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拉拉求职记》:没有精神内质的乱交记

(2010-04-29 18:20:43)
标签:

杜拉拉

徐静蕾

杂谈

 

《杜拉拉求职记》:没有精神内质的乱交记

 

《杜拉拉求职记》:没有精神内质的乱交记

 

 

 

看完电影《杜拉拉求职记》,我想,幸亏还有好莱坞电影,告诉我们一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电影应该表现出人们的精神含量,让我们看到西方文化里,如何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性的揭示,看到好莱坞电影是如何从平朴的事件中,折射出情感的温暖与珍重。

 

然而,这一切在中国的反映世界前五百强企业白领情感生活的《杜拉拉求职记》里却是统统看不到的。

 

在《杜拉拉求职记》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纪年式的流水帐记录,我们醒目地看到主人公杜拉拉如何一年一年的升职,然后她的薪水就像网络游戏中的经验值一样,炫耀一般地水涨船高,这成为杜拉拉成功与发达的标志。

 

因此,整个《杜拉拉求职记》就像一个打拼的暴发户对她的拼搏历程的一点显摆,整个电影基本没有独特的对人性的设计与构思,完全放纵自流于人物的欲望与本性在那里横冲直撞。

 

而在组织这些乱交的情节时,电影《杜拉拉求职记》根本不涉及到人物的情感的波澜,用很粗糙的性交史,来代替人性深层的微波。实际上,我们看看好莱坞电影,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丝情感的碰撞,都可能在人物情感深处产生相应的反应,而《杜拉拉求职记》就像飘浮在人物的表层之外,作一点浮光掠影的蜻蜓点水撷取,敷衍成篇,浅薄与俗套,竟然成了整个电影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整个电影的故事构架,平淡得淡出一个鸟来,里面情节大多数的起承转合、波澜起伏,都是一些言情电影里俗之又俗、泛滥成灾的元素。比如,琼瑶的电影里,男女的一次擦肩而过的偶然相撞,往往能生发出惊天动地的爱情来。同样,杜拉拉遇到男主人公王伟,也是因为在电梯里的一次历险,因为电梯的偶然事故,王伟吓得魂飞魄散,跪倒在地,紧紧地抱着杜拉拉的救命稻草般的双腿,从此之后,王伟再也不敢乘电梯,每次都是步行下楼。

 

这样的男人确实标心立异,应该说女人更倾向于男人的顶天立地,好莱坞电影里的爱情体系,都是按照这种通行的观影模式打造的,而《杜拉拉求职记》却反其道而行,一个胆小如鼠、遇到危险恨不得钻到女人裙下的男人,竟然可以得到杜拉拉的青睐,确实为这个俗套的男女邂逅模式注入了不可思议的中国式的另类模板。

 

那么,王伟这个遇到灾难便要魂飞天外、甚至楼着女人腿求助的男人,怎么会成为电影里所有女人都心向往之的钻石王老五了呢?

 

从电影里看来,王伟最闪亮的招牌,就是他是一名外资在中国的主管,手里掌握着下属生死予夺之大权,薪酬更是下属的数十倍,有权与有钱,构成了这个男人的魅力,名叫玫瑰的女人,与他暗中同居,办公室小姐们,无一不对他青睐有加,唯他的马首是瞻。他可以任意对女秘书大发其火,可以与众多女下属调情逗趣,惹动女下属们一个个妒火中烧,看他的眼神里,都是极没有女性尊严的艳羡与酸味,就连杜拉拉在派对上,也对王伟左右逢源、在女人堆里受到众星拱月一般的待遇,把醋意十足写在脸上,眼睛里写满了女人标志性的鄙视神色,嘴角边悬挂着酸味明显的冷嘲热讽。

 

杜拉拉万般无奈之下,竟然用短信的方式,招出了派对上与别的女人意密体紧在一起的王伟,一个女人竟然如此低三下四地向男人求乞,如果放在平等的男女之间,尚可看出爱情的存在,但影片中的王伟是杜拉拉的上级,所有的女人都争相向他献媚,那么,杜拉拉此刻的行为,究竟有多少爱情的含量,便相当的值得怀疑。尽管前面电影标心立异地设计了杜拉拉与王伟在泰国的郊外抓萤火虫的情节,在这种意密体疏的身体碰撞中,两个人差一点发生了接吻事故,但这种铺垫,都不足以冲淡杜拉拉主动向王伟示爱中的功利主义成份。电影根本没有抒写出足够的王伟的身为异性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就匆促地展现杜拉拉隐忍不住地向他奉献出自己的内心的隐密,无论如何,都难以看到爱情水到渠成的合理性成份,联想到影片的标题“求职记”,那么,杜拉拉的这种对爱情的主动追逐,究竟属于她的爱情的一部分,还是她的求职的一部分,我们究竟如何相信,杜拉拉是凭着她的能力还是凭着她的色相,获得了相应的职位?

 

电影显然意图以一种教科书般的自然主义和流水帐方式,展现杜拉拉的不断进取、天天向上的成功孤线,但是电影恰恰在情节的选择中,展现了杜拉拉动用了自己的性特征来赢得了她所需要的一切。尽管这一切情感的线索在原著里若隐若现地存在着,但电影编导在删除了小说里更多的杜拉拉的才艺展示之后,仅仅为了适应电影矛盾冲突的需要,而保留了杜拉拉的感情线索,而这样一来,恰恰使杜拉拉的求职记,变成了她的求欢记。

 

电影实际上展现出的杜拉拉的职业上的智慧与魅力,都是相当的小儿科与幼稚化,如果有谁按照她的方式去从事职业的话,根本不可能取得电影里的神话般的境界。职场的复杂与矛盾,远非电影里的杜拉拉天才般地进行了一次装潢、声色俱厉地责令不肯搬家的同事执行自己指令这些不可思议的成功之举,就能轻而易举地凸现她的非凡才能的。电影近乎以一种外行式的想当然,列举了杜拉拉的一些人所共知的招数,就能脱颖而出,无论都不具有说服力。在杜拉拉实在乏善可陈的职场业绩的前提下,电影留给观众的印象,就是她只有攀上了主管这根后台支柱才能导致她的过关斩将,不断升职。为什么电影会导致这样的印象?实在是编导选择了小说中最浅显的部分,进行了最通俗、最无聊的图解。职场的严酷与人际关系的险恶,这种在好莱坞电影里屡屡加以揭示的深刻复杂性,在这部游戏式的中国电影里,几乎看不到任何的反应,也使这部电影既远离中国的社会现实,又缺乏好莱坞同类题材的鞭辟入里的尖锐深刻。

 

而最不能容忍的是,王伟在与杜拉拉像初恋男女逐步走近的时候,王伟还与玫瑰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甚至王伟的母亲生病,他都是带着已经分手的玫瑰一起到美国看望母亲,并瞒着杜拉拉,当杜拉拉发现这一切之后,产生了女人的正常应激反应,甩袖而去,但是,电影很快表现杜拉拉主动和解,以男人都有过去为由,并为自己的过分怒火进行了道歉。那么,杜拉拉还有什么职业女性的应有自尊?她为什么能泰然地容许自己的男人,隐藏着另一个感情的秘密,并且与另外一个女人每逢重大事宜,总是藕断丝连地在一起呢?难道爱情最起码的要求,杜拉拉都因为她面临着求职的现实困境,而无法进行一次求全责备吗?她就没有资格获得一个完整的爱情吗?

 

明明是杜拉拉的求职经历,但爱情或者叫与有着乱交经历的上司之间的感情纠葛,才是决定她成功的一个重要的筹码,这就是电影给人的一种错觉与印象,即使不是电影宣扬的一种观念,但电影却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宣传了这样理念。除此之外,电影里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与感情的深度折射。

 

最后王伟的离杜拉拉而去,对应着前面他与玫瑰之前的潇洒分手,都可以看出,王伟在爱情选择中充分体现了男人的一种对女人的即时性利用的本性特征。但杜拉拉偏偏不承认男人这样的劣根性,非要幻想出电影里的另一种莫须有的结局,于是电影就额外地多了一个泰国再度重逢的狗尾续貂的结局,而这个结局,与前面的捉萤火虫启发了爱情模仿了韩片《爱有天意》,此处则模仿了日本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于是,这部电影的大多数情节,都是一些经典影片的模仿与克隆,而里面的内涵却是空洞无物,充溢着一种情感的零度价值。

 

作为导演的徐静蕾,在本片中快速切换镜头,但是,她的电影依旧有一个老毛病,就是在镜头之间切换时,前后镜头之间的人物动作缺乏衔接性。比如,杜拉拉发现王伟与玫瑰私下往来的时候,杜拉拉情绪激动,正面镜头里,她扭头向右边,但在接着一个反打镜头里,却看到杜拉拉是低下头的,在这一段前后时间具有承接关系的段落里,人物的动作却是缺乏连贯的,看起来相当的不舒服。这样的镜头不够衔接性,在前面王伟与杜拉拉相拥的段落里,也同样存在着,看着徐静蕾在处理镜头时,显然相当的生涩与局促。在本片中,徐静蕾过于匆促地用镜头制造出一种时尚快捷的气息,但恰恰在这种貌似MTV式的闪回镜头里,没有给予人物更多的心灵的折射,镜头快则快矣,但始终在一些人物皮相及环境表相上扫来扫去,根本没有时间触及到人物的内心空间。如何把镜头切入到人物的心灵世界,描慕出人物的感情的波澜,在这部影片及徐静蕾以往导演的电影里,可以说是她的一个制约她成为一名合格导演的严重的弱项。这决定了徐静蕾始终只能成为一个导演的玩票者,而要真正让电影具有震撼人心的深度,可能是徐静蕾今后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决定她能否真正地拿到一个合格导演的入场券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