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六月冬眠六月随笔不良资产基金 |
分类: 六月随笔 |
先知先觉者的盛宴
本文核心内容:
1、不良资产,是指会计科目里的坏账。“不良”二字,是针对银行而言,对于持牌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是巨宝;
2、银行无法完全避免不良资产的出现,虽然国家规定银行不良率在2%以内,实际上,已经很难控制;
3、四大AMC因为不良资产而生,让AMC一个个地撑成了超级胖子。而我们知道,胖子动作不麻利,这就给了地方AMC和持牌资产管理公司争抢蛋糕的机会;
4、受精力和能力所限,银行和四大AMC无法消化所有的不良资产;
5、不良资产的折扣率很低,平均在3毛(3折),最低只需3分(0.3折);
6、不良资产市场盈利丰厚,而参与者少,这是先知先觉者的盛宴。
作者按:看完核心内容感兴趣,再往下面读吧!
正文:
不良资产,是指会计科目里的坏账。
银行不良资产,是指银行体系中难以收回的坏账。1999年7月,央行引进西方的风控机制,将银行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类,被称为银行不良资产。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某公司需要用钱,拿自己的固定资产或是股权和债券到银行去抵押贷款,结果,在规定期限内,该公司无法偿还贷款。银行将该公司的固定资产或是股权和债券收归己有,是为不良资产。
对于银行而言,不良资产的出现,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存贷差,是银行的主要营业收入,揽储很重要,而放贷更为重要。尽管银行喜欢锦上添花,而不喜欢雪中送炭,树立所谓的“14大标准”,比如“净资产与年末贷款余额比率必须大于100%”、“资产负债率必须小于70%”、“速动比率在100%左右较好”、“担保比例小于0.5”、“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小于8%”、“利息保障倍数应大于400%”等等,嫌贫爱富,多方刁难。但是,银行还是非常担心自己的钱贷不出去。所以,走走后门,搞点名堂,银行还是会把钱给贷出来。而即便是严格遵守“14大标准”,也未必能杜绝不良资产的出现,毕竟世事多变,一年前生龙活虎的公司,一年后可能就埋入黄土。诺基亚、柯达、爱克、雷曼兄弟、德隆集团、健力宝、顺驰、科龙等中内外牛逼轰轰的公司,不都轰然倒塌了吗?
这种轰然倒塌带来的结果,就是银行不良资产的爆发式增长。1984年,我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规模为2.03亿。1994年达到7000亿规模,1996年达到1.2万亿规模。
为了化解不良资产囤积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将中行、农行、工行、建行四大行1.4万亿坏账进行剥离,1999年,东方、长城、华融、信达四大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AMC)应运而生。
在成立初期,1999年到2004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募集资金,按照账面原值收购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体现了严格的政策性导向;2004年开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逐步开始进行多元化探索,经营方向也从四大银行扩展至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并开始涉足金融租赁、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领域;2012年开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化、多元化经营模式日趋成熟,并呈现出差异化发展的趋势。2015年开始,我国在各省市设立地方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行业进入全面商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构建起4+1+N+银行系的运作体系。
4,是指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1,是指每个省一级行政单位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现已允许每个省份设立2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N,是指持牌的资产管理公司(多是私募基金);银行系,则囊括了当前中国所有的商业银行。这种运作体系的构筑,拓展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渠道,并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比如,红森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要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必须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和湖南资产管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和不良资产所在的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合法合规展业,并从中获取收益。
尽管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首的不良资产处置体系已经相当完善,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的产业转型、资产注水、企业骗贷、产能过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银行不良资产的规模仍然呈现急速增长态势。截止2016年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达到近2万亿!据业内机构预测,到2020年,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规模将达到4.8万亿!
如此巨大的规模,使得银行不良资产已从一个小众行业,变成一片超级蓝海!
不良资产,这是针对银行而言;对于AMC和持牌资产管理公司而言,这是一块极其美味的大蛋糕。
业内有这样一个说法:3毛一个包。何谓3毛?就是三折,说的是1元债权所对应的价格。银行将不良资产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将这些不良资产进行打包,以招标的方式卖给持牌资产管理公司,这个资产包的价格,是账面原值的三折。
当然,3毛是平均价格,最高的有8毛,有些新包只要1毛,而一些老包甚至只要3分,也就是0.3折。举个例子:某公司将一栋楼拿到银行做抵押贷款,估值1亿元,银行贷出8000万。那么,银行的账面原值即为8000万元。如果持牌资产管理公司能3毛拿下,这无异于捡钱。因为,如果评估这栋楼真的值1亿以上,意味着持牌资产管理公司一转手,至少可以赚4倍以上!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么赚钱,银行为什么要把这些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又为什么要把这些资产包兜售?
说白了,是受精力和能力所限。
国家允许银行有2%的不良率,对于银行而言,那98%才是自己的真正关心所在。以工商银行为例,2016年净利润2782亿元,平均每天盈利7.62亿元。数钱数到手抽筋,说的就是银行,哪里还有精力去为那2%的不良率操心?所以,银行只会通过催收、协议、冲销、诉讼等基本手段来处置不良资产,能收回最好,收不回,就甩手丢给四大AMC,反正也是左手倒右手。
四大AMC相比银行要更为专业,毕竟人家是为了解决不良资产问题而生的。这里也有一定的悖论:国家设立四大AMC为的就是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可有了四大AMC,很多银行倒是手脚放开了,反正有四大AMC给兜着,那就不管那么多。所以,近几年,银行不良率其实早就超过2%,甚至有3%。不管如何,四大AMC相比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法和手段要专业得多,除了银行的催收、协议、冲销、诉讼等常规手段,四大AMC还会通过资产重组、债转股、资产置换、租赁、破产清算、证券化以及打包出售等多种运作手段。不过,毕竟四大AMC属于国企,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遮天蔽日这种国企通病也不能避免,再加上四大AMC逐步进军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基金、小额贷款等行业,越来越显得不务正业了。
正因如此,国家在每个省一级的行政单位都设立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也正因为如此,持牌资产管理公司才有长足的用武之地。虽然从四大AMC手里拿到的资产包未必是最好的,但持牌资产管理公司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通过常规催收、和解清算、诉讼、追加债务主体、债务重组、以物抵债、债转股、盘活重整、资产重组、转让债权、资产证券化、申请强制清算、申请破产清算、申请追究刑事责任等等一系列手段,可以这么说,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持牌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可以说,是银行和四大AMC的精力和能力有限,造就了不良资产这片蓝海,让不良资产成为先知先觉者的盛宴。
为什么说是先知先觉者的盛宴?因为利润丰厚(包括折扣收益、资产增值、整合收益、税收优惠等),而参与者少。粥多僧少,当然够吃。而且,这个市场要求参与者具有银行、AMC、法院等多方面人脉资源,还需要参与者有足够专业和强大的团队,在调查、评估、竞标、处置、收尾等流程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严格的把关。
总的来说,银行不良资产对于银行而言或许是一个麻烦,但银行把麻烦甩掉的同时,造就了四大AMC和地方AMC,也让持牌资产管理公司得到了博取巨大收益的机会。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想做先知先觉者,还是做后知后觉者,还是做不知不觉者?
前一篇:六月随笔:股市思辨与应对策略
后一篇:六月随笔:不要把证金公司当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