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非诚勿扰2》:“三T模式”的穷途末路

(2011-01-02 17:35:28)
标签:

影评

非诚勿扰2

娱乐

《非诚勿扰2》:“三T模式”的穷途末路 
 
 
 
 
《非诚勿扰2》的编剧,冯小刚请出了王朔。 
 
记得当年《非诚勿扰》公映的时候,有记者问冯小刚,电影里是否有王朔的影子,但冯小刚坚持着“打死也不说”的理念,硬是对此不置一词。 
 
《非诚勿扰2》里请出王朔来编剧这一事实告诉我们,《非诚勿扰》的构思模式,正是王朔式的,冯小刚不打自招地交待出《非诚勿扰》系列与王朔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而这种沿袭关系施加于两部电影的影响,就是两部电影一脉相承地沿用了王朔当年在《顽主》里发明的“三T模式”。在《顽主》中,有对“三T模式”的解释,就是“替你排忧,替你解难,替你受过”。 
 
这“三T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一帮闲人,为别人提供各种“代替”服务,《顽主》中葛优扮演的角色,就是代替别人去约会,与《非诚勿扰》中的征婚事件如出一辙。冯小刚出道的电影《甲方乙方》也是一部典型的“三T模式”的电影,冯小刚参与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则是一部“三T模式”的电视连续剧。 
 
“三T模式”与冯小刚的成才与成长休戚相关,也深深地烙印进冯小刚的思维体系里。隔三岔五,冯小刚还是喜欢在“三T模式”模式里,回味一下这种模式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神力。“三T模式”的优点,就是在于它可以适应各种题材,它在本质上,是设置一群具有超常语言表达天赋的侃爷们,为各行各业的需要客户提供“替身”服务,从而可以运用他们的语言天资,对各色人等进行普适性的调侃。以不变应万变,可以说是“三T模式”的一大优势,也使得这一模式历经数十年依旧焕发出屡试不爽的崭新魅力。 
 
在《非诚勿扰》中,葛优与舒淇的认识,虽然是源自于征婚,但后来的两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葛优出任““三T模式”里的服务员的角色,陪伴着因为失恋而心灰意冷的舒淇,终于两个人的肩头靠拢在一起。 
 
在《非诚勿扰2》中,实际上可以拆分为三个“三T模式”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就是为果果与李香山举办的“离婚典礼”,这属于“三T模式”里“替你排忧”,内容;第二个故事,是葛优作为服务人员,扮演一个“七年之痒”的丈夫的角色,来满足舒淇对于试婚的欲望,这属于“三T模式”里的“替你受过”;第三个故事,是为活着的李香山举办追悼会,这在“三T模式”里属于“替你解难”,而这个故事,在同是“三T模式”的电影《大腕》中,已经耸人听闻地用过一次,这一情节,在《非诚勿扰2》中,再次占用了影片的很大一个篇幅,而这活死人的追悼会,也成了葛优与舒淇在试婚失败之后,重新感情复萌的一个激活因子。 
 
在《非诚勿扰2》这个“三T模式”的新故事中,其实有着这种模式情节的共同的特点,就是匪夷所思与黑色幽默。这其实可以说是《非诚勿扰》系列故事情节的总特征。在《非诚勿扰》中,葛优与舒淇由口角相加到日本的渐渐依偎与靠近,基本上有一个情感的碰撞与接近过程,但在《非诚勿扰2》中,我们可以看到,葛优与舒淇之间的情感维度,已经没有多少进展了。首先,影片的开始部分,就耗用了大量无关主体人物的胶片,去表现“离婚典礼”这一段落,在这个段落中,葛优与舒淇基本没有什么情感的沟通与进展,而到了两人试婚阶段,又回到了“三T模式”的非常典型的结构中。在这个段落里,电影并没有表现婚后生活产生出的矛盾,而是让葛优在影片里继续扮演一个“丈夫”的角色,这与《顽主》中同样的葛优去代替约会女友的男人,是具有同样的身份设定的,于是,在《非诚勿扰2》里,我们看到,葛优与舒淇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但却并没有触及到真正的夫妻生活,而是由舒淇掌控着,让葛优的身份,始终定位在一个“七年之痒”的丈夫角度上,让葛优努力表现出一个对妻子没有兴趣的丈夫形象,电影的幽默感正是立足于此,竭力强化出一个并没有夫妻生活的“替身”丈夫假作对妻子没有兴趣与现实中的饥渴难忍的巨大矛盾,而实际上的葛优,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却是“充满着激情”,电影由此展开了一种明显不可能存在于生活中的对立与冲突,使电影拥有了“三T模式”必然拥有的虚拟状态下的调侃意味,但却缺少现实主义的感染力,所以,“三T模式”的幽默,是易于克隆与复制的,但却千篇一律,缺少现实的独创性,这也是“三T模式”风靡一时之后逐渐式微的原因。 
 
葛优想打破自己被设定的对妻子“审美疲劳”的丈夫模式,企图回归到真实的对妻子激情狂热的真我,但是,“三T模式”的游戏规则,制约了他,他只能按照这种合同来行事,影片里的舒淇基本就是这种合同的制作者与执行者,葛优的一腔热情屡屡在她的莫名其妙的生冷拒绝中,被置于一种尴尬的矛盾境地。影片选用的扮演者舒淇的独特演艺经历,也强化了葛优所扮演的“丈夫”角色,与他的实际内心里强烈欲望之间的巨大反差,当这一切反差令他产生一种“替身”必然产生的强烈失落之后,葛优在影片里开始“将错就错”,利用这种角色给予他的可以反击的机会,故意扮演起一个瘫痪的残疾丈夫,并以此来对付舒淇对他的冷淡感情生活,获得报复的恶趣。这构成了影片里的最主要的戏剧矛盾,也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虚假的矛盾。真实的环境下,这种按合同扮演的“七年之痒”夫妻,碰到对方无赖式地扮作一个折磨人的丈夫的时候,很容易想象,妻子会采取什么样的撕毁合同措施。而其实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女人,都不会拿自己的婚姻开玩笑,愿意去尝试作一个“七年之痒”的试婚经历,这也使得《非诚勿扰2》里的故事结构变得异常的虚假而不真实。这实际上反映了王朔主导的剧本,反而失却了冯小刚对王朔风格的跨越,当王朔执掌剧本主创之后,反而跌入到他自身一直难以超越的虚拟情境下胡抡猛侃的持续困境,王朔在发明了他的一套程式化的调侃开涮模式之后,也让他陷入到一种故步自封、超级自恋的状态,甚至牺牲了现实真实性,冯小刚在学习与模仿王朔风格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尽量向生活化进行了靠拢,比如在《非诚勿扰》中,电影虽然采用了“三T模式”,但尚具有人物情感的递进与发展的细腻刻划,到了由王朔编剧的《非诚勿扰2》之后,反而使整个电影变成了纯粹的“三T模式”的调侃展览,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也是失却平衡的。与人物命运无关的“离婚典礼”、“活人追悼会”占据了一半的内容,抢占了葛优与舒淇的情感冲突成份,使得《非诚勿扰2》里的情感含量明显要逊色于第一集。而影片最后,一场追悼会竟然使得葛优与舒淇重归于好,更缺乏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里的爱情成立基础,与第一集一样,都是借助于一种黑色的死亡衬托,才反衬出葛优身上所能体现出微薄的“好”来,因为相对于死亡,活着就是一种荣幸,并上升为一种最值得珍惜的价值。在影片里的选美比赛及俊男出现的场合下,葛优是缺少竞争优势的,是难以巩固舒淇的芳心的,只有在死亡的情境下,包括第一集的日本人葬礼及本集中的李香山的葬礼中,才能凸现出四十八岁的葛优的男人的魅力。影片就在这样的一种强烈的生硬的模式下,为电影安上了一个难以有说服力的结尾。 
 
这也反映出王朔从1988年《顽主》中确立的“三T模式”已经走上了末路,毕竟,从第一部“三T模式”影片至今已经过了二十多年,当年的秃顶的葛优,就不具备俊男的魅力,在二十多年后,依然需要依然贫嘴的调侃来赢得芳心,显然给人一种不真实感。《非诚勿扰2》里,就不得不采用一种死亡映衬法,来衬托出葛优的爱情价值来。因此,《非诚勿扰2》可以说是“三T模式”的穷途末路,编导冯小刚已经在这部影片里捉襟见肘,可以说,整个影片既无什么开心的搞笑,也无什么视觉的快感,电影剧本来自于王朔式的惯用的搞笑式调侃,让整个电影只能是一部电视剧式的苍白的情节平淡流水帐,情节的松散与镜头的无所作为,基本恢复到冯小刚当年担纲那些语言类电影(如《不见不散》等片)时的电影风格,使我们看到冯小刚在奋力一挺背后的更多的匠心与凡庸。 
 
而一个“三T模式”的电影,竟然保持二十多年不变的风格,依然能抢夺人们的眼球,不知是中国电影的悲哀,还是中国观众的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