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绪访谈第159位,宗绪升对话陈亦刚博士

(2018-06-08 18:32:18)
标签:

杂谈

1974 生于江西赣州

1991-1995 就读于江西师大物理系

1995-2000 任教于汕头,中学物理教师

2000-2003 就读于广州美院,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硕士

2003-2007 任教于广州美院及肇庆学院

2007-2010 自由攝影師

2011-2013 任教于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艺术系

2013--2016 就读于中央美院,书法理论博士

2017至今 工作生活于大理

大理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同济大学古典书院讲师

问:亦刚好!你的毕业论文写的是什么?

答:宗哥好,我的文章主要是关于“人书俱老”。

问:人书俱老?那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答:是的,我也觉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完整的论文题目是这样的:《叙述策略、审美理想与生成的转化——以“人书俱老”为研究中心》。

问:哦,这么一听起来,就显得复杂很多了。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个部分更具体的研究内容?

答:好的。我读博期间,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人与书之间的关系。关于人书关系,书法理论中的经典命题不少,比如书如其人、心正则笔正,同样,在中国古典画论里面,也有不少相对应的提法,再比如郭若虚所提出的“气韵非师”论。

刚开始的时候,我曾经尝试研究佛教与书法的关系,具体而言,想研究佛法修行与书法的关系。

问:这个问题听起来也蛮有趣的。那为什么后来没有继续了?

答:是这样。这个问题难以落实。比如很大的一个困难是,修行的境界不可视,不可量化,是隐藏于内心的东西,这么一来,要在修行与书法境界之间建立一种切实可证的关系,变成了一种无法完成的任务。硬要写的话,一定会变成一种泛泛而谈的空洞文章,这就意思不大了。

问:所以后来就转到“人书俱老”了?

答:是的。我后来发现“人书俱老”是一个值得深挖的命题。学书法的人,几乎没有没听过这个说法的,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停留在泛泛而谈、泛泛而用上。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而且命题贯穿在书家的完整一生之中。

引两小段段我论文中的话吧:

“人书俱老”这一命题,因思考方式或文风之故,在古代书论中无论是正是反,并无系统与深入的探讨,但却一花五叶,是出现不同面向的应用,而对于“老”的理解亦出现历史性与个人性的流变。书法,本已是诸多艺术形态中非常具有中国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人书俱老”又是书论中非常具备代表性的一个陈述,不但其审美判断具备相当广大的文化背景,并且直指艺术核心的一个重要成分,即艺术与人的关系,以及艺术的成长与人的成长之间的关系。

因此,可以说,“人书俱老”不仅是评判的一把尺子,也是一个装载价值观、美学观、实践论、心理学的容器。以此出发,足以窥探到一个充满了意义与价值判断的书法的内在世界,能够加深我们对于个体的成长与书法成长之间的充满张力的关系之理解,并且获得一个颇有意思的对于晚期风格的理解。

问:的确。一般在描述老书家的作品时,我们会用到“人书俱老”。其它时候,真没怎么考虑过这个问题。你刚才提到个体的成长与书法的成长,挺有启发,这么一来,“人书俱老”就不仅仅局限于对老书家的理解与描述了。

答:是这样的。仔细研究这个命题,会发现里面的内容越来越多,最后在整理思路之后,我把思考分成了三个部分。

问:那就是叙述策略、审美理想与生成的转化吧?这三个部分具体指什么?

答:是的。我简单说一下。

所谓叙述策略,主要是讨论“人书俱老”的缘起。这一部分,着力于理清“老”是如何进入书学的审美范畴体系,以及孙过庭在引出“人书俱老”这一话语时,所进行的策略性叙述。

问:那么,第二个部分和第三个部分在论述什么?

答:第二个部分是在探讨“人书俱老”中,“老”的审美趣味指向。此部分从词源入手,从老的多重字义出发,结合“人书俱老”的上下文,试图辨明“老”的具体审美指向,指出“老”与“中和之美”的紧密联系,并且更进一步,探讨“老”以及其相对应的“少”,在“神”、“妙”、“能”间的渗透。接下来,探讨以“老”为中心的相关词群谱系,展现“老”非常丰富的面向。

至于第三个部分,由于每个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因此,在不同时期,对“老”的理解与表现,亦出现不同的倾向。整体上看,在“人书俱老”的原始语境里,人老与书老关系密切,相伴相生,其后,人老与书老,出现分离的现象——书老逐渐变成了一种可以操作与习得的视觉技巧,而与人老没有了必然的联系,而这种表现,其实又体现了一个事实,即书法创作与日常书写的日渐远离。以此为思考基础,或许我们可以寻找到人与书重新联系的有效途径。

问:也就是说,“老”是从别的领域进入书法评论体系的,此外,“老”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在发生变化,是吗?

答:对,我认为是这样的。我简单说一下。“老”本来只是个年龄的描述词,后来进入审美范畴很大原因是由于“孝”所产生的“尊老”的观念。这里是一个由道德范畴向审美范畴迁移的过程。

问:那么,在书法的审美范畴里,不同时期的“老”具体有何不同?

答:这个里面的变化十分复杂,我举一头一尾两个例子。在唐代的书论——比如《书谱》里面,评价王羲之作品之“老”,具备技巧上的老成老道之意,更指向一种内心修养的完美状态,所以同时,“老”还包含着对王羲之人格与道德的评价,很不幸的,王献之被孙过庭当成了反面教材。而在碑学兴起的年代,“老”已经和内心状态没有太大的联系,变成了一种视觉样式的描述,正如同薛龙春所指出的那样,主要指用笔的苍茫,结构章法的含糊拖沓。表现在形式上,就是点画起止的模糊化,外轮廓的毛糙,飞白与枯笔的运用,偶然性,结构不稳定,等等。

问:这真是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我们再聊点别的如何?比如,你对当下的书法状况怎么看?

答:好啊。正好我也一直思考当今的书法状况。这么说吧,我的看法不大乐观。

问:愿闻其详。

答:虽然从表面上看来,书法的领域里,一派繁华之像。比如,中国书法家协会有会员近万人,遍布全国,再加上各级省市会员,各种书法硕士博士,中国的书法家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每年,各种等级的书法大赛,层出不穷,亦随之而产生大量的书法明星,呼风唤雨,笑傲江湖。在民间,也存在着数以百万计的书法爱好者,不少人甚至终其一生,痴迷书法不已。

但是,危机一直存在着。目前,我们讨论的比较多的,主要集中在毛笔书写退出日常生活(甚至硬笔书写也在大规模的式微),这或者可以称之为“书写时代的终结”。毛笔书写的退出是一个极为重大的事件,同时,毛笔的式微是一个绝佳的象征,暗示着一个庞大的、缓慢的传统已经淡出,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毛笔书写者面对强力出现的现代性,必然要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而这种水土不服,会在不同的层面体现出来。

问:具体有何体现?

答:第一,内容的荒芜。我们不难发现,书法史中,尽管也有抄录前贤诗文的佳作,但占据了更大部分数量的,皆是书者在日常生活、人际往来的自作文,其中,又以尺牍与诗文数量最多。而今人,基本上都是抄书抄文章。另外,古人抄古人,其生活方式类似,容易相通,但当代生活已经与古人截然不同,所以,情感更加隔膜。我在一篇文章里是这么写的:“我们已经失去了游历山林、隔篱呼酒的生活,随之逝去的,是相应的描述语言。日常的万事已经纷纷躲进古汉语字典。而古典书法的内容,已经成为古典生活的化石。如此,书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间,已经有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

问:是,这是现代人的一个困难。那第二点呢?

答:第二点,我认为是形式的穷尽。当内容已经无法支撑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激情,书法艺术家的趣味便转向线条与空间的能量场。我们可以看到,以形式来论书法学书法,已然成为放之四海的通行方式。线条、线质、空间……我们习惯了用这些词语来进入与评判书法作品。

这种对纯形式的迷恋,加上日本现代书法实践的激励,便在书坛掀起了曾经纵横开阔的写意书风运动。然后,不出所料的,一阵风行之后,写意书风慢慢影响渐小,也陷入难以超越的瓶颈之中。写意书风的衰落不是没有理由的——无论是变形、抽象、对民间书法及童稚意趣的褒扬与模仿,一方面单纯的形式变化容易穷尽,另一方面也容易面临失去评判标准的困惑。而现在,二王书风风头正劲,然而冷静下来看,古典书风的风行,何尝不是另一种样式的追求?

问:这么说,也有一定道理的。那还有第三点不?

答:有的。第三点我称之为当代的迷惑。这里涉及的问题是,书法是艺术吗?再进一步的问题是,书法可以愉快地进入当代艺术吗?这当然似乎不是问题。然而第一,作为艺术,必然要不断自我调节、自我挑战、自我更新。比如绘画、比如戏剧——它们如同书法一般源远流长,拥有辉煌的历史,同时,它们亦在当代不断华丽转身,拥有与当下对接的良好适应力,优秀的、有力量的作品层出不穷。然而,当我们足够客观地审视中国的书法现状,我们还能够给出骄傲而肯定的回答吗?其次,在我看来,目前的书法状况并不值乐观:传统风格书法已经丢失了内核,现代风格书法遭遇了瓶颈,而源自书法的艺术一方面已经很大程度上离开了书法的本体,一方面也在种种西方当代艺术的围攻之下缺乏援兵。

问:啊,这么说来,亦刚兄对当今书法现状持的是悲观态度了?

答:我倒也不悲观。我只是想泼泼冷水。我觉得冷静的认清现状,才有可能争取真正的进展。

问:这点我同意。好了,能不能简单说说你的作品?

答:书法真的不容易,我的字写得还很不好。我这组作品选自我每天的笔记,是这样的,一次心血来潮,加了一个每日写作的群,这个群的规矩是,每人每日必须一文,否则必须发十块钱红包给大家。用手机写了几天后,我想,干脆用毛笔写好了,写完了拍照上传。结果,写到现在,已经写了将近三百多篇。

问:那就是用毛笔写日记了?

答:对,不过,不仅仅用毛笔写。我把写好的文字,用手机来进行处理与拼贴,拼贴的素材是有感而发的小画,或者每日遭遇的视觉材料,诸如运动步数、微博图片、新发现的古代书迹、袜子标签、博物馆门票……最终,每日发在朋友圈里。

问:这就是你的“日常书写”了?

答:哈哈,是的。尽管写得不好,但每天写写画画,十分开心。我想让书法真正融入和见证我的生活。

问:很有趣的探索。多谢亦刚!

答:谢谢宗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