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重庆》:仅有寻找是不够的
标签:
影评日照重庆娱乐 |
《日照重庆》:仅有寻找是不够的
《日照重庆》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王小帅的执着。
这种执着,使人感到不可理解。
总是觉得奇怪,为什么中国的第六代,发明了一种奇怪的表现方法,把本来生动活泼的电影,给搞得挺折磨人似的。
在《日照重庆》里,我们看到王小帅一意孤行的执着。
比如,他依然用那种架在那儿、就懒得动弹的镜头,表现一个人走路的全过程。一般情况下,就是普通人拍照片的时候,还知道多换几个角度,以求得更广泛的镜头接纳。
还有,王小帅在表现时间跳跃的同一场景时,生硬地从前面的一个镜头,就跳到同一场景里下一镜头里了,那种感觉,就像是电影胶片破损发生故障似的。
我还没有发现在哪一国电影里,会用同一个角度、同一个景别、同一组人物,硬切地进行镜头的过度的。
比如,影片里的父亲去找老金的时候,是一个父亲从门口看见老金的镜头,但下面一个镜头,就一跳跳到父亲已经与老金坐到一起了,这种生硬的镜头切换,能不能在中间加进一个远景的镜头,至少看起来这种硬切还不至于太生硬。
在长镜头应用方面,比较典型的是父亲去找前妻育英的时候,育英从内室,抱着衣服,送出来,一连几趟,镜头也是向后退着,出了房间,然后又追着人物,进入内室,如此几番,不知有何意义。这种镜头属于没有意义、无信息的镜头,根本不能起到人物的关系刻划作用,仅仅表现出前妻对父亲的冷漠与仇视态度。
而影片在最需要进行详细表现的地方,却虚与委蛇,留下大段空白,大概遵守的是接受美学的新原则,故意留下空白的盲点,让观众去想象,但是,观众凭什么要为你的电影去想象?去连缀你自己都懒得解读出一个明确答案的细枝末节?
从这个电影里可以看出,导演具有强烈的自恋情节,自以为胡乱地撷取一段明显偏离生活真实的所谓细节,就能打造出一种深刻的精神内涵来,可惜,你的这种深刻,首先就让观众坐不住,看看征婚节目里的男女应激反应,都要比电影里的来的真实。
《日照重庆》其实情节很简单,整个电影把简单的部分,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令人烦不胜烦,而对真正的关键处,却不着一词。影片的主体情节,是老林与前妻的儿子,因为在超市里,劫持人质,而被击毙。老林来到了重庆,他想弄明白,十岁之后就分手的儿子怎么会走上了自取灭亡之路。老林的寻访,其实代表着观众的视线,影片的这个悬念,的确有着某种吸引人的成份,影片里吸引人的元素应有尽有,但不知为何,王小帅愣是把这个尚有吸引力的题材,给搞得寡然无味,索然无趣。难怪影片的投资人、王小帅的同学,在影片参加电影节的时候,抱怨这个电影大失所望。
老林到重庆了解情况,先是找老朋友老金,巧的是老金的儿子小昊还是自己儿子小林的好朋友。其实影片后边告诉我们,小昊与老林的儿子林波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他们之间似乎还夹着一个女人,就是林波的女友,林波的女友是一个大学生,是与林波在网上认识的,后来他们三个人到日照去寻找老林,在镜头里我们看到,小昊竟然是与林波的女友一起躺在船上的,而且,这个女友后来竟然依偎在小昊的身上。由此可以看出,小昊与林波女友之间有某种非同一般的关系,即使没有关系,小昊对林波的感情,也应该是非同一般的。而实际上,小昊后来也承认,是林波最后给他打的电话,但他没有接,他为此而内疚。有了这么复杂的与死者特别关系的小昊,显然会因为林波的死,而对他的情感与心态,产生严重的影响,但是影片里老林初见到的小昊,却依然在门口玩捣桌球乐此不疲,丝毫没有一点因为一个好朋友去世而产生的某种心灵的反思,更没有因为好朋友的父亲找上门来所应抱有的那一种愧意,依然麻木不仁地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状态。这样的人物设定,随着小昊的后来的回忆的出现,而明显显得缺乏现实的真实性。再看后面,老金脑溢血之后,小昊突然开始珍惜父子亲情了,说好害怕父亲如果有意外,自己会怎么办。这说明小昊并不是一个寡情薄义之人,但是,前面的林波之死,为什么没有使小昊出现某种相应的心态变化呢,反而在老林面前展现的是一个依然不务正业、无所挂心的街头混混形象呢。这种人物的性格,前后明显是不一致的。
老林在寻找到最后,得知原来儿子林波曾经到日照找过他,但是因为他不在家,而没有找到。
也就是说,实际上在老林到重庆找儿子的时候,林波已经有了另一次的从重庆到日照的寻找。现在电影里选择了父亲的寻找,却将儿子的寻找放在了幕后,这样的情节,便显得有一些避重就轻,明显失衡。也就是说,当老林对儿子一无所知的时候,其实儿子一直在密切地关注着他,甚至,林波在到日照的过程中,还与老林再婚后生下的第二个儿子林小波也有了一次难以置信的见面,甚至那时候林波似乎出于报复的动机,准备带走林小波,并发誓说:“他(林波)自己没有的,他(林小波)也不想有。”可以说,林波显然比老林更有锐利的目光与侦探的才能,而老林却不知道,他现在寻访的儿子,竟然有一刻已经到了他的身边。这样的寻访,实际上已经被过去的一次寻访鸠占鹊巢了,老林的寻访意义也失去了与林波寻访父亲的同一路程相媲美的应有价值。当影片里的主事件已经低于回忆中的同类事件时,电影对主线索的撷取并作为电影情节的构成,便有一种头重脚轻之感。
老林通过走访被儿子在超市里刺伤的女店员、劫持的医生及导致林波情绪失常的女友,基本了解了整个事件过程,但是这些事件,都不足以推导出最后的林波劫持的动机,电影在这里胡乱地把现实事件与作者的幼稚想象,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案例过程,林波开始刺人是没有前兆的,但在劫持了女医生之后,竟然两个人达成了无话不谈的默契,而就在这一时刻,警察却击毙了林波。明明林波已经与女医生融洽相处了,怎么电影里又说成是谈判不成功的呢?总之在电影的诱导下,试图把林波拉扯到一个受害者的角度上,但是,林波已经发生了对人员的伤害,而之后又不知道他将会发生什么,这一切都已经导致了一个作恶社会的凶暴犯罪分子的典型特征,但影片又将林波在最后拉回到与人质倾心交谈的怪异道路上去,以期通过父亲的视角,凸现出对生命价值被践踏的诘难。但是,电影在强调这一点的时候,却为什么没有去看一看前面无辜被刺的女店员的血腥与痛苦呢?影片意图在林波之死之外,祭起人道主义的信号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忽略着别的生命遭受劫难与血腥威胁时同样应该享有人道主义关注,而正是从这里,可以看出电影里张扬起的有所侧重的人性的关怀,带着一种概念化、人为化的虚伪与矫情来。
当老林经过一番调研,知道儿子之死,只是因为儿子缺乏父爱的时候,实际上,他发现儿子之死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影片在这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盲点,就是老林与前妻的分手经过如何?当下一代的不幸,追究到上一代的分离的时候,按照前后呼应的原则,至少电影应该在这里满足观众的必然的追索欲望,但电影却在这里不着一词,根本没有触及到老林的前一段婚姻失败的真正原因,而这才是这出悲剧的真正的起点。你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既然你让观众介入到你的情节中去,去关注了那前台的悲剧性事件的发生,但是懒得去深度发掘这一悲剧的前因,这样的艺术作品能算一次对观众的负责,对创作的负责吗?你能够把众多的盲点留给观众,让观众抱着一头雾水,去进行艺术的深度思索吗?恰恰相反,观众正是因为电影提供的半成品的残缺性质,而释去了对电影的关注兴趣,很快便让这样的一部自以为深度探索人性的电影,被扔进了票房之外的垃圾箱里。
影片的纪录片式的长镜头,使电影力求烙印上纪录片的风格,但是,人物在镜头里的作为,却不是一种普通人的应急的真实的反应,而是一种想象中的幼稚的现实生活,这也使得整个电影的人物带有一种不能容忍的虚假来,影片看似直击生活,将镜头瞄准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但编导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人物的对话,都缺乏现实中人的那种生动而平朴的语言,导致影片里的人物,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