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情谜》:惊悚中洞见人性火候的欠缺

(2012-04-28 13:23:15)
标签:

影评

情谜

娱乐

《情谜》:惊悚中洞见人性火候的欠缺 
 
 
 
 
《情谜》可以看到太多的借鉴成份,这也算是港片的一种与生俱来但也与时俱进的特征。 
 
这部电影的借鉴在于,把现实中的情杀与舞台上的撕斗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虚拟与现实失去了界垒的无主之地。当舞台上的仇恨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着一场血腥的终结的时候,观众往往处于“真作假来假亦真”的幻境中,把舞台上上演的一场声嘶力竭的情感最终决战,看成是一个新翻杨柳枝的新创剧而大加赞赏。 
 
这样的结构,在世界影坛中可谓多如牛毛。 
 
这应该说是港片很少能在创意上有什么标心立异构思的一个表征。 
 
这种架构,多少反映了港片一直企图努力向世界电影借鉴的雄心,但是总在关键部位,中气不足,使这种架构在港片里变成一种轻飘飘的游戏。 
 
《情谜》恰恰可以典型地看到港片的内涵与气质上的欠缺。 
 
影片里的故事情节相当的简单,双胞胎姐妹惠香与惠宝虽然长相极其相似,但是在影片的情节展开时,就呈现出社会地位与自身价值的悬殊。妹妹惠宝从事演艺事业,且有一个不错的男友,惠香则相形见绌。这一人物关系的设定,从一开始就界定了姐妹之间存在着地位与身份的落差。 
 
这种落差,最容易产生的一种东西,就是仇恨,电影正是依靠这种最常见的心理定势,来左右着影片里的姐妹之间的关系。 
 
所以整个电影里就变成了姐妹俩对名利与感情的疯狂的厮杀,以此来反映一种原生态的人性的丑恶。 
 
这样的主题设定,只能作为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性恶的展现,在艺术上,基本没有对人性深处的微妙之处,进行深刻的把握,所以也就决定了电影很难有打动人的地方。 
 
写出一个邪恶,并不是感染人、并使其成为艺术的理由,如果在抒写邪恶的过程中,看到人性与社会的折射,那么,这样的邪恶就会支撑一种在艺术上成立的价值。最典型的是托尔斯泰的《复活》,本质意义上,这是一个“失足妇女”的冤案故事,但是托翁却从这一社会的邪恶中,发掘出了人性的复活,寻觅到了妇女“失足”的社会因素,立刻使这一社会话题,具有了经典的人文意义。 
 
现在《情谜》的失败之处,恰恰是电影仅仅满足于一种人性邪恶的赤裸的展览,而对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不置一词,使人觉得影片发掘出的人性含量,相当的松驰与浅薄。影片的前半部分,着重表现了双胞胎姐妹围绕同一个男人、同一个舞台而产生的心灵不平衡的冲突,而后半部分,平铺直叙的电影,突然夹杂了一个短暂的停顿,当电影的叙事再次正常的时候,双胞胎姐妹里的一个失踪了,电影也从这个地方,加施了影片尚还不错的悬念动力。这个悬念的确够威够猛,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但是,整个电影的叙事结尾,不过是按最庸常的结局惯例,验证了观众的一个预期,因此,整个电影结束之后,给人一种索然无味之感。 
 
而最不可以容忍的是,影片里的双胞胎姐妹在海滨小船之上,两个人互相置对方于死地,相继落水,把人性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表现,未免把恶表现得太简单化了。而且双胞胎姐妹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相濡以沫的成份,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止两个面貌相似的女人在船上进行一番你死我活的搏斗。恶的发生概率达到了百分之一百,这使得电影再无细腻的胶片,去展现人性深处的那一丝犹豫,那一丝交战中在杀害亲姐妹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的自我良心的屠戮。 
电影在解开这一悬念的时候,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竟然毫无意外。电影里说的是姐姐惠香失踪了,真的谜底揭开了,还真的是惠香失踪,而担任演员的惠宝活着。这也太低估了观众的智商了吧。电影哪怕来一点身份的颠倒,让姐姐冒充了妹妹,抢夺了妹妹的一切,直到妹妹在舞台中重新抢夺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一切,都要比目前电影的这种太常规的设置要深刻有趣得多,那样也会令电影的谜底更显得扑朔迷离。 
 
本来,电影在这里可以大书特书的,产生一种强烈的悬念的迷雾,但电影却没有加以运用。比如,双胞胎中回来一个,那么,这一个究竟是哪一个,是姐姐还是妹妹?可以表现她们身边的邻居、亲人甚至包括其中之一男友的反映,把双胞胎题材注定的真假难辨的戏剧性做足,身边的人,也完全可以进行种种的试探,但电影却害怕矛盾的纠结与冲突,让许多本该做足的戏剧张力自毁长城,比如双胞胎的母亲也难以判断回来的那一个究竟是哪一个,这里本身就有很多的戏分,如果“波洛探长之母”克里斯蒂在设置这一段情节的时候,一定会写得风声水起,活色生香,但电影仅仅是一笔带过。电影后来索性把谜底的揭开,交给一个警察的妹妹,让所有的真相,在最后轻易地揭开了。 
 
可以说,电影有了一个能够产生重重迷雾的框架与舞台,但是并没有在这个舞台上做足戏,最后就简单地归结于女人内在的仇恨,生成了整个电影的凶杀背景动力,却把探讨人性的复杂性统统略过不提。而相比之下,一些好莱坞同类题材时,我们总感到这类影片在最后往往是奇兵突起,彻底颠覆了前面的设置,让观众在影片结束后仍有意犹未尽。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很多情况下,好莱坞电影都是移用了世界电影人人在用的结构,但好莱坞长处就在于最后的那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点晴之笔。像《第六感》这样的影片,整个电影的百分之九十八的段落,都给人一种空洞与平庸的感觉,但正是最后的百分之二的段落,却令整个电影的魅力被激活了,也让前面的冗长的叙事,突然具备了可以解读的意义。而我们的电影,却往往难以有这样的效果。这里面的终结原因,还是西方文化里有一种“欧•亨利”式的模型存在,而我们中国的传统里,向来隐伏着一种平铺直叙的话本小说的传统,不注重结尾的奇峰突起,所以在结构上,我们的影片不习惯于在最后一分钟颠覆整个电影前面设置的故事内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影片在内质与风格上的差异所在。  
 
当然,影片中出演双胞胎姐妹的舒淇以其衡定的表演风格,能够淋漓地展示一个角色从平和到扭曲的表情的多层次细部,为影片的构架合理性奠定了基础。但是,影片的薄弱的人性刻划,也让她丧失了展演的空间,特别是到最后,姐妹俩的性格已经相当的模糊,编导也失去了兴趣,去表现两个姐妹之间的性格的差异,以及那种恨爱交织的正常的人性真实,所以舒淇在后半部分的表演中,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指向性,前面设定好的姐妹的性格的差异,被影片的庸常设计而弥合得看不清细微的皱褶了,舒淇所担当的使命,只是呼隆着与囫囵着完成整个电影的平庸而已,而她在表演上的潜力,相对于这个电影来说,未免显得太过于盛大与绰有余裕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