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电影写烂影评之《车手》

标签:
影评车手娱乐 |
《车手》:绑架在绑罪身上赛车游戏
《车手》这样的电影,看不到任何的含金量,完全是那种到市场上捞一回金的速成作业。
它的拍摄意图,是很显然的,编导们碰头,商量一下,什么题材能够到银幕上捞一回金,于是想到了赛车。
纯粹赛车,是没有人看的。那么,就得为里面塞入一个故事。
很容易地设想出一个警察,但出于工作需要,必须在时速上超过罪犯,这样才能抓获罪犯。
于是一个警察车手,因为职业的需要,而在影片里破土而出了。
这种警察必须掌握赛车技术,才能擒获罪犯的设计,只能说是一种荒唐,因为我们知道,很多情况下,擒敌并不在于技术,而是一种地位。
但电影总算为赛车找到了借口,而赛车对象还必须是一个罪犯。因此在电影中,我们基本可以看到,三次主要的赛车戏,实际上是罪犯的三个阶段。这种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因为罪犯讲究的是效率,他不可能有兴致与警察玩赛车的游戏。影片里的三次赛车戏主要集中如下:一是犯罪团伙里的关在监狱中的劫匪被救出时,展开了一种追车戏。救此人的原因,是因为他身上有一张珠宝店的图。二是救出的匪与另一帮匪进行交易时,发生火拼,于是警察再次介入。三是匪在得到了珠宝店的图后,进行劫店时,警察来了最后一场追车戏,成功地抓拿了匪帮。
故事情节简单且规范到可以作为演示标本的地步:第一次失利,第二次再挫,第三次获胜。这几乎是所有商业类电影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许多文艺作品万变不离其宗的架构,没有这种模式,还真的难以开演。
作为一部港片,影片里的人物太过严肃性,整天是忧心忡忡,煞有介事,而有着这样风格的港片,没有一部成功的,因为港片最怕的就是一本正经,港片的长处与制服观众的杀手锏,是它的幽默,它的搞笑,它的平俗,一旦它装腔作势,套上一副正剧的行头,便宣告它的落败,因为港片没有文化底蕴,一严肃,便找不着北。
最荒唐滑稽的是,影片里连基本的感情戏也没有搭建成功。余文乐作为一个警察,在偶遇大S后,别有用心地展示了一下自己的车技,换来大S一声疑似模仿《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的标志性的台词:幼稚,但之后两个人再无接触的戏份,直到也是身为警察的老战友黄秋生被歹徒打伤住院之后,才再次与大S有了碰撞与相见,但是这时候已经没有情感线索没有回天之力了。电影的烂尾楼故事,便不了了之。
纵观整个影片来看,它没有地域风貌,没有人物性格,没有出人意料的警匪争执,它完全是为拍电影而编造出来的一场平淡的俗剧,连车技也拍的毫无趣味,只能让我们看到大部分港片现在这种不求进取、只求过场的低卑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