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羊城晚报》12月12日 刊载“陈凯歌驾驭不了大题材|

(2010-12-13 13:26:37)
标签:

影评

赵氏孤儿

娱乐

陈凯歌驾驭不了大题材 
  
《赵氏孤儿》  导演:陈凯歌  主演:葛优、王学圻、范冰冰、黄晓明  
  
  大片小议 
 
  
  陈凯歌拆散了原戏剧故事的情节合理性,塞入了貌似深刻的庞大的哲学思考,却使整个电影扭曲变形。 
 
  陈凯歌在古装戏拍摄中折戟沉沙的宿命怪圈,再次在电影《赵氏孤儿》中爆发。失败的原因归于一点,就是陈凯歌总是在再现历史故事时,陷入庞大叙事的泥沼,执意于哲学吟味中而不能自拔。 
 
  《赵氏孤儿》故事流传至今,是因为主人公程婴的精神内核寄载着中国人对“义”的礼赞与颂扬。然而,陈凯歌却抽离了戏剧作品中完善、完整的故事架构,试图用一种全新阐述,为这出古老的悲剧添入某种哲学意味。在影片中,程婴不是出于“义”的动机,主动用自己的孩子换下赵孤,而是阴错阳差地被迫接受赵孤,只剩下一种命运的荒诞感,就如程婴对命运无常的感叹:“这就是命。”这使得程婴的行为变得缺乏意义,不见了戏剧中献出儿子、亲眼看着亲生骨肉被杀死的刻骨伤痛。 
 
  陈凯歌在表现赵孤复仇的段落里,设计让程勃身负着复仇者的使命,却对仇人产生爱戴感,力图使人物关系有更多的人性纠结。而从这里恰恰可以看出陈凯歌痴迷于细节上的所谓深刻,却造成整体逻辑断裂的现象,这在他的电影里屡见不鲜。如之前的《刺秦》,陈凯歌曲意为电影加入许多合理细节,但连缀成整体时,却反而使“刺杀秦始皇”的主题沦为无关紧要的副线。 
 
  电影里屠岸贾的恶行被略写,“屠赵”的矛盾成为一种纯粹的宫廷权力倾轧,程婴救孤的动机便成为一种缺乏价值取向的随机行为,再加上程婴莫名其妙地救了赵孤,便使得陈凯歌版的程婴,成了一个带有喜剧味的荒诞人物,而葛优那种喜剧感强烈的面庞与表演,又使这种荒诞的喜剧感得到加强。 
 
  陈凯歌把一个在观众心中形成口碑的戏剧故事,改成了一个全然不同动机的电影版,拆散了原戏剧故事的情节合理性,塞入了貌似深刻的哲学思考,却使整个电影扭曲变形。这种对题材的无力控制感,使得他最后面对庞大内涵的电影束手无策。相比之下,陈凯歌在一些小型结构的电影,如《霸王别姬》,能有所作为,这不能不引起陈凯歌的自我反思———如何找准适合的表现空间,回避陷入大而无当的叙事窠臼。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 
 
-------------------------------------------------------------------------------- 
放大 缩小 默认上一篇  下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