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本山一夜回到解放前

(2013-02-11 10:20:36)
标签:

娱乐

分类: 个人感触

昨晚,江苏卫视竟然把赵本山给请来了,赵演出了他的告别小品“有钱了”,这个节目,原来是央视春晚的,但是可能是级别够不上央视的水准,所以下嫁(“架”)到江苏卫视了。

 

江苏卫视在我的印象中,历来以低俗的招牌扬名立万,因此,赵本山到江苏卫视传播他的低俗,也算是物有所值,一拍即合。

 

在《有钱了》这个小品中,惊愕地发现,赵本山又恢复到二十年前首上春晚时的面目,就是多通过模仿病态的动作与形体,来达到最搞笑的低俗的笑果。

 

想当年,才上春晚的赵本山,挥之不去的是他的土气与庸俗,他模仿残疾人走路时的歪歪扭扭,他用疾快的语速,快速地兜售东北那疙瘩的民间趣味,这一切,都最初让全国人民很是抵触,当时觉得赵本山真的不适合央视春晚。

 

但赵本山后来与宋丹丹合作之后,我们看到赵本山的语速开始放慢了,他的形体动作开始弱化了,他与宋丹丹之间开始有了交流与对垒,一唱一和之间,制造了真正的属于语言类作品的搞笑效果,这一段时间,开创了赵本山的黄金时期,而这种黄金时期的作品特色,正是当年陈佩斯小品讨人喜欢的原因。

 

在与宋丹丹的合作期间,宋丹丹的语言上更为突出,反而压制了赵本山,但赵本山正是在宋丹丹的压制与引导下,才被诱入到语言类作品最为成功的一种模式,就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垒与语言交锋,达到笑果的制造。

 

然而随着宋丹丹的退出,赵本山就像迷途的羔羊,不得不再捡拾起他初出道时的最低俗的搞笑模式,就是通过夸张的形体动作来到最简单的搞笑效果。比如江苏卫视这个小品,就是通过装扮精神病人来达到搞笑的高潮,其实这个小品完全没有必要引入精神病人,反而破坏了原来小品的一点现实意义。

 

简直令不解,好像过去的赵本山容光焕发,是后面有一个神奇的推手,使他登峰造极,而今天,这个神奇的力量,突然消失了,赵本山坠落凡尘,回到了当初出道时的低俗的起点,这中间的二十多年,就像一场繁华梦,梦醒时分,赵本山依旧是那个沾染着低俗的民间艺人。

 

为什么?这难道是赵本山一个的现象吗?

 

难道一个人的天才时期,总会集中在年龄的一段吗?这种江郎才尽的可怕的现象,竟然是相当普通地存在着。比如,沈从文年轻时的作品,带有一种妙出天然的轻灵,但是在解放前的后期作品,就已经是俗态尽露了。也许这正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所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但对于艺术家而言,也有一种这种变性的过程,会不自觉地从水做的轻灵的骨肉,变成俗而不可耐的泥做的骨肉,再打一个最低俗的比方,就像人妖一般,二十多岁的时候,他们是多么的讨人喜爱,但是一过三十,立刻打回原形,丑不堪言。

 

而我们从赵本山身上,就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循环型的归宿。悲乎哉?不悲也。这或许就是人生与艺术的规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