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港片“恐龙”时代巨无霸的残片

标签:
影评悬赏娱乐 |
《悬赏》:港片“恐龙”时代巨无霸的残片
《悬赏》走的是幽默路线,让我们看到了当年港片“恐龙”时代的巨无霸的残存风韵。
影片走的是一条完全下里巴人路线,正是在这种对世俗的幽默的展现中,体现出港片曾经有过的机心与匠心。
影片推出的细节,的确令人忍俊不禁,而电影也不惜用夸大其词的表情,来壮大它的搞笑效果。
而影片重现了港片信手拈来从生活中捕捉笑料的天份与智慧,影片中,杜汶泽深入旅店,查找目标的行动,在店主与店女的另一种解读中,阴差阳差地成了一个自杀犯,从而引发出一患歪打正也不着的搞笑情节。
在影片设置出的密不透风的细节中,的确显示出电影对俚俗的掌控与表现能力。
在影片的主题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影片所作出的隐喻性的努力。
杜汶泽的职业是一个抓人求得悬赏的特殊从业者。在他眼里,是唯利是图的。但是在与店女的相互碰撞中,他不得不进行着他的道德低线的大转移。
香港电影里从不进行人物的思想转变,它似乎只有下意识的反映,这是香港电影不够深刻的原因,但也使得港片没有过多的冗赘部分,放置在那些倒人胃口的理念转换的叙述上。
所以杜汶泽在最后突然之间就放弃了对悬赏的兴趣,在店女的影响下,选择了良知,虽然不一定符合人性的性格路轨,但却让电影轻飘飘地可以迎合观众的即时性的观看兴趣,因为观众在电影院里的情绪也是波动的,他需要的是一种暂时的自我期待能够实现,不要指望观众在离开电影院后,还念念不忘人物,它只要在眼下的人物表现,符合自己的能指。所以,看到杜汶泽从一个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者,走向了助人为乐的英雄,观众已经足够满意了。
在影片的情节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杜汶泽从一个悬赏犯,到被悬赏,反映了一个职业者的尴尬。但影片恰恰是在这里,没有能够做好完美的过渡。杜的使命是根据悬赏,寻找叫椰子佬的抢劫者,在他顺利地找到椰子佬后,本来情节应该完美收官了,但是,影片竟然又生枝节,而这个枝节太过随意,他在押着椰子佬路过海边的时候,看到另一伙黑帮的时候,便让自己成为被悬赏的对象。这一情节,太过偶然,太过生涩,也让影片的下半部分,便显得生拼硬凑之感,前半部分的幽默设计,在后半部分也换成了一场简单化的打斗戏。感到影片把悬赏与被悬赏之间的关系,没有做出很好的过渡。
影片里的出彩的地方,基本集中在杜汶泽与薛凯琪扮演的店女身上,两个人从开始的三岔口般的对立,到最后的心有灵犀,构成了影片的最主要的搞笑部分。两个人之间的亦庄亦谐、稍显怪异的表演风格,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与对立性,使整个电影成为了他们两人的独角戏。
而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深层冲突,则纠结着另一个人物,也就是店女父亲。店主当年两女中失去一女,至今仍耿耿于怀溺女的那一个,而对眼下的一女却予以忽略,反映了人身上普遍存在的重失去、轻存在的一种心态。杜汶泽作为一个应聘悬赏者,则让店主重新认识到身边亲情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了店主与店女之间过去一种生疏的关系。
应该说,电影里设定了好几起矛盾的解决方式。整个电影的人物关系一直处于波动状态,比如,杜汶泽从悬赏者,成为被悬赏者;杜与店女从对立者到谐和者;店女与店主之间的亲情对立到最后的心灵契合,电影多线交叉,轮番递进。唯一不足的是,黑帮势力的横插一杠,令电影趣味顿失。所以,我说它是港片强盛时代的余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