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明日光影版载:《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评论

标签:
杂谈 |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稍逊风骚的青春恋曲
看《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感觉,就像看央视拍摄的《三国演义》,人物看似很像,但却缺乏生气,故事情节不算太复杂,但如果没有看过原著,就愣是看不明白。前几集的《哈利·波特》影片已经在小观众那儿得到了“看不懂”的反馈,《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继承了前几集的效果,继续给人一种如果不看原著就看不懂的尴尬。
电影《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很让人怀疑,罗琳的原著值得获得全球亿万小读者的追捧吗?什么是罗琳原著吸引人的精髓?而现在电影恰恰没有保留下原著的精髓所在。
罗琳原著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悬念的设置,而小说情节的展开,就是对悬念图穷匕现的释放过程。电影《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给人看不懂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没有抓住小说中的悬念主线,从而导致电影无所适从,东敲一榔头,西敲一棒,在无关紧要的地方,慢慢道来,而在关键核心情节处,却匆匆掠过,造成整个电影主线不明,逻辑薄弱,松松垮垮,不知所云。
固然第六集是最后一集大结局的铺垫,但罗琳在每一集的故事中,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谜底揭开,并围绕此核心情节,构置一个矛盾冲突的主线索。但电影《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恰恰没有抓住罗琳原著中的核心线索,因循着原著小说的架构,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情节冲突。
就第六部小说而言,它基本有三个完整的情节线索:一是马尔福修复消失柜,从而打通了地下暗道,引来食死徒为害魔法学校。二是哈利·波特设法从斯拉格霍恩教授那里搞来他的记忆,解开伏地魔“灵魂分成七片”之谜(承上启上的重要概念)。三是斯内普的“混血王子”身份之谜。在这三个谜底中,马尔福的线索,是小说中萦绕在哈利·波特心中的最具诱惑力与最表层的核心事件,也是本集中最完整的故事情节,完全可以独立成篇。第二、三个线索,只是为最后一部的终极之战作铺垫用的,不够完整,尚属可以理解,但影片恰恰对马尔福这个线索,未能予以足够重视,从而造成这一小说中的完整情节支离破碎,不看原著,几乎看不懂电影交待什么。
在罗琳的小说原著中,第六部一开始,就交待了马尔福的母亲面见斯内普,把儿子的安危托付给了斯内普,一下子把本集中的悬念,提到了读者面前,这就是:马尔福究竟从事一种什么样的危险的行动。而之后,哈利·波特的视线,一直关注着马尔福的神秘的举动,从博金商店里马尔福的鬼祟行为到回校后马尔福神秘的失踪,可以说,哈利·波特的每一次出场,都在探寻着着马尔福的动向之谜。罗琳小说吸收了英国小说中家学渊源颇深的侦探小说传统,直接沿袭了克里斯蒂与柯南道尔的逻辑推理风格,使得小说中的逻辑推理成份,超越了魔幻题材的虚幻性,而赋予了小说一种特殊的推理小说的韵致,这构成了罗琳原著的魅力所在。而现在电影对原著中哈利·波特丝丝入扣的推理与解析,作了大面积的删除,本来前后一以贯之的情节线索,也变得断断续续,难以连缀成篇了。比如,影片开始部分,马尔福的母亲把儿子托付给斯内普时,原著中描写她是哭哭啼啼、可怜兮兮的,现在电影里却用几个有限的镜头,既没有清晰交代出马尔福正在受黑魔法的胁迫,被迫加入一个神秘的行动,也没有让人物的情境符合小说中的设定,在影片里,我们见到马尔福的母亲一直昂首挺胸,犹如好斗公鸡一般,哪里有原著中描写的母亲担忧儿子安危的真实情境?后来,哈利·波特一直打探马尔福为什么经常出入“有求必应”室的原因,应该说,消失柜秘密的揭开,完全是哈利·波特的独立逻辑推理的过程,现在电影中却突然说,罗恩的父亲通过眼线,打探到了这个消失柜的秘密,顿时使哈利·波特的独立作业失去了意义。既然电影里已经交待了哈利·波特早就知道了消失柜承担了地下通道的作用,为何不早作预防?电影如此一改,反而使马尔福修复消失柜这一个主线,变得轻描淡写、无足轻重了。其实正是这个消失柜,是导致魔法学校防线失守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影片中邓布利多校长之死的一个关键诱因。自作聪明的电影编剧,不知为什么要如此擅自改编小说颇为合理的情节设定。
小说第六部始终强调了一种黑魔法兵临城下、满城风雨的严峻态势,但电影里却根本没有渲染出魔法学校危如累卵的险恶情境,无论是魔法一条街、还是与校相邻的霍格莫德村,根本没有小说中的那种戒备森严的态势,这也使得为什么马尔福一心一意修复消失柜来实现引狼入室、穿透魔法学校的屏障,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比如小说中描写哈利·波特一行到霍格莫德村度周末时,学校是采取严密防范措施的,但电影里却根本没有交待他们出行时的保安状况。而在回来的路上,凯蒂突然中了项链的魔咒,也是匆匆而过,小说中毕竟可以通过补叙来交待前因后果,但电影里却一闪而过,让人难以明白这一情节突兀出现的原因所在。影片没有小说中交待出的魔法学校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险状况,自然也无法产生一种整体压力,也使小说中的情节移到电影中给人一种无法理喻之感。
其实在本部电影中,恰恰是电影略去了很多情节起承转合的过程交待,而使人难以明白前因后果,比如邓校长分析出伏地魔的“七个魂气”的时候,应该在这里结合前几部影片,进行一次波洛探案剧那般实象的叠印与回顾,但电影在此关键情节处,依然不咸不淡,一带而过,突然之间,邓校长就带着哈利·波特“闪跃”到一个小岛上,根本看不到逻辑发展的递进过程。
当然电影可以说时间有限,无法交待这么多的情节,但电影恰恰在一些无关紧要处浪费口舌,甚至自作聪明地添加了小说中都没有的情节。像影片中邓校长去约请斯拉霍恩、哈利·波特在魔药课上按照混血王子的提示成功制造魔药、哈利·波特用幸运水成功获得斯拉霍恩的记忆等段落,电影都不厌其烦,有头有尾,像电视剧一般絮絮叨叨,消耗了电影的宝贵时间。如哈利·波特前往海格家,路上遇到斯拉霍恩,竟然讲了一堆无意义的废话,到了海格家,醉酒了的斯拉霍恩也是醉话连篇,这些枝蔓的情节,占据了电影的宝贵时间,却使主线得不到有效的交待。像影片最后的学校一战,电影里根本没有表现出学校师生与食死徒的全方位较量,只是前景上哈利·波特单人匹马与斯内普有几场短促的交手,使罗琳第六集中设置出的一场全面正邪冲突浮光掠影,一笔带过,紧接着又进入了慢慢吞吞的邓校长葬礼的冗长片段,继续显示出电影令人奇怪的失魂综合症来。
至于电影里的青春期的爱情,电影同样丧失了原著小说中的精华,自作聪明地为小说增添了许多原著中没有的低俗趣味。
比如,电影一开头,就表现了哈利·波特接受了一个飞着媚眼的女招待的约请,直到邓校长破坏了他的派对计划,而小说中根本没有这种庸俗不堪的情节。电影原意显然想说明哈利·波特已进入了青春期,有了性萌动,但电影却没有想到,本集中已经进入到黑暗势力呼之欲出的危急关头,到处都弥漫着死亡的威胁,聪明懂事的哈利·波特怎么可能违背校长与老师的训导,去搭讪一个“麻瓜世界”来历不明的媚眼如丝的女子呢?
本集中,金妮与另一个男生的当众接吻,曾经使哈利·波特的肠胃天翻地覆,精神上痛苦不堪,但小说告诉我们,金妮为何如此地与另一个男生亲热,其目的,只是为了引起哈利·波特的注意,她真正所爱的,还应该是哈利·波特。但现在电影却把这一关键交待给抽离了,所以影片中安妮的行为动机很是莫名其妙,她既然与那个男生亲密有加,为何又突然分手了,怎么又突然主动地向哈利·波特示吻呢?影片中的金妮给人的感觉就是朝三暮四,游戏人生。
而电影大概为了促进金妮与哈里走到一起,特意胡编了小说中没有的两人共同对付女巫贝拉的一场角逐戏,用以说明他们在战斗中巩固了友情,但这样画蛇添足的表现,远不如原小说中的金妮那种意密体疏、意图用激发男孩嫉妒获得对方爱情的设计来得更贴近青春期女孩的心理。
电影里在表现感情时另外一些扎眼的地方比比皆是。如哈利·波特与赫敏都遇到情伤的痛苦时,哈利·波特竟然开玩笑说,“既然我们都不能和心上人一起去,不如我们搭伴,就算朋友”。赫敏果断地拒绝了。小说作者很审慎地处理哈利·波特与赫敏的关系,但电影却有意无意地妄图把他们凑合到一起。
可以说,电影里表现的爱情关系,都相当的粗浅,在抛弃了小说中对金妮爱情的特别爱情方式的设计后,电影里的罗恩与赫敏由嫉妒的疏离到重归于好,都完全被一种简单化的方式,给匆匆掠写了。罗恩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见异思迁的傻小子,不断更换走马灯般的女孩,而决定他的爱情取舍的动机是什么,电影却没有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这不能不说是这部电影在跨入青春期后,却没有配套的爱情肌理紧密相随而带来了情感上的真空。
这里我们也必须看到,罗琳在写到人物感情的时候,大多数采取一种笼统交待的叙事方式,而不像在情节叙事时那般从容不迫,反映出罗琳在从儿童文学向青年文学过渡时的一种疏缺,但电影根本没有对罗琳的不足进行弥合与补偿,反而在用一种更低俗的无聊趣味,充斥到影片人物情感的隙缝里。像赫敏用小鸟魔法报复了罗恩之后,与哈利·波特竟然相依相偎在一起,这符合小说里的两个人的关系吗?电影显然越俎代疱地更改了小说中的人物设定,乱点鸳鸯谱地生造出莫须有的情感线路,这不能不说是本集影片对青春期情感的走火入魔的错位设定。
现在电影整体叙事是阴郁的,沉闷的,但实际上,罗琳的语言叙事的很大一部分魅力,是人物对话的幽默与轻快。罗琳大部分情节是通过对话来推动的,而白描式的人物对话中,常常通过人物的无意识一笑一颦,有意识的唠叨重复与对应,来凸现人物的潜在的心理活动,但现在电影里的呆板语言风格,基本失却了小说的轻松的风味,所以,很多观众都说电影没有小说“好看”,其本质上,就是电影擅自改变了小说中的整体风格,把一部语言幽默的小说,给处理成一个寡淡无味的枯燥剧。有着幽默传统的好莱坞电影不知为什么在打造《哈利·波特》系列剧时,既没有再现原著中的幽默趣味,也没有重演好莱坞青春喜剧电影的优良传统,这种稍逊风骚的失语,强烈地体现“哈利·波特”系列影片中,实在令人匪夷所思。