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桃姐》再评:欲盖弥彰的女仆悲剧

(2012-04-27 11:23:00)
标签:

影评

桃姐

个人从本质上,并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电影很虚伪,而且,里面实际上反映了女仆是安乐死的。 
 
 
 
《桃姐》:欲盖弥彰的女仆悲剧  
  
  
  
  
  
我们首先应该说,这部电影是沾了老年题材的光。说一句不太恭敬的话,现在电影院里放映的电影,多是老年人不能沾边的音响激越、情节火爆的所谓大片,那么,剩下的各大电影节奖项如果要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表现一下坚守艺术底线的气节,那么,就只能够捡起视效铿锵激越之外的影片,慢慢地回味其中的慢吞吞的艺术滋味。所以老年题材在院线里像是小媳妇似的,讨不了多少的好,但在电影节上却南辕北辙地相当受到青睐。  
  
电影的另一个沾光之处,应该是男主演刘德华。影片里的主角,虽然说的是“桃姐”,但实际上,另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刘德华扮演的桃姐的干儿子。  
  
桃姐在影片里一直处于被观望的地位,她的身世,她的内心,她的苦楚,完全是被刘德华的角色所控制,所主宰的,这也是这部电影在内涵上显得相当浅薄的原因。  
  
电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电影编剧动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表现了自己如何照料自己家的佣人桃姐走完人生的最后时光这一段平淡如水的故事。所以,电影里的桃姐的反应,都是在刘德华的眼睛里所观看到的,所以,这造成了整个电影里的更为重要的角色,不是那个没有多少精神内涵与生活秘闻的桃姐,倒是一直无微不至地尽着孝道的刘德华扮演的干儿子。  
  
正是因为编剧动用了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而在这种体验中,他所着重运用的还是自己是如何照料桃姐走完最后的人生历程,所以,桃姐一直被电影里的刘德华所压制着,并没有什么光彩。倒是刘德华能如此悉心照料一个家里的老佣人,使电影里呈现出异样的人性的光彩。  
  
但是,这也恰恰地造成了电影视效上的偏颇,令整个电影里充斥着大段无法理喻的谜团。  
  
由于编剧掌握了叙事上的话语权,所以在他的叙事语境里,完全把自已在影片里的投影即刘德华扮演的这个角色,表现得相当富有人情味,整个电影所最终要阐述的就是编剧也就是刘德华如何照料家里的一个老佣人的故事。  
  
 这也使得影片的桃姐,被一种曲意的美丽的谎言所遮蔽,而正是透过影片里的语蔫不详的片言只语,令我们看到另一种谜一样的真实,始终被电影情节旁置在外。  
  
 比如,影片里的桃姐吃饭始终不敢与她的主人一起共食,在供奉了主人吃完饭之后,才自己独自一人在厨房里悄然填饱自己的肚子。  
  
 那么,通过这一个细节典型,我们可以看出,桃姐在主人家里,多少年来实际上接受了一种不平等的主仆关系,并且根深蒂固地固着在她的生活习惯里。  
  
 影片里把主人刘德华及他的母亲,都作了竭力的美化,但是,我们从桃姐这一人物原型的真实生活情境中,还是能够发现桃姐的生活状况并不如此美好的蛛丝马迹。比如,电影剧组在来到桃姐原型所住的屋子的时候,发现这个屋子出人意料地狭小,而不可思议的是,里边还放在一台已经无法使用的洗衣机,也就是说,真实的桃姐的生活环境,是处于一个近似储藏室的狭小空间里。  
  
 而电影更为曲意回避的是,一个从年幼即进入主人家的女佣,为什么丧失了自己获取婚姻与爱情的权利?这种情感上的悲剧,电影却丝毫不敢加以触碰。  
  
 我们从电影里有限的桃姐与干儿子的对话中,还是隐约读到了一些桃姐的感情生活。在公园里,正好有一对新人走过,刘德华抓住时机,问桃姐为什么没有嫁人。桃姐说那些追她的男人身上有一股腥味。那么,她心中的好男人是什么呢?这时候,刘德华以调侃的语调说,桃姐当年可能爱上了他的爸爸。桃姐似乎这一刻很窘,也很兴奋,“呸”了一声,而正是在她这种意图否认的非正常状态下,我们却可以看到编导有意所作的暗示,就是一个女佣,从十多岁进入一个家庭,她能与这个家庭的少爷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瓜葛呢?如果我们联想一下《雷雨》中剑拔弩张的少爷与女仆的关系,就可以合理想象到当年年轻的桃姐也会有什么样的情感波澜。  
  
 这一段是电影对桃姐的情感生活所作的最大幅度的回顾。但是,电影始终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看待着桃姐所应作出的奉献与牺牲,却没有揭示出这一个人物身上的由地位所决定的悲剧命运,而这种地位的产生,却必然与桃姐所服侍的主人有着不可推却的关系。  
  
 电影只是表现了这个家族的一个后代对桃姐的所谓孝心,但是却对桃姐与这个家庭隐伏着从属地位所决定的悲剧命运虚与委蛇,不置一词,这一方面,反映了香港电影骨子里对人性刻划的浅薄,更多的倒像是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对事实真相尽量往有利于自己的家族地位这一面倾斜的用心。  
  
于是,在这样一种为“自家”讳的动机过滤下,桃姐就成了一个最幸福的人,在老年过起了老有所养的幸福的生活,而对主人家究竟有没有造成桃姐的真正的孤独不幸略过不提。所以,影片在男主人公的一面之词的叙述下,只看到主人家的恩,却看不到桃姐的悲。在这样的影片里,我们还能找到什么样的香港生活现实呢?  
  
 大概编剧在影片里遮挡了太多的严酷的现实,所以整个老人院里充满着融融乐乐的天堂般的圣光,对生活的苦难也是一笔掠过,包括养老院的主任,当桃姐问起她的身世的时候,她是面色沉默,不吭一声,但表情上的那种黯然神伤显然在说明着人物内心所蕴藏着的苦痛,而电影镜头依然执守着一种无能为力的纪实态度,对人性的刻划毫不过问。  
  
现在纵观整个影片,桃姐的所有好处,就是为主人公珍藏了一些童年的物品,但是,这种收留杂物的举动,能否与一种深沉的爱挂上钩,是很值得怀疑的。从影片里设置的语境来看,桃姐保存的那些杂物,正说明着她所居住的环境,是家里的一个杂物堆。把佣人的房间作为一个乱扔杂物的储藏间,这是一种最理所当然的选择。通过在桃姐处发现了自己童年的物品,就能证明桃姐的那一份爱的深刻,显然难以有什么说服力。在老年题材中,表现出老人们生活中的独特的戏剧层面,世界电影里有很多艺术化的经典表现。特别是日本电影中,有着较多的对老龄题材的艺术化再现,而在世界同类题材中对于老人生活的真实情境的揭橥,正衬托出《桃姐》这部影片从构思立意上所体现的平庸与空洞来。  
  
我们觉得,也许《桃姐》在另一部深入到桃姐内心深处的视角看来,会透视到另一种刻骨铭心的女佣的悲歌。当影片里的主人全家,欢聚在一起,准备拍全家福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桃姐受宠若惊的惊讶的表情。可见,她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是如何的。而在拍照片的时候,边上的干儿子提醒道:别紧张,朝那边看。可以看出,桃姐在拍照片是很紧张的,而且连拍照片的程序都不知道,朝镜头看都不晓得。这样偶一进入主人家的序列里就晕头转向的桃姐的真实生活,我们该从另外一部影片里看到吧。在影片里,我们多次看到,一边是女佣在养老院无儿无女的孓然一身的孤苦生活,另一边是主人家在美国儿女满堂的天伦之乐,那么,这种一个天一个地的巨大反差,电影能够视而不见,加以回避吗?在这样的连观众都看不下去的幸福悬殊的情况下,桃姐这般的义仆生活还值得电影大加赞美吗?另外再说一句,如果桃姐有着自己的孩子,她会在中风之后,在两年之内,就迅速地离开人世吗?因为一般情况下,中风病人能活到十几年,是司空见惯的事。那么,桃姐住在影片里构建的幸福的养老院里竟然如此疾快地过世,有没有想过这后边的桃姐在面对着别人家庭儿女成行时的内心悲怆?这种对人性精神的深度忖量,是任何一个深刻的电影艺术家都无法漠视的,但香港电影是一个例外。  
  
香港电影一旦表现现实题材的时候,都显示出出人意料的浅陋,《桃姐》这个影片,正让我们看到了香港电影的这种一成不变的特质。正是因为影片里的现实成分的严重不足,电影不得不借助了影视圈的边缘地带,把刘德华的角色设置成一个影视圈里的人,这多少支撑了编剧对桃姐这个现实题材的信心不足,用娱乐圈里的人所共知的事实,来支撑起桃姐题材的虚妄成份,可以说,影片里的隐隐约约的娱乐圈的事,恰恰说明了这部影片的现实力度的虚弱与自知之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