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合林教授的玄言诗研究

分类: 我的著作 |
杨合林教授的玄言诗研究
【博主按】:现在,在整个国际汉学界,对六朝文学研究,对玄言诗的研究,杨合林教授都是重要的一家并是最出色的研究者之一。他的研究,即以《玄言诗研究》为代表。此书文献丰富翔实,高屋建瓴;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文本细读,善于从无文字处读出文字。判断准确,分析细密,研究深入,深得六朝文心。本博客转载其“引言”和“目录”。以飧读者。
引
西晋是玄言诗的发展期。钟嵘提出的“永嘉平淡之体”诗史概念,实际涵盖了与“元康之放”一道兴起的整个西晋玄言诗。后世论家所批评的玄言诗,基本上都是以“永嘉平淡之体”为靶子的。西晋前、后期的诗坛,分属于“太康体”和“永嘉平淡之体”。玄言诗在西晋是由隐之显、由低迷转复兴的。
东晋是玄言诗的兴盛期。玄学不仅是士人立身的基本原则,也是当时通行的政治指导思想,玄言诗能够笼盖东晋一代,关键在此。东晋百年的诗坛,“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玄言始终是其中一以贯之的主线。刘琨的咏怀、郭璞的游仙、袁宏的咏史,莫不与玄言相关相涉。咏物和玄言的媾合,立象尽意表现手法的运用,更直接地孕育了田园诗和山水诗。
玄言诗终结于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终结于陶渊明和谢灵运。陶、谢之后,玄言诗的主旨和写法就此消失了,连同风行了近二百年的名士风流一起消失了。如果说玄学与玄言诗依然有存在,那也只是作为一种精神传统的存在了。玄言诗的终结,不单是指它的终止,实还指它的完成。自正始之始(240)至元嘉之中(433,谢灵运卒),玄言诗走过了近二百年的历程。
玄言诗是魏晋士人体玄悟道的一种方式。玄言诗的主题由老庄的话头到抽象的玄理,再到玄远幽邃之思,正见出玄学之士体悟和言说方式的层层转进和不断深入。因体悟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可将玄言诗分为直陈玄理和立象尽意两大类型。直陈玄理从玄学的“辨名析理”而来,立象尽意则来自玄学的“寄言出意”。直陈玄理有对玄理的“隔”与“不隔”之别,立象尽意有象、意“未融”与“已融”之分。
何以明直陈玄理和立象尽意?直陈玄理是言以尽意,言尽意尽;立象尽意是因象生意,言以立象,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宁神静泊,损有崇无。”(温峤)是直陈玄理。“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郭璞)是立象尽意。一篇之中,也有直陈玄理和立象尽意之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直陈玄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是立象尽意。
何以分玄理的隔与不隔?隔是落入理障,不隔是道出理趣。“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户咏恬旷之辞,家画老庄之象”,却“沈沦名利”、“有出无处”(嵇含),便是隔。师心独悟,发明奇趣,身体之,力行之,便是不隔。“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王羲之)“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陶渊明)自是不隔。
何以别象、意的未融与已融?山水自山水,玄理自玄理,便是未融。玄理意味从山水中来,玄思之于山水,如盐之在水,无迹可寻,方是已融。“门不容宾,宅不盈亩。茂草笼庭,滋兰拂牖。……心焉孰托?托心非有。素构易抱,玄根难朽。即之匪远,可以长久。”(湛方生)即是未融。“此水何时流?此山何时有?人运互推迁,兹器独长久。悠悠宇宙中,古今迭先后。”(湛方生)即是已融。
梳理和勾画玄言诗的历史流程,分辨不同类型的玄言诗,有助于我们对它作出充分认识和准确评价。玄言诗是以玄学思维方式表现玄学主旨和审美风格的一种诗歌类型。它“以平淡之词,寓精微之理”,一改《诗》、《骚》言志缘情、比兴寄托的创作传统;在文学功能上则以“自悟悟人”与“自娱娱人”变化了传统的“教化”说和“发愤”说,因而在文学史上别具一格、卓然树立。
玄言诗是流动的,它由前期向后期的演化,实为直陈玄理向立象尽意的思维和表现方式的转进。思维和表现方式的变化带来了诗歌主题的变化,玄言诗的主旨有玄学义理和玄学意趣之别。演绎玄学义理是哲学概念或思想的韵语化,而玄学意趣则是从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中体悟而出。直接地推演玄理,使诗近于哲学语录,这是“诗”的丧失。以立象尽意的方式表出玄学意趣却是诗的新变。它在表现手法上充实并提高了传统的比兴手法,在主题上加入了“形而上质”,这是“诗”的提升。主旨和表现方式的不同,又带来了审美风格上的“寡味”和“至味”之别。直陈玄理的玄言诗“淡乎寡味”,而立象尽意的玄言诗却是“平淡中有至味”。从此之后,运思于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一个基本品格,一种美学要求。
由此可知,传统诗论中所指的“平典似道德论”、“淡乎寡味”的玄言诗,主要是西晋玄言诗,是“永嘉平淡之体”,这些诗多是直陈玄理,并与玄理相隔的。这种诗东晋仍有存在,直到谢灵运笔下还有出现,但这只是玄言诗的一种。
玄言诗以其“体道澹泊”与建安诗歌的“主气慷慨”、太康诗歌的“缘情绮靡”构成了魏晋诗风的三大流别。陶渊明和谢灵运身处三大流别之下,左右逢源,兼收并蓄,但根本上还是属于“体道澹泊”的一派。陶、谢都是玄学中人,他们的做派乃至人生道路都是名士的。田园诗和山水诗实为玄言诗的直接成果和最后的完成。田园、山水本是陶、谢的体道之所和尽意之象,后来却各立山头,成为宗派了。
陶、谢的诗却又是不同的,这种不同远非题材上的田园与山水之别。其不同首先是“玄理”上的隔与不隔。陶渊明之言理,常有一种透彻之悟,其所得之“乾道变化之旨”,是从田园耕凿一段忧勤中来。而谢灵运之于理,却不免有隔膜之感。谢灵运思想上有许多矛盾,一直摇摆于儒、道、释之间。陶渊明则有其一以贯之之“道”,自有其笃定之性。由此而有“景”上的隔与不隔。陶是全身心地进入到田园,以至于化入田园。而谢之于山水,虽是如影随形,却始终未免于“外在”,山水一直是他并力所向的对象。陶渊明在很多时候都已经忘记了田园是他的所在,而谢灵运始终不曾忘记山水是他的所在。陶渊明并不曾要将田园展示给人看,而谢灵运总是试图将山水展示给人看。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是“为己”的,而谢灵运的遁入山水总不免有“为人”的痕迹。陶渊明已融身于“自然”,而谢灵运只是在走近“自然”的途中。因为此,陶渊明的诗要更趋于玄学意味,更趋于象、意圆融,也更趋于“平淡中有至味”。
中国哲学本就具有诗性气质,中国诗歌也含有哲理意味,但二者毕竟是质性不同的两种东西,是各行其道、分别展开的。到玄言诗,思与诗才形成合流之势,并由外在的交涉转变为内在的融贯,陶诗无疑是这种融贯的典范。正因为此,陶渊明是诗人,同时又是“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
玄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甚为特别,这种特别不仅是因为它本身的异质异态,更是由此种异质异态带来的中国诗歌品质的变化。玄言诗是玄学作用于诗的结果,同时也是诗由言志缘情向体玄悟道的展开和推扩,这才有了中国文学史上思与诗的邂逅、交流和融合。从此之后,诗的言说与思的言说联为一体、不可离析了。玄言诗所言之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而是存在之思、形上之思,是一种宇宙意识和生命情怀。这赋予了诗以新的内核,从而大大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品质。“思”和传统诗歌中的“志”、“情”不同,因为它是关乎存在,属于形而上的。此种思与诗中原有之志、情起初是相互排斥的,玄言诗由直陈玄理转向立象尽意,实亦可看作是思与志、情之间矛盾的化解。通过立象尽意,思与志、情融会贯通起来,思的言说和诗的言说合二为一了。同时,思也由直接呈显变而为深藏不露、含蕴不尽,从批评家的立场看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用诗人的话说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个“意”显然是包含甚或是直接指向思的。
由此不能不说到玄言诗与艺术意境的关系。意境虽在中国早期艺术中即已存在,但它在理论和创作上的自觉却是魏晋的事,具体地说是玄学和玄言诗时代的事。意象是意境构成的基本元素,它作为文艺概念是由刘勰正式提出的,而要追溯这一概念的来源和背景,则不能不联系到玄学和玄言诗。玄学从理论上深化和完善了先秦哲人的“言意之辩”,玄言诗则从实践的层面为它的提出提供了坚实的依据。至此,先秦哲人探究的“天意”、“圣意”转变为关乎天人之际的玄远之思,神秘的“卦爻象”演为各种人间世相,并聚集为田园、山水之象。田园、山水既具有日常生活的属性(俗世的),又具有自然的属性(超俗的),因而最能生发和表出存在的玄远之思。从此,田园、山水成了最具意味的形式,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艺术的风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如果说老、庄之道通于艺术精神,玄学则在高扬此种精神的基础之上,以立象尽意的方式开出了艺术意境。东晋艺术的累累硕果——王羲之父子的字、戴逵的雕塑、顾恺之的画、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都可以联系艺术意境的生成来解释和说明。名理的逻辑推演变为艺术的体悟方式,哲学方法上的“言意之辩”演化为艺术表现上的“立象尽意”,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鲜活的艺术形象,都是与玄言诗分不开的。玄言诗无疑是艺术意境生成最重要的试验场,它引领并带动了中国艺术领域发生的此一深刻变化。玄言诗的玄远之思不仅关乎唐诗的意境和韵味,其哲理性和平淡性更是宋诗的直接范本。
玄学和玄言诗开启了中国艺术的一个崭新时代。中国艺术的流变在东晋发生的转折,东晋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只有通过玄学和玄言诗才可以作出充分的说明。传统诗论和文学史中不仅对玄言诗的认识和评价存在诸多片面之处,对其在中国文化艺术史的意义也缺乏应有的领会。
第一章 玄言诗接受与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至十九世纪末
第二节 二十世纪初至八十年代中期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
第二章 玄言诗的定义与特征
第一节 玄言诗的定义
第二节 玄言诗的特征
第三章
第一节 正始:玄言诗的发端
第二节 西晋:玄言诗的发展
第三节 东晋:玄言诗的兴盛
第四节 晋宋之际:玄言诗的终结
第四章 玄言诗与魏晋文化思潮之关系
第一节 玄言诗与玄学
第二节 玄言诗与道教
第三节 玄言诗与佛教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关于玄言诗的评价
附
玄言诗系年
上编
下编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