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曹旭散文的艺术特色

(2013-07-13 09:40:52)
分类: 以文会友

曹旭散文的艺术特色

刘 

转载:曹旭散文的艺术特色

转载:曹旭散文的艺术特色

  不知道我算不算曹旭先生散文的最早读者,但我敢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直接从一封封寄自日本京都的书信中,读到他最新作品打印稿的人并不多。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那时我在江南的一所中学教书,而曹先生则远在东瀛访学,客地思乡,文思泉涌,时有佳篇,我每次打开日本来书,总是惊喜不断。这给我那忙碌而寂寞的教书生涯带来许多别样的快乐。现如今,那些鼓鼓囊囊蜷缩在信封里的文字,如《客寮听蝉》、《京都狗》等,已经被选入各种教材和散文选本中,曹先生也出版了自己第一本散文集《岁月如箫》(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跻 身于学者散文家的行列了。作为他的读者和学生,我由衷为他感到高兴。

如果把曹旭散文比作一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庄稼地,你会发现,这个一会儿种田、一会儿打猎的农夫很不安分。在将近二十年的写作中,曹旭散文渐次形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种类。

  一类是写个人生存状况的讽喻性散文,如《我的位置》、《乘车遇偷记》、《斗鼠》、《养草书斋记》、《工厂的浴室》诸篇。这类文字幽默诙谐,艺术手法上杂以变形和夸张,或刺世疾邪,或反躬自嘲,主人公“我”痴态可掬,颇有顽童心态,明明左右掣肘,却常发出“苦恼人的笑”。这类文字既是生活写真,也是时代寓言,皮里阳秋,古道热肠,世相百态,赤子款曲,纷然杂陈,让人想起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

  还有一类是写人叙事的纪实性散文,常以白描出之,屐痕旧影,鸿爪雪泥,一颦一笑,一境一叹,时或直抵人心,令人低回唏嘘。比如《老爸的棋友》,明写棋枰之间你争我斗,暗喻人生如棋,终盘之时,满目沧桑,一派寥落。文中几个人物如老万三、顾大舅、老巢和半条命,犹如漫画人物,寥寥几笔,便在纸上立起来,活起来,甚至斗起来,让人过目不忘。最耐人寻味的要数《日本米》,这篇万字长文,文体介于散文、随笔、特写、游记、杂文之间,洋洋洒洒,娓娓道来,时而感伤,时而激越,小小日本米折射出拳拳中国心,韵味深长,读之每患其易竟!

  第三类则是抒情散文。亲情,爱情,友情,物情,世情,无不包罗。按照写法和情境,又可分为两类:一类着力渲染“有我之境”,如《客寮听蝉》、《窗外有棵树》等;一类则尽情挥洒“无我之境”,冥思玄想,情思绵密,如《萤赋》、《致三月》、《回忆》等。大概与个人性情有关,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前者。在《客寮听蝉》里,我为这样的段落而动容:“来了;唱完;飞走;我们都一样。在这里,我们都是客。你客于树,我客于寮;你客于夏,我客于秋;你是天地之客,我是他乡之客;你属于造化,我乃是逆旅。我们共同的感受:一树碧无情,春归在客先。”这样的散文,何尝不是诗?正是在这样富有诗性的表达中,曹旭散文获得了不可多得的文学品质。

  和一般学者的散文不同,曹旭散文很少书卷气,学究气,思辨性,显得不够“学者”。但曹先生却是一位公认的有学问的学者,他的学术著作,向以考证严密著称。一个学者竟然不愿在散文中炫耀才学,这无论如何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当年曹门立雪之时,我曾就此问题向作者当面讨教。得到的回答是:散文家不是文抄公,没必要掉书袋,没必要引经据典,一切以性灵为上,出乎胸臆,发乎真情,便是佳境。学者写散文常常先有身份感,这样一来,便“隔了一层”,不是真正的文学了。曹先生这样说,也这样做。做得是不是到了极致可以讨论,但这一种散文美学观是有其价值的。曹先生是诗学专家,以研究钟嵘《诗品》享誉学界,钟嵘所谓“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对他的散文创作当有直接影响吧。

  李贽尝云:“天下之至文,夫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者,真心也”。在我看来,曹旭散文虽未定型但已自成一格,正因其人素养“童、真”二心、常怀“痴、狂”二气也。惟其如此,曹先生才能于稠人广众之中顾盼自雄,引吭高歌。此一状态每每为人所诮,又何尝不是源于为人所妒?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收到曹旭先生快递过来的一本厚书——郭预衡、郭英德主编的《中国散文通史·当代卷下》(分册主编刘锡庆,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打开这部书,我就开始寻找曹老师的名字。在某章某节一串长长的名字后,赫然写着“曹旭”二字!当代文坛,有谁仅凭着一本薄薄的小书就进入“文学史”的呢?如果不是刻意追求“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暗自高兴一下怕也无伤大雅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