微词,我想这毕竟是一种能吸引阅读的创意。从第五期开始,封二的内容变成了“名家珍存”,刊登的是名家保存的珍贵照片和他们的回忆文章。内容上有了“特别推荐”“逐浪者语”“域外散文”和“90年代散文精品点评”。从第六期开始,扉页的内容是散文类报刊主编或者散文名家写的和《散文选刊》有关的卷首语。

    1999年的第一大亮点是“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作品选、提名作品选等内容,相当于对1998年的散文创作进行了一次总结。此后每年都有一期排行榜专刊。“中国当代作家新作展”分了军队专辑、陕西专辑、广东专辑等,同时还有港澳台的辑丛。不可不注意的是,新锐散文、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高考作文、网络散文和文化名人的“世纪留言”,让这个年度的散文创作显得风起云生,摇曳多姿。比较突出的一个变化是生活随笔占了很大份量,人间烟火有抢盘夺地之气势。

    2000年是世纪之交。本年度的新看点是“百年百篇优秀散文推荐篇目和推荐作品选登”。“世事感言”和“生活随笔”“人生写实”渐渐唱了主角。“品书录”“文化视点”是新推出的栏目。“网络散文”开始登陆传统纸媒。 “本期话题”“散文新家”“新概念”与“高考作文”有许多闪光之处。

    2001年的新栏目有“同题散文”“记人漫笔”“学人笔记”“哲思漫画”“旧文新读”“千字文”和“超短散文”等,不过,刊登的作品都不多。“北美华文作家”“《美文》少年版试1号”“《萌芽》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散文天地》诗人散文专号”“2001年优秀高考优秀作文”等作品选是其重要看点。占据大量版面的是“世事感言”和“生活随笔”。进入新世纪,散文观照生活的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002年,仍以“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获奖作家” “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新锐散文作家”“军旅散文”“新生代”等作品特辑为主要卖点。“科学随笔”“新散文”“精短美文”偶露峥嵘。“中国散文信息快报”和“报刊散文选目”是新开的版块。看得出来,散文理论日渐式微。 

    2003年的封面设计跟《读者》差不多。封二变成了广告。封底出现摄影和王剑冰写的散文诗。王主编的封底散文诗跨了年度。“三农散文”应运而生。关爱自然和歌咏亲情是两大主题红线。2004年继续沉闷,除了“前沿作家”外,没有什么经营上的新意体现出来。2005年按省份如江西、四川、河南、福建等刊发了一些作家的散文作品。

    2006年主打特辑。“女作家散文特辑”“新锐作家散文特辑” “中青年作家散文特辑”“精短美文小辑”“地理散文小辑”“台港及域外华语散文小辑”“实力派作家作品小辑”“乡土散文小辑”等缤纷闪亮。形式上的分分总总,离不了亲情、自然、怀人、乡土等内容浮沉其中。 

    十三年这样一路看来,我觉得《散文选刊》的经营是有困难的。是时代的问题?文学或者散文的问题?还是办刊人的问题。诚然,这不是一个文学盛行的时代,快餐阅读和实用阅读大行其道,网络创作日益盛行。纯文学刊物面临生存困境,大部分报纸取消了副刊。为文著作不再被看成是庄严神圣的事。但凡是十个手指会敲击键盘的人,都敢于也有机会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散文选刊》难免遭遇尴尬。这里要提到的是,有一本新的文摘类刊物《特别关注》定位为“成功男人的杂志”,近两年异军突起,发行量直逼百万,广告方面也有不菲收入。还要提出的是,同样是纯文学刊物,《杂文选刊》《小小说选刊》近两年都以数十万甚至过半百万的发行量引起人们的惊叫。同为期刊境遇却如此不同,真是让人不胜唏嘘。散文需要突围,办刊人呢?办刊人也需要突围。坚持一份坚持,还需要变革和发展。世纪之交前后几年,刊物办得是有声有色,和大环境气候有关,和队伍换班子也有很大关系。新的力量总会带来新的气象。而近几年来,刊物年年不见生气,除了颇受争议的排行榜,编者似乎再也玩不出什么花样拳来。而评选的优秀作品的作者,常选发作品的作者,都和以前差不了多少。所以,难怪让人感觉,《散文选刊》老了,垂垂老矣!十年以来,办刊人没有大的变化,是《散文选刊》之幸还是之不幸?怀着对《散文选刊》编辑同仁十年坚守的崇高敬意,我才斗胆说出这话来。拳拳之心,庶几见谅。

    十三年的《散文选刊》,就遗失了2000年11期那本。我清楚地记得三爸来我家,走时带走了,我不好意思不让带,也不好意思再向他讨要,就这样缺失了一本。心里总还是有这回事,打算哪天去编辑部买一本回来。

 

    《散文选刊》于我,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刊物,一种阅读情趣,一种情结。我的人生,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散文的烙印。

    从我的职业上来说,我所从业的报纸编辑虽然和散文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我工作的理念却是散文似的。在报社工作这么多年来,小到出一期板报,给内部网站写一篇小稿,会上发一次言,大到报纸改版,我都要求自己,必须有新意,见个性,表露真性情,能够贴近读或者听的人。不能打动、感动别人,不能让别人激动甚至冲动的文字,必定不是好文字。写编者按、评论,选择编发稿件,我都以这样的标准来取舍。真人如面,文章要让读的人能看见活生生的作者,能感受到作者心的跳跃,那才是好文章。从不敷衍读者,从不敷衍文字,从不敷衍自己,让我在工作中成长很快。

    从我的事业上来说,从表面上来看,我是随意的。这种随意包含两方面相互矛盾的意思。一种是让我怎么样都可以,一种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前一种可能是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文人思想。毕业以后,我从来没有对前途、位置刻意谋划过。我的想法是,有人用我,好,我全力以赴;没人用我,好,我相夫教子,读书写字,自得其乐。后一种呢,纯粹散文似的思想,我手写我心,我的事情我做主,自不去理会别人的眼光和言语。前一种思想让我对位置、利益不争不抢,结果反而无心插柳柳成材,担负的职责往往比别人更多更大!做了管理工作以后,前一种想法自然是越来越不合时宜,为了团队,自己也不能有随遇而安的心理了。后一种呢,更不可能了。有好些人“惟予马首是瞻”,你怎么能想怎样就怎样呢?我有时讥讽自己,我现在的生活是“政论散文”了。不过,我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毕竟,要看“文体”选择“文风”么,呵呵!

    从我的生活来看,我衣食住行崇尚简单舒适自在。我最喜欢的衣服是布衣,最喜吃的饭是家常便饭,喜欢没有目的地四处走动,没有换地方就睡不着觉的习惯。不管是坐车坐船,在家在外,困了,眼睛一闭马上就进入梦乡。喜欢田园生活,喜欢吟风弄月。喜欢听戏,喜欢民间艺术。工作生活中使唤的东西用得越久越有感情,喜欢收藏一些方家看来没有任何收藏价值的旧玩意,就因为“自己喜欢”。能三朋五友尽兴歌舞,也能枯坐斗室足不出户,动静求的是随意适心。

    从我的为人来看,喜欢善良的人,也喜欢以善良之心对人对事。有时候明知道上当受骗,明知道要被当作冤大头,也不懊恼后悔。凡事宁要人先负我,决不我先负人。因为人先负我,我好象吃亏,然而落个心里踏实宁静。钦佩头脑清晰有决断的人,崇拜铁骨铮铮有气节的人。与有才有学的人谈古论今是一大乐事,与敢作敢为有担当的人共事是一大快事,与有情有意的人做朋友是一大欢喜事,与技巧圆滑的人委婉周旋是别一种收获。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要看出奇妙,看出乐趣才是呀,就像不同的文章不一样的胸襟你都能入得进去才算正经读书之人!

    凡此种种,正应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之意。大多数时候随意,其实关键时候决不随意。生活中散漫,正经事上绝对丁是丁卯是卯,毫不含糊。这就是散文对我的影响。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苏轼的这段话,概括了散文特质,也概括出了散文精神。“随物赋形”,“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说得多好!人生在世,有一些散文精神,必能活得实在,活得轻松,活得快乐!

 

    时间寻找长久的爱情,生活寻找长久的爱好。我与《散文选刊》,缘起前生,情定今世,悄然间这么多年就过去了。我不知道他还能坚持多久,不论他还能走多远,我都会陪伴着他。哪怕他身边只剩下一个人,那也一定是我。话随如此,我还是希望《散文选刊》能有众多的读者。散文给予人的,是真善美,是精神和文化,是“生命的感悟、思想的启迪、魂灵的慰藉、学养的滋润和审美的愉悦”(《随笔》曾经的主编杜渐坤先生语)。有更多的人爱散文,爱阅读散文,这世界就会多很多清凉宁静,多很多宽容体谅,多很多和谐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