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日居家小记

(2006-11-20 20:42:18)
分类: 有感而发(一)

夏日居家小记

  

  生在农家,长在田园,心中便有一种掰扯不断的恋土情结。当初选择现在这个工作单位,一图的是出差机会较多,可以天南海北地跑;二图的是每年夏天有几十天的暑假,可以长长地在家住些日子。

  城里那套二居室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两个人的车站”。只有农村这个有老父、有老母、有兄姊侄女一大堆亲人的娘家,才是我真正意义的家。回到家,没有电话铃响,没有敲门声起(来人都不是找自己的),没有留言条,也没有记事本上的一二三四,心里有说不出的轻松和舒坦。陶渊明诗云:“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琴是不会弄的,书却不可一日不读。有了整块的时间,像鱼归大海,像久旱逢甘霖,像饥饿的人遇见了面包,像常年差旅在外的人回到了爱人身边……这种享受真是用任何赏心乐事比喻都不恰当的。李清照说“枕上诗书闲处好”,这种“好”,唯你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你才会理解。

  每日里不必涂脂抹粉,不必衣衫整洁,不必站坐有姿。坐着读好,圈、点、删、录,忘情处,还可以击节拍案;躺着读亦好,陈村名言:“站着做人,躺着读书。”闲适洞达,不着杂念;入厕也读,书中自有芳香扑鼻,邪不压正,臭不蔽香,污浊之气自然远矣。不知何时月上柳梢头,不知何时已夜阑人静,于是乎倒头便睡,睡梦亦甜——“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

  母亲当然不知读书是一种享受,只当是一种苦役,不明白读了16年书,饭碗读到手了,还那么苦地读干啥。既怕累了身子,又怕伤了眼睛。在没电的晚上是不许在房间里点上蜡烛读书的,说是怕招惹蚊虫。心中知道老人家疼女儿,便不再执拗,于是搬了板凳和家人邻里围坐门前乘凉,听着他们家长里短地唠。村言俚语,民风乡情,自是另外一种可“读”的境界。说到风行一时的“渗灌”,村人讥曰:“说是水塔没有水管儿,说是炮楼没有炮眼儿,说是楼房没有楼板儿。干部为的是参观,群众为的是卖砖。”这样辛辣犀利而又活泼诙谐的文字,岂是哪一个书斋文人写得出来的?疏星朗月,耿耿河汉,清风送来庄稼醉人的气息,远处蛙鼓,近处虫鸣,间有萤火虫星星点点地飞舞。此种情景,在人称“钢筋水泥丛林”的城市里,无论如何是找寻不到的。

  在清凉的早上,有时也去地里干一会儿活。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辽阔田野上,初阳像刚从水里冲洗过似的,显得那样大,那样红,那样圆。玉米、大豆、棉花,在阳光下显出不同层次的绿,却都鲜嫩可爱,生机勃勃。喇叭花儿在地头路旁绕树而生,让人倍觉野趣迷人。天气热起来了,到井边小坐,把脚泡进清凉的水池中,立刻觉得神清气爽,暑热顿消。喝久了漂白粉消过毒的自来水,从泵口捧一掬清冽甘甜的井水,真是“水不醉人人自醉”。收工的村人路过,你给一把豆角,他给三五个茄子,不要不行,都是自家田里结的。民风淳于斯,沁人心脾。

  家居的日子如此悠闲而淡泊,叫我怎能不乐不思返?在归去来的当儿,我常常弄不清到底往何处是“去”,往何处是“归”。近日读陶稀译著《静心》(印度奥修著),感慨颇多。陶先生在译者手记中说:“在翻译和静心的过程中,我仿佛一直听见一个千古的回声在召唤着:‘回家吧!’——它是大海对一滴水的呼唤,这呼唤令我常常感动不已,如同一个孤独的、找不到家的孩子,突然间听到了妈妈的呼唤,突然间发现了回家的路……”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唯有回家可比静心,也唯有静心可比回家。

(原载《太原日报·周末》 1997815日“休闲日记”,责任编辑:刘照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初恋季节
后一篇:代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