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怎样对待“神童”?
(2008-11-22 21:22:42)
标签:
家长育儿神童教育幼儿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科学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家长应怎样对待“神童”?
有的孩子因为从小受到父母的早期教育,在两、三岁,四、五岁或六、七岁时,就表现得智力远远超出一般儿童。能认识很多字,读了很多书,有的还会算数或初步掌握了其它方面的技艺(如琴棋书画、体育特长……)于是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报社、电视为之报导,进而获得“神童”的美誉。
孩子当了“神童”以后,父母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
多数父母能正确对待这个问题,但也有少数家长竟然以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是天生的“神童”。虽然没做“哗众取宠”的事,但也不免有意显赫自己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是“天才”,从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后期教育。结果几年之后,应了“江郎才尽”那句古话,“神童”终于蜕变为一般的孩子,甚至落在他人之后。这样的事例也不少,应当引起当家长的重视。
这个故事改善人们: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希望我们的家长要明白自己的孩子之所以比别人家的孩子聪明一点,不过是孩子的天赋可能好一些,或者早学习了些时日。但是,孩子是否聪明?是否有发展的后劲?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后天学习的结果。如果你没有一个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过程,你的孩子也不过是个极普通的孩子。而别人的孩子所以不及你的孩子,主要是他的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否则,有的孩子很可能会比你的孩子还要优秀一些。相信你也会了解:许多大学少年班的孩子们,其才能不是都远远超过你家的“神童”吗?所以,后天的学习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始终是成长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也许你会不服气:明明自己周围的许多孩子同我家孩子一样学,但是,那些孩子确实远不如我家孩子聪明,这不证明我家的孩子是天生聪明的吗?其实,这个差别不在于孩子的先天素质,而是在于家长对孩子的后天教育是否得法,是否真正培养并调动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你的孩子优于别人的孩子,主要是你在后天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遵循了育儿成才的规律。是育儿成才的规律在起作用,绝不是你的孩子是天生的“神童”。对这个问题,如果你仔细的思考就会找到正确的答案。
弄清这个问题之后,就有一个如何进一步帮助孩子学习好的问题。
世界上的知识、学问浩如烟海,即使一位伟大的学者面对这浩瀚的知识海洋,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要想掌握较多的知识,必须勤奋刻苦地学习。所谓“学海无涯勤作舟”不用说孩子学习掌握的东西有限,即使是大学者、大科学家,他们掌握的东西也不过是所学专业中有限的一个领域。所以你有必要了解这一点,也要帮助孩子了解这一点。使孩子充分认识学习的途程是漫长而又艰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你想让孩子在“神童”的基础上学习得更好,想让孩子长大能做出一定的贡献,你就必须帮助孩子继续刻苦学习。孩子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进步,才能有所成就。
“小时神童,大时庸才”“小时聪明,大必了了”这并不是规律,但是,如果大人对孩子的教育有所马虎和放松,孩子不能始终如一的坚持全过程的刻苦学习,这种可能性是随时存在的。家长们,请你们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