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值得家长重视的孩子“四类”行为

(2009-06-15 10:39:24)
标签:

家长科学育儿

家庭教育

培养孩子成才

望子成龙

勤奋刻苦

幼儿心理

家教

教育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值得家长重视的孩子“四类”行为

                       中耀
  鲁道夫·德莱克是西方一位著名的精神病专家,著作等身。除了在精神病学上取得很大成就外,他对儿童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研究。他提出的儿童“四类行为”(或称“四个目标”)对我们家长教育孩子具有参考作用。
  “四类行为”不是并列的,而是因第一个行为引起并延续的。
  他认为:第一类行为是:无论多小的孩子,他的思想总在活动中(孩子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产生的行为)。比如饿了想吃、尿了想换尿布、寂寞时想让大人抱他、陪他玩……于是,从这一目的出发,他会做出相应的表现(婴幼儿多只能用哭来表现,目的就是引起大人的关注)。
  如果他的行为能达到目的,那么他还会继续这样表现,如此下去就会让孩子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
  对孩子的上述表现,大人应有所了解并加以正确引导。比如对孩子的无理哭闹如果置之不理,孩子就不再用哭的办法去要挟家长了。但消极对待孩子的哭闹,不如积极引导孩子,比如给孩子看图片、听音乐……
  第二类行为是:孩子的“权利欲”。孩子逐渐大了,特别是三岁以后,自然意识增强,很多事都想按自己的意思办,甚至想支配大人。如果大人不能正确对待,总是顺着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产生任性——这就是孩子娇惯出毛病的原因。家长如果硬性与孩子“对着干”,多半不能取得好效果,还会因为逆反心理而产生第三类行为——“报复”。
  孩子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不会就此结束他的要求,于是就要进行报复。“你有政策、他有对策”当然结果是不好的。
  如果家长答应孩子的无理要求,虽然孩子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报复行为。但是,后果对孩子是不好的。如果家长针锋相对的向孩子硬性施压,孩子就会产生第四类行为:会使孩子产生怯懦、或其它扭曲的心理,这种后果更为不好。
  他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家长能有预见的给孩子以引导是有必要的。

欢迎浏览点评我的散文:

务必把孩子培养成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