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老绪记事 |
宗绪升对话王守民博士
宗绪升:守民兄的博士论文是研究 明清-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碑派书法,能否谈谈台湾书法的研究现状与你的研究思路?
王守民: 博士入学之前,我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当时是不想延续硕士论文的旧辄,只想拓宽研究的广度,想把眼界放开一些。选择台湾书法作为研究方向,朱以撒老师也曾经说过是吃力不讨好的。因为首先资料比较少,即便实地考察,直接获取实物资料的可能性也不大;其次是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台湾书法的梳理,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发现如果延续帖学的脉络线索多而凌乱,不如选择碑派书法来研究。台湾碑派书法的整理与研究对于清代以来的书风与书史研究,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
台湾地区的学人对于1945年以前的台湾本土书法的整理与研究,已经开始了梳理与研究。他们从纲要性文献整理到书家个案的研究,均有涉及,有些做得比较深入。唯独在碑派书法研究方面没有的专门著作及专业研究性的文章。台湾地区碑派书法的研究的专业性的文章有几篇是穿插在文章中的,比较凌乱,无系统性可言。 这些论文或著作当中提到的台湾碑派书法作品以及代表人物,都是提纲挈领式的叙述,在谈到台湾碑派书法时一笔带过。
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在对于台湾碑派书法的认识止于表面,台湾书法研究的有限资料中是进行台湾碑派书法研究的基础。如麦墀章先生的《台湾地区三百年书法风格之递嬗》、麦凤秋的《台湾美术三百年递嬗》、庄伯和《台湾明清书画谈》、崔咏雪主编的《翰墨春秋——1945年以前的台湾书法》。因为政治原因,资料匮乏且蒐集相当困难,大陆方面更没有专门研究台湾书法或碑派书法的文章了。近年来,由于两岸交流增多,一些书籍资料在大陆的博物馆、图书馆也能找到了,台湾私人艺术馆馆藏作品也陆续来大陆办专题展。这对于大陆学者开展台湾书法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
我研究的第一步是获取资料。台湾碑派书法资料除了从台湾本地直接获取获取以外,更多的还是要立足大陆寻找,因为这里是台湾书学之源头。台湾碑派书家、作品的收集与整理,离不开与大陆书法的参照与比较因为台湾的书家本人或者他的的祖上几乎都是从闽、浙、粤等地来台的硕儒俊彦。
第二步是通过资料梳理,厘清脉络渊源、阐明流派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能把台湾书法与大陆书法作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这样得出来的台湾碑派书法论述与见解,才是客观的、辩证的,才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最后重视新旧材料的深度发掘,敢于在前人基础上寻找新突破。譬如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运用发散性思维、反向思维寻找写作灵感。
本文对流寓台湾或者台湾本土的文人、学者的碑派书法作品(或者是具有碑味的书法作品)进行梳理,更深入一步挖掘书法家的继承渊源,厘清台湾地区碑派书法的发展脉络,然后通过与大陆碑派书家书法的比较后,进而总结得出台湾碑派书法的特征。
本文在解释书学现象时,运用传统的美学、书学、金石学、文献学、统计学的知识进行比较与阐述,力求做到阐述恰当,有自己的新的创见。
宗绪升:你论文中台湾碑派书法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研究中又是如何分期的?
王守民:明郑—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碑派书法是个广义的概念。笔者所提出的碑派书法,是指广义碑学下的系列石刻书法,书体包含篆书、隶书、北碑以及包含篆、隶、北碑书法笔意的楷书、行草书作品,并非单单指北碑书法。
本文把明郑—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碑派书法分为明郑时期滥觞期;康、乾萌兴期;道、咸、同繁荣期;咸、同—日本殖民统治前期审美转捩期;日本殖民统治后期北碑成熟期五期。
明郑时期,南明遗民宿儒的书法随着他们移居台湾而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缘于台岛的环境直接带来的给他们的审美上的变化。审美变化是无意识的,因为地域、环境等原因,自然产生的独特的审美取向。他们在书写时讲究运笔的大刀阔斧,气势如虹;结体上追求险绝,纵横捭阖;章法上不追求温文尔雅、熏风和睦般的文人气息;在审美上开始崇尚雄强豪健,剑拔弩张式的阳刚之气。这就是明末清初台湾书法的特征,这段时间的书法是碑派书法的启萌期,也是大陆碑派书法传入期。
康熙、乾隆、嘉庆时期,台湾碑派书法发展滞后于大陆。在道、咸、同时期,台湾碑派书法在吕世宜、吴子光、何绍基书风的传入之后走向了高峰,出现了隶书、碑体行书的高峰;咸、同—日本殖民统治前期碑派书法开始从取法隶书转向取法魏碑,是谓转型期。到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与大陆交通因政治原因而阻隔,台湾书法的审美取向也由于日本人的提倡北碑而逐渐发生变化,台湾书法家的审美趣味也逐渐形成。日本殖民统治后期,台湾碑派书法之审美完成了转型,走向了北碑书风为主流的。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碑派书法在运笔上、结体、章法以及审美取向上都与前朝迥异——这时期的书家的书学思想、书学观念体现在碑派书法上表现出多重性的美:日本书家把杨守敬书风传入台湾,大陆何绍基碑派书法、张裕钊书风、赵之谦书风的传入,再加上原来就有的吕世宜隶书碑派书风,形成了异彩纷呈、争奇斗艳的碑派书法新格局。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碑派书法是大陆晚清碑派书法的支脉,虽然日人积极宣传,举办展览、成立书道会、诗社等,但是台湾碑派书法的发展总体上说还是以大陆书风的引导为主线,日益成熟起来的。
宗绪升:台湾碑派书法与大陆碑派书法的关系如何?研究的意义何在?
王守民:明郑—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的碑派书法,是建立大陆碑派书法发展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它与台湾帖学书法双峰并峙,是台湾书法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明郑—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碑派书法,意义深远。
台湾碑派书法是中国大陆书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台湾地区明郑—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碑派书法,是属于中国地域书法研究的范畴。它是地方书法史研究的特例,为研究其他地域书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研究台湾碑派书法的流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大陆的书法发展史。尤其是在碑学风格的发展演变方面,台湾碑派书法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书法发展所受到的社会的、文化的、政治方面的影响。换句话说,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对于书法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台湾地区碑学风格多样性以及审美多维度性,是与大陆尤其是闽、粤地区的书法影响有关。台湾碑派书法的研究与深入,有利于进行区域书法的比较研究。它更是剖析台湾地区的书法现象,解释其书学思想的重要依据,更是指引其书法审美活动的航标。
台湾碑派书法的研究,是研究闽台书法的开端、更是研究明清时期地域书风演变的规律的典范。随着闽台书法的研究开展,我们才会拓宽思维,关照台湾书法现象、书学思潮,使之成为研究的新参照。
宗绪升:台湾碑派书法繁盛期,是吕世宜入台之后才逐渐形成。他作为是台湾金石学的鼻祖,能否谈谈他的碑学思想及影响?
王守民:碑派书法从道光之后才逐渐走向繁荣之路。
清政府的科举考试制度对台湾文化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文化上就是书法学习与研究的风气日盛。流寓台湾的大陆碑派书家书风在台湾的传播,是碑派书法兴起的主要原因。
道光间吕世宜的提倡,起了很大的作用,推动了碑派书法的繁荣。吕世宜携带大量金石碑拓入台湾,碑学正式传入台湾。吕世宜自己书法以凝练的笔锋,融篆隶体于一炉,去前人之夸饰,以焦墨干笔施以雁尾,笔端出现飞白的墨韵。在伊秉绶隶书基础上做了创新。吕世宜在碑派书法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且有了自己的理论。
吕世宜在台湾的寓居时间比较长,所以他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去通过书院的教学或是在板桥林家的授课,传播自己的书学思想。他在碑派书法传播方面的贡献是很大的,他是道光之后台湾碑派书法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碑派书家。
吕氏的书学思想在他的《爱吾庐题跋》集中体现出来。他古求拙,自西汉隶书入手,旁涉砖瓦陶文、金文等,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不忘创新。他学伊秉绶,却用砖瓦、陶文的笔调改造之,做到与古为徒,汲古出新。他学篆书取法范围局限在汉代摹印篆,吕世宜来台湾,带来的不只是隶书拓片,还有金文以及三代碑刻铭文拓片。汉唐碑刻拓片。吕氏自己工考证,精篆隶,所以他在书写隶书时的状态非常轻松自如,字形借鉴瓦当砖文,信手即来。后之学者,都是得其外表,内涵空虚。与同时期的大陆隶书书家书法比较,台湾隶书书法家的文化积淀过于浅薄,故其在书写上的创造性是有限的,不能做到深且广。
清道、咸、同时期,台湾碑派书法的发展循着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隶书线索,一条是篆隶书笔意入楷书、行、草书线索。隶书的线索不再赘述,碑派书法中以篆、隶书笔意掺杂到楷书、行书或草书中去书写的方法写出的字,就叫所谓碑体楷书或碑体行草书。字体间流露出来的篆隶书意味,并非书家刻意为之,而是书家在篆、隶书写得多的情况下,自然流露出来的笔意。
宗绪升:请简述一下台湾碑派书法的发展阶段与不同阶段碑派书风。
王守民:清咸、同——日本殖民时期的碑派书法的兴起,实际上是碑派书家审美观念的转变所致。咸、同之际,国家政治不清明,内忧外患加剧,文人学者开始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在这种环境下,受到压抑的文人学者把自己压抑心态转化为一种强烈的反抗心理。伴随着这种反抗心理产生的审美鉴赏视角,也与以前大不相同了。书家开始追求气势、追求力度的阳刚之美,形成这一时期独特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在清代金石考据学兴盛的背景之下逐渐趋于成熟,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碑派书法的审美转变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一是隶书笔意糅合楷书阶段,其二是隶书意味在行书当中显露的阶段;其三是北碑书风发展阶段。整个阶段体现了庶民化书风的兴起,书法家的审美已经冲破了帖学的审美阈域,完成了从早期书法家那里继承过来的隶法入楷书、行书,到以北碑为主加入或碑派掺加隶意的转变。台湾碑派书法逐渐出现与以往帖学相抗衡的新格局。其四是日本殖民统治后期在大陆书风影响之下,台湾书家主动接受诸如赵之谦、张裕钊等碑派大家的书法,是碑派成熟与创新的阶段。这几个阶段产生了几种不同的书风。碑派书法的繁荣,更体现了书法主体对碑派书法传统的本体的较高的悟性和较强的把握能力上。
宗绪升:国民党入台以后,台湾碑派书法发生了什么变化?台湾碑派书风在取法上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王守民:1945年,国民党入台以后,以碑派巨擎于右任为代表的一大批书坛硕彦,来到台湾。与本地的书家一道,切磋交流,相互借鉴。可以说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末期,受大陆北碑派书法的影响,碑派书法逐渐影响台湾碑派书坛。曹秋圃、赵蔺、施寿柏、王石鹏、萧联魁等一大批书家,与渡台的民国书家一道,组成了新时期台湾书法的新生力量。
台湾本土书家取法开始出现多样化。受大陆书家的影响,台湾书家取法北碑书法的书家越来越多。比及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书风与书学思潮也愈加成熟了。
随着日本殖民统治的结束,台湾的碑派书法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宗绪升:谢谢守民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